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書院遺址

甘泉書院遺址

甘泉書院遺址有三處:1、南嶽衡山甘泉書院。2、九華山甘泉書院。3、甘肅甘泉書院。

概述

南嶽衡山甘泉書院

位於安徽衡山。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又名衡岳書堂。

南嶽衡山甘泉書院南嶽衡山甘泉書院

明嘉靖甲辰(1544)湛甘泉(若水)來南嶽文定書院講學,隨後又於附近買地築宅,號甘泉精舍。因甘泉講學於此,後稱為甘泉書院。湖南武陵人蔣信,與湛甘泉同游南後,和湛甘泉的門人駱君堯、周榮朱、黃去淡等共聽甘泉講學。蔣信作《甘泉精舍記》。
在此以前,王陽明於嘉精初年(1522)游南嶽並進行講學。湛、王本相約同來,卻遲至20年後,湛始來南嶽(1544)。這一時期南嶽書院林立,先後建有10所。比宋代淳熙學風更盛。一批理學大師如尹洞山鄒東廓蔣信羅洪先劉黻周怡劉堯誨王宗沐等人先後都來岳講學。蔣信就先後來過三次(兩次隨甘泉,第三次是明隆重慶2年即1568被邀開講於甘泉精舍)。他們講的都是心性之學。湛、王兩種唯心觀理論一時呈現高潮。
甘泉書院舊址座落紫雲峰下,現岳雲中學紫雲樓側建有甘泉亭,內有甘泉石像及《心性圖說》碑石。

九華山甘泉書院

甘泉書院,當年小有名氣,明末後,書院失修,清鹹豐年間又遭戰火。至今湛若水手書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蕩然無存。書院遺址,已成一片蔥綠茶園。因“甘泉”石刻猶存,故而稱此地為“甘泉石”。 當年,甘泉書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環峙左右。相傳書院有講堂、書齋等三進房舍。湛若水親筆書寫的“甘泉”二字刻石懸嵌門額。是湛若水聚眾講學之地。 明代理學家們把講學的風氣刮上了九華山頂。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建書院講學於前,湛若水在九華聚眾講學於後。湛若水是明代哲學家,官至禮、吏、兵三部尚書,屬明儒理學的白沙學派,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而王陽明則主張“致良知”學說。兩人雖各立門戶,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陽明在國史館講學,湛若水與王陽明等人為伍,聲望日重,世稱“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囑弟子江學曾等人在九華籌建書院,並修書給地方官員,請予鼎力協助。 弟子們遵囑在九華建設書院,不久竣工,以老師雅號命名為“甘泉書院”,恭候師尊駕臨。後來湛若水母親去世,湛即離京去職三年,赴九華講學。湛若水講學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

九華山甘泉書院九華山甘泉書院

九華山甘泉書院考

明朝中葉,理學之風盛行,王陽明湛若水是理學大師,有“南王北湛”之稱。在九華山分別建有書院,先後來講過學,對池州學風影響深遠。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又號甘泉。廣東增城人。拜名儒陳白沙為師,深得賞識,後成為白沙學說衣缽傳人。官至吏、禮、兵三部尚書,深得世宗倚重與信任。
嘉靖乙酉(1525年),青陽學子江學曾、施宗道,去南京拜若水為師。同先生談起九華山風光,提到王陽明講學盛況,使先生飄然有嚮往之意。江施表示願意建築書堂,等候老師去講學。第二年,青陽柯喬,又受業於湛。江施柯三人是王陽明的學生,那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陽明來山上講學,三人都曾追隨。加上青陽縣令祝增有意支持,引發了若水構築書院的興趣。何況他也聽好友王陽明說過,並記在《述九華》一詩中“曾見陽明說九華,千重山鎖萬重霞”,因此對九華山印象不錯。
於是,江施二人回青陽,上九華選址。定在化城寺東,摩空嶺下,伏虎洞西南,準備建設書堂。但此處原有一小庵,不好處理。告知知縣祝增,祝下令將小庵廢除。施宗道認為:公家倡議,民力經營,事情不好辦,也難長久。便要個人出資任大股東,以便有權處理雜務。祝增很支持,願意捐款。但好事多磨,遇到阻力,不久,若水又升遷,公務繁忙,無暇顧及,書院之事擱淺。
但若水先生心中始終沒有忘記九華,他想蓋書院,作為“他時退藏之地”。又兩次派學生來山聯繫落實此事,可惜進展不大。直到公元1534年春,督學聞人詮同虞巡按一道游九華山,到王陽明祠祭奠。於是,池州侯太守乘機稟報了若水先生欲來九華之事。聞虞二大人高度重視,命侯太守立即辦理,並命名為“甘泉書院”。知縣任柱,捐錢買了二十畝田,作為書院活動經費。接著,事情辦得異常順利,甘泉書院很快便落成了。從最初的夢想到最終的實現,從民間出資到官方出面,書院建成,歷時九年。
江學曾在書院落成後,去告知若水先生情況。因為先生一時還來不了,學曾要求先題字刻石,昭示來書院求學的人。於是湛若水乃取《論語》“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一章寫成講義,交給江學曾帶回九華山。其文後落款時間是嘉靖乙未(1535年)六月十四日。
湛若水上九華山的具體時間與遊蹤,《九華山志》無記載。我查《泉翁大全》見《九華山中華書堂講章》序記載:“嘉靖丙申八月二十三日,予攜揚、浙、廣、福、徽、寧、太、池諸生等,游九華山”。可知他是在1536年8月23日到達九華山,並落腳於甘泉書堂。太守陸岡,同前御史柯喬,鄉進士江學曾、施宗道,三學教授、司訓,以及諸生等很多人,都來到書院迎候。於是,湛若水就《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一章,給大家作了精彩演講。怕眾人還不明白,事後寫出文字講義,發給大家傳誦。時年71歲,任吏部尚書。在山期間,若水先後游化城寺、訪陽明書院、登金地藏塔、觀龍池、覽無相寺心期亭,皆有詩為證。
今天,我有緣來甘泉書院考查,發現書院遺址上已是一片綠油油的茶園。該地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環峙兩翼,四周松木森森。相傳書院有講堂、書齋等三進房舍。在明萬曆五年,由青陽知縣蘇萬民重建過。明末書院失修,清鹹豐年間又遭戰火。我看到遺址入口有個馱碑的石龜底座還在,不曉得是否是當年的遺物。石龜上側有一依山巨石,上刻“甘泉石”三個大字,字型雄渾有力,前兩字大,後一字較小,該是若水手書。
現在,在遺址上首建有“甘泉茅蓬”,小小的兩間,果道法師於此清修。他欲重修甘泉禪寺並恢復甘泉書院,此宏願得以實現,將公德無量。

甘肅甘泉書院

甘泉書院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甘州知府馮祖悅、張掖知縣王廷贊創建於南門內街東,

甘泉書院甘泉書院

以臨甘泉,故名。東西長90餘丈,南北闊8丈5尺。建大門,講堂2間,廂房34間及泮池、木橋等。馮自為記。後又建瓦房1座,牌坊2座;院內左翼建三台閣,右翼為爽心亭,遊廊9間;南面振興倉3間;臨池栽楊柳400餘株。三十二年又添建五雲樓、灌書園、鋤經堂,及穿廊園門。三十五年再建玩書樓6間以藏書;雙葦湖亭5間,廂房5間。知縣王廷贊捐銀1500兩,士紳先後捐銀1000兩,均發商生息以資膏火。又撥有學田6000畝。另園東及城外官地所栽246株楊柳沙棗亦屬書院。有《書院公業考》,詳載書院產業收支細目。院長莊學和撰《教孝千字文》作為講義,以教諸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