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霜霉病

甘蔗霜霉病

病菌以菌絲體在甘蔗上越冬,在台灣當田間平均最低溫為12℃~28℃時,次年溫度適宜時在甘蔗上產生分生孢子,並成為玉米田的初侵染源。受侵染的玉米在適宜條件下,2周后便可產生第一批分生孢子,成為甘蔗與玉米的再侵染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蔗霜霉病

..

英文名:Sugarcanedownymildew
病原中文名:甘蔗指霜霉
病原拉丁學名:Peronosclerosporasacchari(Miyake)Shirai&Hara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為害甘蔗外,還可為害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

為害症狀

葉片染病初在葉上生與葉脈平行的線狀黃色條斑,後條斑不斷增多,出現間斷的紅褐色條紋,病葉瘦小,葉背常長有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變色部的葉組織逐漸乾枯。病株莖部出現畸形徒長並萌生側芽,纖維硬化,含糖量及水分下降。

病原形態特徵

Peronosclerosporasacchari(Miyake)Shirai&Hara稱甘蔗指霜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異名SclerosporasacchariShiraietHara稱甘蔗指梗霜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單生,上部膨大分枝,大小160~170×10~15(µm)。孢子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大小25~54×15~23(µm)。藏卵器黃褐色,大小55~73×49~58(µm)。卵孢子球形,黃色,在葉肉組織內形成。孢子囊產生適溫22~25℃,適宜相對濕度為90%。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組織上或以菌絲體潛伏在宿根中越冬。翌年孢子囊經風雨、灌溉水及昆蟲傳播。濕度大時萌發,從甘蔗的幼芽或幼葉侵入。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株做種。

(2)重病地區或重病田避免用宿根連作。

(3)經常發病的蔗田噴灑1:1:140倍式波爾多液,667m2噴對好的藥液100~150L,隔7~10天一次,共防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