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吉布勒姆

甘吉布勒姆

甘吉布勒姆(泰米爾語:Kanchipuram காஞ்சிபுரம்英語:Kanchipuram, Kanchi, or Kancheepuram )也稱香至。位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曾是跋羅婆王朝 (Pallava) 的首都,是梵文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

基本信息

概述

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又譯坎奇普南)是印度南部城市,屬泰米爾納德邦,瀕巴拉爾河下游左岸,位於金奈西南方77公里處。人口13.1萬(1981)。通公路和鐵路。稻穀甘蔗的集散地。有紡織碾米、製糖和其他農產品加工業。

歷史

甘吉布勒姆作為印度教七大聖地之一,至今仍吸引著很多前來朝拜的人們。這裡是帕拉瓦王朝的古都。帕拉瓦王朝起源不明,似乎來源於北方,早於4世紀就已確立,6世紀後期到7世紀在現在的泰米爾地區擴充勢力,7-8世紀時非常繁榮,建立了許多供奉濕婆神毗濕奴神的神廟。

帕拉瓦王朝的前身是笈多王朝,因此建造的都是印度教寺廟。這些神廟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保持著當時的樣子,成為虔誠的印度教教徒朝聖拜祭的地方。神廟的數量據說有200座之多。

甘吉布勒姆富有一千多個寺院,其黃金都市是印度七大聖地之一。散在於都市內的一千多個寺院和寺院上的尖塔仿佛就像刺繡般點綴著天空,在這無數寺院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的Saivaite神殿和Ekambareswarar寺院,這裡自古以來都是文化搖籃及文化中心地,又因一千個支柱面積之在而馳名。甘吉布勒姆(KanchlDuram)的手工制絲綢廣為人知。

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中有詳細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黃支國即今日甘吉布勒姆。

玄奘的記載

玄奘法師週遊印度學佛時曾到過此地。《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此地為建志補羅,是梵文Kāñcīpura,源於達羅毗荼語(Dravida德拉威語)Kachchippedu~Kāñcīpeḍu。《大慈恩寺三藏法寺傳》卷四記載,玄奘法師打算到僧伽羅國學習上座部三藏及《瑜伽論》,就去到建志補羅--“建志城即印度南海之口,向僧伽羅國水路三日行到。”玄奘法師到達建志補羅之時,僧伽羅國亂,僧侶逃到建志補羅。玄奘法師即向他們請教佛法,未有去僧伽羅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