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節

甘草節

甘草是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以根和根狀莖入藥,是臨床最常套用的藥品。生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性;炙甘草能補脾益氣。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稱為“甘草節”亦供藥用。

概述

甘草甘草
甘草始載於《本經》。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甘草屬多年生草本,高約30~70厘米,罕達1米,根莖圓柱狀;主根甚長,粗大,外皮紅褐色至暗褐色。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單數羽狀複葉,托葉披針形,早落;小葉4~8對,小葉柄甚短,長1毫米許;小葉片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偶近於圓形,長2~5.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狀,基部通常圓形,兩面被腺鱗及短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長5~12厘米;花萼鐘形,長約為花冠的1/2而稍長,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略長,外被短毛及腺鱗;花冠淡紫堇色,長約14~盟毫米,旗瓣大,長方橢圓形,先端圓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10,2體,花絲長短不一,花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無柄。莢果線狀長圓形,鐮刀狀或彎曲呈環狀,通常寬6~8毫米,密被褐色的刺狀腺毛。種子2~8,扁圓形或腎形,黑色光滑。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甘草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稱為“甘草節”。

別名

粉草節(《外科精要》)。

性味

甘;性;生涼;炙溫

歸經

心經;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醫學入門》: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2、《本草原始》:消癰疽掀腫。

來源

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

功用主治

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①《醫學入門》:"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②《本草原始》:"消癰疽焮腫。"

選方

治小癰癤發熱時:即用粉草節,曬乾為末,熱酒服一、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