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大黿(Pelochelys bibroni)

甌江大黿(Pelochelys bibroni)

本世紀五十年代,甌江水域常見大黿身影,邑人為之津津樂道並引以為自豪。 一方面,人類的酷漁濫捕使甌江大黿資源日見稀少,成了珍稀水生生物。 因為挽救甌江大黿,就是挽救甌江;更是挽救人類生存的環境。

 據溫州訊息:春江水暖,一隻烏龜狀的動物在沙灘上悠悠而行,漁歸農民見之大喜。走近細瞧,原是珍稀動物——甌江大黿,且身上有傷,即以呵擴,一俟痊癒,放歸江河,故 傳為美談。此類事例,近年來在甌江兩岸時有發生。保護甌江一級國寶,已成當地民眾的自覺行動。

那么,甌江大黿到底有何神秘?如今處境如何? 說起甌江大黿,家住永嘉清水埠的一位白鬍子老人便如數家珍,娓娓道出:甌江,古稱“鞭蓉江”從浙閩交界的慶元縣百山祖發端,直至溫州樂清灣的岐頭入海,流長386公里,系浙江第二大江,不僅秀麗多姿、嬌媚如仙而且人傑地靈、物產豐饒。據調查,僅魚類就有111種,尤其是生棲著珍稀淡水生物——黿,它與大熊貓、金絲猴等一樣,屬一級“國寶”。

甌江大黿(Pelochelys bibroni) 黿,系脊索動物門爬行綱龜鱉目鱉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西遊記》一書曾描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犯難時,一隻大黿浮水作舟,馱著大師徒四人和白馬過河。老人說,黿背殼略凹的花紋,便是唐僧等人的足跡所致。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血戰鄱陽湖,朱敗被追,陷入絕境時,也幸得大黿馭江脫險。朱稱帝後,即封為“大將軍”,或許黿其貌不揚,頭部常散生疣狀突起,故被溫州戲稱之“癩頭黿”,《紅樓夢》中寶二爺也曾說過“明兒掉到池子裡,叫個癩頭黿吃了去”之語。且又有“團魚精”之俗稱。

據老人介紹,黿極馴良,以魚、蝦、螺、蜆為食。黿體橢圓、縱扁、頭寬、前端呈環形、喙短、頸粗、頭可縮回殼內、背甲呈暗綠色。黿喜棲水質澄清,水流緩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山澗深潭、水庫里。白天很少活動,夏秋時,遇天氣悶熱常浮水面,以肺呼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長達半年為冬眠期。但生長較快,250克的幼黿經一年生長體重可達2公斤,成年黿一般體重30公斤~50公斤,體長可達1.2米,每年5月~9月間為繁殖期。交配後的雌黿,常趁夜幕來臨或拂曉之前,悄然爬上砂灘,在向陽、乾燥處用後肢扒沙,挖一深穴,將卵產入後即扒沙覆蓋,並緊縮四肢,以身軀抹平壓實後離去。通常每次產卵十多個至幾十個,最多可達100個,可謂“英雄母親”。卵圓色白,直徑40毫米,靠日光輻射進行孵化,一般約需一個月左右。奇怪的是,當到黿浮游水面,肯定近日的氣象會起變化,或颱風、或燥熱、或暴雨。如果黿頭朝潮上遊方向翹頭,可預測三天內即有暴雨洪水。準確、靈驗、成為“晴雨表”。黿全身是寶,肉性溫、營養價值高,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炙黿甲泡黃灑,可治瘰癘、惡瘡、痔瘺、風頑疥瘡及殺蟲,驅風之效”;內臟用於殺百蟲、解丹毒、續筋骨、治婦人血熱;脂可治麻風;膽性寒有毒、化生薑薄荷葉,可作催吐劑,亦可治喉痛,富於腹汁的黿裙與熊掌並列,為最名貴佳肴,難怪《左傳》中有鄭靈公和公子宋為爭食黿肉染指於鼎的記載。

甌江作為黿之故鄉,也曾有輝煌。本世紀五十年代,甌江水域常見大黿身影,邑人為之津津樂道並引以為自豪。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甌江大黿的資源量在1966年還是十分可觀的。“文革”時期,甌江上出現專以滾釣捕的黿人,幾乎使大黿遭受滅頂之災。一方面,人類的酷漁濫捕使甌江大黿資源日見稀少,成了珍稀水生生物。另一方面因建築需要大量挖掘沙石,使黿的產卵場遭受破壞;日益繁忙的甌江航運業以及日趨嚴重的水質污染,給甌江大黿的生存也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而使“大將軍”家族日趨衰落。據最近科學部門的考察估計,甌江現存黿的總數不超過200隻。

多年來,廣大科學工作者對保護甌江大黿做了大量的工作。因為挽救甌江大黿,就是挽救甌江;更是挽救人類生存的環境。但願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欣喜地高歌一曲:歸來兮,甌江大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