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化

瓷化

瓷化,陶瓷材料學術語,是指將乾燥後的坯料加熱到高溫,使其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而成瓷的過程。

簡介

將乾燥後的坯料加熱到高溫,使其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而成瓷的過程,通常稱為瓷化 。

陶瓷的質量取決於原料成分和具體的生產工藝,具體衡量指標有原料的純度和細度坯料混合均勻性、成型密度及均勻性、燒成或燒結溫度、爐內氣氛、升降溫速度等。我國自古以來在日用陶瓷等的生產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如江西景德鎮、山東淄博、河北唐山都生產世界聞名的高質量的瓷器。

類型

燒成

坯件瓷化後,開口氣孔率較高,緻密度較低時,稱之為燒成,如傳統陶瓷中的日用陶瓷等都是燒成,其溫度通常為1250~1450℃。

燒結

燒結是指瓷化後的製品開口氣孔率極低、而緻密度很高的瓷化過程,如特種陶瓷都是燒結而成的。常見的燒結方法有熱壓或熱等靜壓法、液相燒結法、反應燒結法。

胎質瓷化

胎質瓷化是指瓷器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或使用,胎質漸漸地發生了變化,我們把這種變化稱胎質瓷化。

胎質瓷化同胎之舊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胎之舊氣是外界條件作用與棵露的瓷胎,使瓷胎髮生了變化,主要變化是有物質浸入胎內,使胎演變成陳舊感明顯,因是個漫長的過程,所以顯得非常自然。而胎質瓷化是胎質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自身發生的變化。前者用肉眼就可以看清,如藉助放大鏡可看得更清楚,而後者需藉助4060倍顯微鏡,方能清晰地看出。

胎質瓷化,在顯鏡下,主要表現是胎質由新瓷的暗淡無光,經過長時間的變化而出現油汪汪、亮晶晶的感覺。

胎質瓷化同青銅器之紅斑綠銹的形成道理是一樣的,青銅器的紅斑綠銹在顯微鏡下之所以給人以晶瑩剔透、如翠似玉一樣的感覺,是年代久遠、物質之間相互作用而逐漸慢慢形成的結果。瓷器胎質瓷化的形成同青銅器的紅斑綠銹的形成從道理上講是一致的,區別是結果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一個如翠似玉,一個是油汪汪、亮晶晶。

胎質瓷化程度,主要受時間長短、空氣成分、乾濕程度、土壤酸鹼度、使用情況、胎胎的化學成分等多方麵條件影響。因每件瓷器所處環境千差萬別,瓷化程度也將有明顯的差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