甘露之變[曹魏後期歷史事件]

甘露之變[曹魏後期歷史事件]

甘露之變,即司馬昭弒君,是發生在三國時期曹魏繼高平陵之變以後的又一次重大政變。事件源自曹魏皇帝曹髦和權臣司馬昭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以司馬昭殺害並廢黜曹髦保住大權而結束。 相關典故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見《三國志·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魏氏春秋》等) 、《晉書·文帝紀》 、《資治通鑑·魏紀九》 等。 本政變發生於曹魏甘露五年(260),但中國古代(包括當代學術界)一般將“甘露之變”作為唐代李訓等與宦官相鬥爭的歷史事件的專稱,並不以之指代本事件。在歷史書寫和文藝作品中,存在以“司馬昭弒君”指代本事件的用例;對於該事件中曹髦的遇弒,也有用“南闕之禍”進行指代的 。

背景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父子乘皇帝曹芳與曹爽兄弟出京謁魏明帝高平陵之機,發兵控制了京城局勢,後又將曹爽騙回京城以謀反族誅。司馬氏自此掌握了曹魏大權。嘉平三年(251),司馬懿死,司馬師繼其掌權。254年(正元元年),司馬師廢掉魏帝曹芳。在郭太后的力主下,十四歲的高貴鄉公曹髦被立為帝,作為其無嗣的伯父魏明帝的後嗣,改元正元。

曹髦年少無實權,但有志於中興曹魏。司馬師曾問鍾會對曹髦的評價,鍾會回答:“文同陳思,武類太祖。”後司馬師死,司馬昭繼續掌權。自嘉平三年(251)至甘露三年(258),隨著淮南三叛漸次平定,司馬氏權力日漸鞏固,而曹魏皇權日漸衰微,而曹髦對司馬昭也愈加不滿,曾寫作《潛龍詩》以自諷,雙方矛盾逐漸激化。

過程

路人皆知

曹髦見自己權力威勢日漸削弱,感到不勝忿恨,於甘露五年(260)五月初六夜裡,命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在陵雲台部署甲士,並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說:“司馬昭的野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黜的恥辱,今日我將親自與你們一起出去討伐他。”王經說:“古時魯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專權,討伐失敗而出走,丟掉了國家,被天下人所恥笑。如今權柄掌握在司馬昭之手已經很久了,朝廷內以及四方之臣都為他效命而不顧逆順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宮中宿衛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憑藉什麼?而您一旦這樣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卻反而使病更厲害了嗎?禍患恐怕難以預測,應該重新加以詳細研究。”曹髦這時就從懷中拿出黃絹詔書扔在地上說:“這樣就已經決定了,縱使死了又有什麼可怕的,何況不一定會死呢!”說完就進內宮稟告太后。王沈、王業跑出去告訴司馬昭,想叫王經與他們一起去,但王經不去。

玉碎九重

曹髦隨即拔出劍登輦,率領殿中宿衛和奴僕們呼喊著出了宮。司馬昭的弟弟屯騎校尉司馬伷在東止車門遇到曹髦的軍隊,曹髦左右之人怒聲呵斥他們,司馬伷的兵士都嚇得逃走了。中護軍賈充從外而入,迎面與曹髦戰於南面宮闕之下,魏帝親自用劍拼殺。眾人想要退卻,賈充軍將敗,騎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濟問賈充說:“事情緊急了,你說怎么辦?”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日。今日之事,沒什麼可問的!”於是成濟立即抽出長戈上前刺殺曹髦,把他弒殺於車下。

司馬昭聞訊大驚,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馬孚奔跑過去,把曹髦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著說:“陛下被殺,是我的罪過啊!”

身後之事

曹髦死後,司馬昭進入殿中,召集群臣議論。尚書左僕射陳泰不來,司馬昭讓陳泰之舅尚書荀顗去叫他,陳泰說:“人們議論說我陳泰可以和您相比,今天看來您不如我陳泰。”但子弟們里里外外都逼著陳泰去,這才不得已而入宮,見到司馬昭,悲慟欲絕,司馬昭也對著他流淚,說:“玄伯,您將怎樣對待我呢?”陳泰說:“只有殺掉賈充,才能稍稍謝罪於天下。”司馬昭考慮了很久才說:“你再想想其他辦法。”陳泰說:“我說的只能是這些,不知其他。”司馬昭就不再說話了。隨即司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說:當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這個太后數次呵責都不奏效,後來和大將軍司馬昭商量要廢立之,大將軍認為他年幼無知,但還可以雕琢,要以觀後效。但沒想到他得寸進尺,還拿弓箭射我的宮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後數十次讓大將軍廢立他,曹髦知道後,甚至賄賂我的身邊人打算下毒藥害我。後來事情敗露,就要出兵入西宮殺我。幸虧大將軍及時知道,而他自己混雜在士兵之中,被大將軍的將士殺死。這小兒“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應當“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由於曹髦死後被褫奪皇帝之號,因此其在位期間的年號均為高貴鄉公某年。

太傅司馬孚,大將軍司馬昭,太尉高柔等上疏稱“以為可加恩以王禮葬之”,於是葬高貴鄉公於洛陽西北三十里瀍澗之濱。下車數乘,不設旌旐,百姓相聚而觀之,曰:“是前日所殺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勝。裴松之認為,下車數乘,不設旌旐這還能叫王禮下葬嗎?這種表里不一的行為更加讓人厭惡。

不久,司馬昭以“教唆聖上”、“離間重臣”等藉口殺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經。《魏書》的作者王沈(王昶之侄)因為告密出首立功免死,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戶,時隔快二十餘天,司馬昭又因群情激憤,誅殺了成濟三族,成濟兄弟不服罪,光著身子跑到屋頂,大罵司馬昭,被軍士從下亂箭射殺。

影響

陳泰嘔血

曹髦死後,陳泰當即跑到現場,與太傅司馬孚倒在地上,枕看曹髦屍體號哭盡哀。不久,司馬昭也來到現場,見此情景,便問陳泰:“玄伯,天下人當怎么看我?”陳泰說:“只有斬殺賈充,才能以謝天下。”司馬昭又說:“你再考慮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陳泰回答:“難道還能讓我說別的話嗎?”因過於悲慟,不久吐血而死。

晉祚不得長遠

晉明帝時,王導、溫嶠一起謁見晉明帝,晉明帝問溫嶠前代統一天下的原因是什麼。溫嶠還沒有回答,一會兒,王導說:“溫嶠年輕,還不熟悉這一段的事,請允許臣為陛下說明。”王導就一一敘說司馬懿開始創業的時候,誅滅有名望的家族,寵幸並栽培贊成自己的人,以及司馬昭晚年弒殺高貴鄉公曹髦的事。晉明帝聽後,掩面伏在坐床上,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晉朝天下又怎能長久呢!”

評價

對於曹髦討伐司馬昭事敗被害之事,歷代人士有不同的評價。

晉朝史學家陳壽認為曹髦:“輕躁忿肆,自蹈大禍。”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在謀誅爾朱榮時曾說:“寧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評價說:“高貴鄉公名決有餘,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經緯遠圖,求之數君,並無取焉。”

金元之際學者李冶認為曹髦事敗都是王沈、王業告密所致,評價說:“當髦之圖昭之際,使沈、業如經之不言,則髦必當得志,昭必先誅,魏祚必不傾,司馬氏亦無自而王也。”怒斥賣主求榮的王沈、王業,同時讚揚堅守臣節、義不賣主的王經說:“成敗之機,在於呼吸,而沈、業二鼠子背國佐賊,賊因得以肆其毒焉。反覆變詐若沈、業者,真二國之賊也!沈、業以泄謀為奸賊,則王經之不泄,信為有魏之忠臣矣。昭是以恨經而殺之,則是賊殺魏之忠臣也,夫忠臣之死於賊,則死於王事者也。於斯時也,魏之國如綴旒,魏之主如委裘,誠不暇於甄錄已死之人也,然其秉董狐之筆者,可不特為一傳,以勸後世人乎?或謂經之行跡不多見,自不足以立傳,曰:‘君子之為己為人為天下,必待世閒之可稱美者,載諸一身而無孑遺,然後為得哉,雖聖人亦不能爾,而謂君子者能之耶,觀專車之骨,則防風氏之長為可知。’魏史不為經傳,過矣!雖然魏史不傳王經,晉史為傳沈等,而千載而下,終不能廢經之美,而沈等之臭惡,借東海之波,亦莫得而濯之。”

清朝學者李慈銘盛讚曹髦的英雄之行:“高貴鄉公經術文章,鹹有師法,留心政事,常以夏少康為念,真三代後不多見之令主。其決計討司馬昭,亦不失為英雄。後人見其敗死,謂之寡謀輕舉,為魯昭公之續。不知楚莊王之討斗椒,叔孫昭子之討豎牛,衛獻公之討寧喜,漢桓帝之討梁冀;即同時若吳景帝之討孫琳,後世若宋文帝之討徐傅謝晦,周武帝之討宇文護,皆冒險奮發,卒底於成。事機之會,間不容髮,勇決速斷,固除亂之首務矣。後世人君,狃於魯昭高貴之事,因循容忍,以釀大禍者,不知凡幾,可勝慨哉!高貴自言政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耶,二語慷慨激烈,千載下讀之猶有生氣。”並認為曹髦“見酷逆臣”,是“古今所共痛。”

民國學者盧弼評價說:“高貴鄉公博學好問,禎祥自敘,文采斐然,才同陳思,當時已有定評,設得賢宰輔,誠有為之君。乃受制權奸,深忌其才,英年慘死,可為浩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