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行鳥

環頸行鳥

東方環頸(行鳥)的體長大約18公分,嘴巴及腳都是黑色的,腹部為白色,而頭頂一般為咖啡色,身體背部和翅膀為褐色,夏羽有黑色的過眼線及頸部有一圈不相連的黑色羽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18公分,外觀與小環頸(行鳥)相似,但身材稍大些,胸前之黑帶並不連貫。嘴及腳為黑色,飛行時可見白色翼帶。

(圖)環頸行鳥環頸行鳥

雄鳥夏羽時,額頭有一道黑色,雌鳥則無;冬羽時的雌、雄以及幼鳥均極相似,分辨不易。在澎湖主要為冬候鳥及過境鳥,數量不少,十分普遍常見,夏季時亦有少數在當地繁殖,因而整年皆可見到。

自身保護

(圖)環頸行鳥環頸行鳥

東方環頸鴴對於花費大把精力在建築鳥巢並沒有興趣。 雖然它們看似簡單地將它們的寶貝蛋下在石礫地上,卻因為蛋殼顏色、花紋與環境相似,讓人幾乎無法發現它們的存在。雖然它們看似簡單地將它們的寶貝蛋下在石礫地上,卻因為蛋殼顏色、花紋與環境相似,讓人幾乎無法發現它們的存在。 而當天敵靠近鳥巢時,親鳥還會在附近又叫又跳地演一出假裝自己受傷的小短劇,將它們由巢位附近引開,好保護子女的安全呢!而當天敵靠近鳥巢時,親鳥還會在附近又叫又跳地演一出假裝自己受傷的小短劇,將它們由巢位附近引開,好保護子女的安全。

與金眶鴴的區別

(圖)環頸行鳥環頸行鳥

體小(15厘米)而嘴短的褐色及白色鴴。與金眶鴴的區別在腿黑色,飛行時具白色翼上橫紋,尾羽外側更白。雄鳥胸側具黑色塊斑;雌鳥此斑塊為褐色。亞種dealbatus嘴較長較厚。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黑色。

叫聲:重複的輕柔單音節升調叫聲pik。

分布情況

範圍:美洲非洲及古北界的南部;南方越冬。

狀況: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西北及中北部;越冬於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

亞種dealbatus(包括nihonensis)繁殖於整個華東及華南沿海,包括海南島台灣,在河北也有分布;越冬於長江下游及北緯32°以南沿海。一般性常見鳥。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小群進食,常與其餘涉禽混群于海灘或近海岸的多沙草地,也於沿海河流及沼澤地活動。 雖然鴴科鳥類是台灣地區冬季的常客,但是當繁殖季來到之時,除了東方環頸鴴之外,其餘種類都會飛到北國去哺育它們的下一代。 因此,東方環頸[行鳥]可以說是台灣唯一四季可見的[行鳥]科鳥類了!因此,東方環頸[行鳥]可以說是台灣唯一四季可見的[行鳥]科鳥類了。

繁殖

(圖)環頸行鳥環頸行鳥

在繁殖季,它們有著鮮黃色的眼眶、漂亮的黑色圍巾和過眼黑帶,是以它們又有著「金眶」的別號;而到了冬天,這些特徵都消失無蹤,而由單調的灰褐色所取代,而眼眶周圍的黑圈,讓它們看起來好似臉上被揍了幾拳的模樣。它們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除了在各海岸、河口的灘地上常常可見之外,連遠在內陸的池塘、水田、河床及湖濱,也是它們活動的場所。

小環頸常常結成小群一起活動,它們以濕地上的小型無脊椎動動物為主食。覓食多半先以眼睛觀察後,再小跑步追逐獵物;偶爾也會以它們的腳先在淺水中攪動或探查,找到了泥水中的小動物後,再捕捉它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