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枯羽蛾

甘草枯羽蛾

甘草枯羽蛾屬於羽蛾科,體長9.0~l1 0mm,翅展25 0~29 0 mm。頭被緊貼褐色鱗片,有直立的窄鱗片;顏面淺黃色,混雜赭色鱗片,頭頂淺黃色至赭色。下唇須上舉或前伸,腹面白色。重發年份可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危害。重點在第2代幼蟲危害階段進行噴藥防治。

甘草枯羽蛾甘草枯羽蛾
甘草枯羽蛾MarasmarchaglycyrrihzavoraZhengetQin
分類地位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羽蛾科Pterophoridae

描述:

體長9.0~l10mm,翅展250~290mm。頭被緊貼褐色鱗片,有直立的窄鱗片;顏面淺黃色,混雜赭色鱗片,頭頂淺黃色至赭色。下唇須上舉或前伸,腹面白色;第2節略短於複眼直徑。第3節長約為第2節的1/3觸角背面白色,混有淺褐色鱗片,甘草枯羽蛾腹面密布淺色短纖毛胸部赭褐色,後緣兩側白色。翅基片赭褐色。前、中足腿節和脛節內側赭褐色,外側白色;跗節灰白色,中足脛節端部有一對不等長的白色距。後足外側赭褐色,內側白色。混有赭色鱗片,兩對距灰白色,不等長。前翅自3/4處分裂,淺黃色至赭褐色,前緣深褐色,近頂角處色淺;自分裂處有1條灰白色橫帶斜升到前緣3/4處;中室基部有不清楚的褐斑;近後緣基部1/3色深,呈褐色縱帶}緣毛灰褐色,但後緣及第2葉前緣灰白色}腹面淺褐色。前緣和後緣灰白色。後翅第1裂片發生於近1/2處,淺黃色至赭褐色,較前翅色深,有光澤,緣毛深灰色,第3葉後緣緣毛基部白色。腹部背面赭褐色,每節有1對白色縱線,腹面灰白色至灰褐色。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竟,兩側圓形。前半部狹窄似頸,末端三角形背兜寬大。抱器瓣對稱,寬闊,內面近基部有骨化的突起和長針簇。抱器端密被長剮毛。拖器腹中部圓形凸出,陽莖中部粗,端部1/3漸細。末端尖。雌性外生殖器:前陰片發達,近圓形。交配孔長,骨化較強,末端凹缺。囊導管膜質,與交配囊等長交配囊圓形,具囊突~對,短刺狀。
新種外部特徵與Marasmarchacinnamomea(Staudinger)相似,但後者的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內突短,抱器腹中部強烈突出。

生活史:

生活史通過田間調查採集室內外飼養觀察,甘草枯羽蛾在寧夏1年發生3代。4月底到5月上甸成蟲羽化,交尾產卵。5月中、下旬為第1代幼蟲危害盛期,6月lO~15日是第l代成蟲羽化盛期。6月下旬是第2代幼蟲危害高峰,7月15~25日為成蟲羽化高峰。8月中、下旬是第3代幼蟲危害期,8月底至9月上旬以後老熟幼蟲陸續在土表層的枯枝化蛹越冬。

生活習性:

甘草枯羽蛾成蟲羽化後多在10:00開始活動,飛翔活躍,夜晚趨光性不強。卵散產於甘草葉面及植株稍部,初孵幼蟲淡綠色,老熟幼蟲11.0~13.0mm,頭褐綠色,體淡綠色,各體節具毛癌,瘤上有黃綠色長毛。幼蟲活動緩慢,喜食嫩稍、葉,受害甘草葉片多成孔洞或缺刻。根據田間觀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2代幼蟲危害盛期,幼蟲食害甘草葉的同時也取食甘草幼嫩豆莢,使豆莢呈缺口、孔洞狀。危害重的田塊,1株蟲口多達16頭。受害甘草株葉枯黃,生長緩慢。老熟後幼蟲化蛹於甘草豆莢間。

防治:

通常年份甘草枯羽蛾蟲口密度不大,重發年份可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危害。重點在第2代幼蟲危害階段進行噴藥防治,按常規濃度噴施菊酯類殺螟硫磷敵百蟲等稀釋液,均有較好的殺蟲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