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社火

社火最初原是民間祭祀神靈的一種活動,至今已逾千年。從出土文物看漢晉陶器上就繪有民間起舞圖形,宋、元更為普遍,詩人陸游云:“簫鼓追隨春社近”。以及聞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藝術均為見證,盛行古城瓜州“擊器而歌,拊掌而舞”的社火,則是從印度傳來的一咱宗教色彩濃郁的民間藝術。

簡介

社火最初原是民間祭祀神靈的一種活動,至今已逾千年。從出土文物看漢晉陶器上就繪有民間起舞圖形,宋、元更為普遍,詩人陸游云:“簫鼓追隨春社近”。以及聞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藝術均為見證,盛行古城瓜州“擊器而歌,拊掌而舞”的社火,則是從印度傳來的一咱宗教色彩濃郁的民間藝術。這種藝術的模式大致可分為兩個系統:一是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式;二是中印度的藉多式。這兩種藝術先後傳入中國後又和西域中原藝術相流合後,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

風格特色

安西社火以“地蹦子”又名“秧歌子”為主體。是一項民眾性很強的自娛舞蹈,有說有唱、有跳,載歌載舞。社火隊伍是由四個鼓子、四個拉花、四個和尚娃、一個膏藥匠、一個俊公子、一個醜婆子、一個大頭和尚、一個柳翠組成,其裝扮:

膏藥匠

戲劇中自命先後打岔。一手執約湖膏藥幌子,一手執鈸郎鼓,不時搖動,有唱有說(詞自編)。

鼓子

戲劇中武生打扮。頭戴牛角尖白色氈帽,帽周圍黑色平絨鑲雲轉圖案,氈帽左右及前額插黃表摺身穿紅色衲衣,下穿白色靠腿,一手提細鼓,一手執鼓槌。

拉花

戲劇中彩女打扮。梳髮辮、戴紅花、著紅、綠衲衣、系摺花裙子、手執小銅鑼,配合擊樂鼓擊。

和尚娃

戲劇中書童打扮。頭戴僧帽、配有王方佛,身穿黃色夾夾、下穿紅色靠腿、雙手執棒槌,配合擊樂鼓擊。俊公子:戲劇中小丑打扮,頭戴相公帽、穿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配合擊樂活動於場外,起維持秩序作用。

醜婆子

戲劇中媒婆打扮。身穿大紅襖、大麻臉、大肚子、耳戴大紅紙炮、一手挎籃、一手拿扇、配合擊樂和俊公子活動於場外作用相同。

大頭和尚

和戲柳翠:假面具、妞妮嘻戲、滑稽逗笑、配合擊樂,雙雙活動於場外。

地蹦子

跑跳花樣很多,據安西文化館調查約有二十多種。通常有:一字長龍、二龍戲珠、三珠套月、拜四門、五福梅花、九連環、盤腸兒、蒜辮子、龍擺尾、蛇脫皮、剪子股、白馬分鬃等。由於動作比較簡單嬌健,加之節奏明快,音響以擊樂為主,場外有大鼓、大鈸、大鑼、大鐃、場內小鼓小鑼相互配合大鼓快慢節奏不停的敲擊,音響清脆悅耳,隨著社火隊擺出各式陣圖。

高蹺

是經化妝的人踩在木製的蹺棍上,隨社火隊表演的一種形式。高蹺有高達七八尺的,一般約一米多,人物化妝多以戲劇人物造型,如“楊家將”、“三國人物”、“鍘美案”等。

跑旱船

也叫“花船”。是用竹、木等物紮成長7-9尺,寬3尺的船形蒙以彩布,飾以花紙,表演時套在女舞者腰間,如坐船狀,另一男者扮船公與船中女對舞,表演船行水面,一般社火隊有兩船交替對舞,要邊唱邊舞,表現勞動、愛情生活,船詞曲多為自編。

耍獅子

一般社火隊都有,有的兩隻以上,有的一隻大獅。每獅需二人同獅衣舞,一人扮勇士,手執紅色繡球,隨樂擊來回揮舞,引誘獅子上下、前後、左右翻動以至爬三層以上山形大方桌或者五層以上長條凳,上山、下山翻滾踴躍,令人驚心動魄。

馴氂牛

由二人同披氂牛衣舞,另二人妝扮蒙族男士獵人,身背老式火槍,一人妝扮蒙族婦女,隨擊樂在場上共舞,示意馴服性情獷悍的氂牛,嗣後對酒當歌,猜拳、漫蒙古民歌,多姿多彩,純樸、敦厚、剽悍的性格,頗具有獨特的西部地方特色。

斗野人

這是民國年間,從青海撒拉族通過馬步芳部隊傳到安西的一個民間舞蹈。由一個扮演“毛野人”二人扮演“柴夫”。劇情是兩位柴夫結伴上山打柴,在山上兩人分開砍柴。不料一柴夫突然遇到“毛野人”驚嚇之餘,立即想到裝死躲避,“毛野人”上前嗅嗅這,聞聞那,還以為死了,搖頭擺腦,無奈之狀。另一些夫擔柴而來,忽然發現前面一野人在同伴旁邊轉悠,立即放下柴擔,舉起扁擔與“毛野人”搏鬥。這時,在地上躺臥裝死的柴夫也一躍而起,拾起柴夫靈活機智,竭盡全力向“毛野人”撲去,“毛野人”雖力大無窮,但兩柴夫靈活機智,搏鬥多時,毛野人終因行動笨拙,被兩個柴夫打死,扛抬而去。另外社火隊還有竹馬子、老人打架、豬八戒背媳婦、東洋車、回娘家、單扛橋、霸王鞭、腰鼓以至隨著時代的前進,相繼出現了筒子鼓、鼓號隊、嗩吶隊、現代舞等社火陣容越來越大,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