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眼斑病

甘蔗眼斑病

又稱眼點病。我國華南、西南、雲南均有發生,是傳播特別快的毀滅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 Bipolaris sacchari (Butler) Shoem.稱甘蔗平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 (Breda) Butler、Drechslera sacchari (Butler) Subram. & Jain。分生孢子梗單生,頂端曲膝狀,黃褐色。分生孢子頂生,圓筒形,橄欖綠色,具隔膜3~11個,大小40~114×9~18(μm)。病菌生長溫度20~32℃,27.4~32℃最適。孢子形成適溫20~25℃,32℃時不產生孢子。接著病斑頂端出現一條與葉脈平行的壞死條紋,這些條紋都向葉尖處擴展,初為草黃色,後變為紅褐色。多個眼斑及條紋融合,造成大片葉組織枯死。

信息

中文學名:甘蔗眼斑病
..

別稱:眼點病
分布區域:中國華南西南雲南均有發生
病原中文名:甘蔗平臍蠕孢
病原拉丁學名:BipolarissacchariShoem.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

是傳播特別快的毀滅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初在嫩葉上出現水漬狀小點,4~5天后縱向擴展形成長圓形病斑,病部中央紅褐色,四周出現草黃色狹條暈圈,形狀似眼睛,故稱眼斑病。接著病斑頂端出現一條與葉脈平行的壞死條紋,這些條紋都向葉尖處擴展,初為草黃色,後變為紅褐色。多個眼斑及條紋融合,造成大片葉組織枯死。不抗病的品種心葉及梢部發病,全田出現一片黃枯,損失嚴重。

病原形態特徵

Bipolarissacchari(Butler)Shoem.稱甘蔗平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Helminthosporiumsacchari(Breda)Butler、Drechslerasacchari(Butler)Subram.&Jain。分生孢子梗單生,頂端曲膝狀,黃褐色。分生孢子頂生,圓筒形,橄欖綠色,具隔膜3~11個,大小40~114×9~18微米。病菌生長溫度20~32℃,27.4~32℃最適。孢子形成適溫20~25℃,32℃時不產生孢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主要為害葉片,蔗種傳病的可能性很小。田間蔗株上殘留的分生孢子,可在葉上渡過旱季。病株上產生的分生孢子主要通過氣流傳播,侵染幼嫩部位,引起再侵染。高1.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溫多濕易發病。高濕持續時間長或連陰天多,晨霧重的天氣條件,再孢子2.分生孢子加上重施氮肥,該病易暴發流行。同一品種施氮肥水平低、植株生長緩慢的比施氮肥水平高、植株生長迅速的發病輕。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粵糖57/423、印度419易感病。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粵糖63/237、崖城67/210、桂糖57/624、桂糖60/289、海蔗4號等。不種秋植蔗,推廣種植春植蔗。
(2)在該病流行的蔗區暫停留宿根蔗。

藥劑方法

(1)該病流行前或流行期間避免重施氮肥,適當增施鉀肥,防止田間積水,減少濕氣滯留。
(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1:100倍式波爾多液或每667m2施用春雷黴素60mg/k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