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嶺村

瓜嶺村

瓜嶺村既是行政村又是自然村,該村位於增城市新塘鎮東部。明成宗年間,大多種瓜於此,搭棚看瓜,逐漸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嶺。瓜嶺村位於新塘鎮東部,廣園東快速路沙埔出口。總面積0.6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183戶、698人。瓜嶺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廣東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已超過兩千。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增城瓜嶺村
截止至2006年底,總面積0.6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 共有179戶,總人口有662人,其中外來人口約有120人。

經濟狀況

200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16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商鋪、魚塘出租,村民收入主要經濟來源為出外務工。村有民營企業12家,大多數為紡織配套類企業。
特色農業為香蕉,規模種植戶5~6戶,種植面積達400畝,2006年產量400噸,實現產值48萬元,種植戶人均收入3700元。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六通”(通水泥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公共汽車)。
從2004年起,該村共投入45萬元用於村容村貌建設,並投入資金20萬元建設一個休閒公園,有燈光籃球場、圖書室、文化室等設施。

歷史文化

增城瓜嶺村
增城瓜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廣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築民居群。據說在公元1856年前後,就有當地村民乘坐三支桅船到海外謀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熱潮,到20世紀30、40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紐西蘭等地謀生。瓜嶺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現在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

鄉村特色

碉樓: 

增城瓜嶺村
瓜嶺村有兩座碉樓,矗立在從瓜嶺村流過的瓜洲河之上的叫做寧遠樓,四層高,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1個小碉堡,因而被稱作是四角碉樓。
水上碉樓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如遇外敵入侵,可以拉起與河岸相連的吊橋,這樣碉樓就變得易守難攻。碉樓首層正中有一塊石碑鑲嵌牆中,記載著建樓的經過。
修建碉樓是因為從19世紀50年代起瓜嶺村就不斷有村民出洋謀生,村里多是婦孺,僅1919年,土匪就進村綁架了僑眷36人。1928年,為防盜匪劫掠,該村旅外僑胞捐資修築兩座碉樓,其中一座就是寧遠樓
抗戰期間,該碉樓還抵禦過日本侵略者,並可以看到碉樓鐵窗上的彈痕。
石橋:
該村河上一座石橋是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名為東安大橋,據說修橋之前,村民都是擺渡過河。
舊街:
河西岸,小村最寬闊的一條街道叫舊街,臨街的是祠堂、書院,全部朝東而立,共有八間祠堂,多是兩進的格局,比較簡樸。
規模最大的是四房黃公祠,是三進布局。11條狹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後,背後是大約200間新舊民居,既有鍋耳房,也有小別墅,布局已經不是特別整齊。
龍舟:
該村河東岸是荔枝林,河涌兩個小小的分支,大約二三十米長的小支流,裡面各停泊著一艘龍舟。每年端午,村里都會將龍舟沿河道劃出,與各村競賽。
划龍舟對於嶺南水鄉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對村裡的龍舟還有詳細的記載,解放前村裡有三艘龍舟,解放後先後翻裝和新裝了三艘,都停在岸邊,等待來年的比賽。
北帝廟:
雕樓建在河上,用一個吊橋和岸邊相連。站在雕樓頂上北望,河邊高速公路旁是一座小小的北帝廟,始建於乾隆年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