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梵淨山公路

環梵淨山公路

梵淨山環線公路以江口縣太平鄉佛教文化苑為起點,途徑凱馬、快場、明牙池,松桃縣境內的核桃坪、冷家壩、半坡台、馬溪坳,印江縣境內的金廠、太平寺、新業、芙蓉壩、平所、核桃灣,最後又經過江口縣境內的壩梅寺、壩溪、天堂壩、太平等地,總投資7.98億,總里程156.93公里,其中梵淨山環線公路建設里程為108.932公里(含太平寺支線長0.533公里,新業支線長1.424公里),利用杭瑞高速公路32公里、江口至海灣河三級旅遊公路16公里,公路涉及江口、印江、松桃三縣11個鄉(鎮)、53個行政村、223個村民組,沿線近30萬民眾直接受益。淨山環線公路是一條“旅遊公路、消防公路、生態路、致富路”,該路的修好進一步完善了梵淨山為龍頭的旅遊經濟圈,更加科學、合理、高水平的推進了銅仁市的旅遊產業發展。

投資建設

環梵淨山公路總投資7.98億,總里程156.93公里,其中梵淨山環線公路建設里程為108.932公里,利用杭瑞高速公路32公里,全線按三級公路標準設計。其中印江境內全長約88.8公里,總投資約3.6億元,經過木黃鎮、新業鄉、永義鄉、合水鎮等鄉鎮;松桃境內49.054公里,投資3.2億元,經過孟溪鎮、寨英鎮、烏羅鎮等鄉鎮;江口境內19.1公里,投資約1.2億元,經過德旺等鄉鎮。環梵淨山公里於2009年4月8日正式開工建設,於2011年9月29日正式通過驗收,工期一年零六個月。

相關比賽

2011年11月6日,首屆“中國梵淨山‘環梵’公路腳踏車挑戰賽”在風景綺麗的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環線公路激情上演。這是銅仁區繼“歡樂中國行走進銅仁”、“梵淨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動”等國家級賽事,強勢推介梵淨山,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又一生動踐行!國家體育總局腳踏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項目主管彭海波,省體育局局長蔡國祥,副局長劉尚等出席比賽活動。

2011中國梵淨山“環梵”公路腳踏車挑戰賽以“激情穿越梵淨山,感受桃園銅仁美”為主題,由國家體育總局腳踏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省體育局、省旅遊局、銅仁地委、行署主辦,活動吸引了250名國內外選手前來參賽。比賽以江口佛教文化苑為起點,途徑凱馬、轉塘、冷家壩等,最後到達羅家灣,總里程為40公里,總獎金23.6萬元。

此次挑戰賽分為男子公路腳踏車專業組、業餘組,男子、女子山地腳踏車業餘組,其中男子公路腳踏車專業組距離最長,為80公里。來自國內外的240多名選手騎行梵淨山。前一日,銅仁城區舉行千人腳踏車巡遊,進行預熱。來自國內外的240多名腳踏車運動員和愛好者奮勇爭先,一展風采。經過近5小時的爭奪,來自雲南的選手師濤第一個衝過終點,獲得男子公路腳踏車專業組冠軍。

此次“環梵”公路腳踏車挑戰賽是貴州省首次舉辦的高標準、高規格的公路腳踏車體育賽事,由國家體育總局腳踏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省體育局和銅仁市政府主辦。

環梵淨山公路 環梵淨山公路

環線公路建設對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 梵淨山環線公路建設能有效地加強印江、江口、松桃3縣循環交通網路的構建,改善梵淨山沿線鄉鎮、村寨交通閉塞的狀況,推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受有關部門的委託,採用現地調查和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全面掌握項目區森林資源的基礎數據和項目區域的相關背景,開展環線公路建設對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生態系統、保護對象等方面影響的調研和評價工作.

?1?梵淨山自然概況

?梵淨山屬於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保護區,主要以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原始森林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分布有木本植物138科441屬933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8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3種;脊椎動物33目86科383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6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29種,是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梵淨山相對海拔高差?2 000 m以上,景觀雄偉壯麗、資源豐富多彩,被譽為“生態、地質、佛教”名山”.

?2?環線公路工程概況

?梵淨山環線公路建設里程全長109 km,按三級公路技術標準(困難路段平面線形採用四級標準)進行設計.根據調查,環線公路擬使用土地面積為315.3 hm 其中林地面積110.7hm 非林地面積204.6 hm?2.其中涉及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的里程共57 km ,林地面積45.56 hm 林木蓄積?4 480.3 m?3,處於保護區的實驗區內.

?3?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環線公路建設對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評價的內容及方法參照國家林業局推薦的雲南省《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技術規範(試行)》進行.採用“專家打分法”對各項評價指標進行定量評價,計算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bi值.

?3.1?對景觀(生態系統)的影響評價

?環線公路建設區域的亞熱帶低山次生性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亞熱帶次生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亞熱帶低山次生性針葉林生態系統等生態系統類型並非特有或東亞特有,且在同緯度地區及周邊地區較為常見.就生態系統面積而言,森林減少45.18 hm 灌木林減少0.38 hm 農用地減少19.5 hm 減少比例較低,影響程度較小;從斑塊數量來看,公路的建設呈線狀穿行於保護區邊緣地帶,斑塊數量未減少.生態系統的防護效能、碳儲存效能、淨化空氣效能略有下降,影響較小;梵淨山林草覆蓋率減少0.11%,影響也較小.

?公路建設施工區範圍內未分布有觀賞價值較好或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較高的地文景觀、水體景觀、人文景觀、天象景觀、生物景觀,對原有景觀的美學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影響程度較小.自然景觀主要受施工期公路施工路域形成的跡地產生的景觀破壞,以及在施工過程中機械轟鳴聲和爆破聲對周邊聲環境的影響,運行期的影響將穩定在現有基礎上.公路建設局部路段可能產生輕微次生性地質災害,尤其是在連續彎道邊坡處產生滑坡可能性較大,但不會造成大面積的滑坡或產生土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各項指標的影響評價詳見表1.

?3.2?對生物群落(棲息地)的影響分析

?通過調查與分析,環線公路建設使用的林地可劃分為次生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物群落、次生性針葉林生物群落、太平河水生生物群落、農田農地生物群落四大群落類型.次生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物群落面積減少8.09 hm 次生性針葉林生物群落面積減少37.47 hm 存在被分割的現象,但關鍵種未發生變化,群落結構保持原有狀態,未被簡化;太平河水生生物群落面積未減少,未被分割,關鍵種和群落結構未發生變化;農田農地生物群落減少19.50 hm 存在被分割的現象,關鍵種和群落結構未發生變化.以上生物群落的特有性略受影響,面積損失影響較小,群落被分割略有影響或影響較小,關鍵種未發生變化,群落結構未發生簡化現象.環線公路建設對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群落(棲息地)的影響分值為10.25分(表2).

3.3?對種群(物種)的影響分析

?3.3.1?對特有物種影響及威脅程度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特有植物有梵淨山冷杉(?abies fanjangshanensis)、窄苞椴(tilia angustibracteata)、貴州胡頹子(elaegnus quizhouensis)、凱馬柿(diospyros kaimaensis)、滑葉獼猴桃(actinidia laenissima)、大葉青莢葉(helwingia chinensis f.megaphylla)、鈍齒唇柱苣苔(chirita obtusidentata)?,在公路修建區未發現以上特有物種.中國特有分布的銀杏、杜仲在區內分布都系人工栽培,個體數量也很少;杉木為我國南方最普遍、最常見、分布最廣的針葉樹種和最重要的用材樹種之一;血水草在項目區分布極為零星,該種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都有分布,在保護區及其相鄰林區的分布亦較為普遍,在群落中處於從屬地位.可見,保護區特有植物受威脅程度較小.

?梵淨山特有動物有黔金絲猴?(rhino pithecus roxellanae?thomas),為我國Ⅰ級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也是《瀕危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中列為“e”級,即瀕危度最高的動物.黔金絲猴僅分布於保護區海拔?1 000~?2 200 m約340 km?2範圍內,主要棲息活動地在海拔?1 300~?2 000m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內.公路修建區位於保護區的邊緣地帶,未涉及黔金絲猴的棲息地、遷移通道和覓食區.由於項目區域內未涉及梵淨山或貴州特有的分布物種,項目建設對保護區特有物種的威脅極小.

?3.3.2?對保護物種的影響

?在項目區現存的脊椎動物中,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藏酋猴、穿山甲、黑熊、紅隼、紅腹錦雞、斑頭鵂鶹等9種,貴州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蟻鴷、姬啄木鳥、尖吻蝮、竹葉青、華西雨蛙等27種

.上述動物在全國範圍均有分布,項目區不是以上珍稀動物的典型分布區和特有分布區.總體而言,保護區主要保護物種受公路建設影響較小.

?3.3.3?對重要物種食物網(鏈)結構的影響

?評價區未分布有梵淨山特有的黔金絲猴、梵淨山冷杉、窄苞椴、貴州胡頹子、凱馬柿、滑葉獼猴桃、大葉青莢葉、鈍齒唇柱苣苔等特有物種,中國特有分布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銀杏(ginkgo biloba)、杜仲(eucommia ulmoides)、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4個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分布有9種國家級和27種省級保護珍稀動物.由於項目建設呈線狀布設於保護區的實驗區,周邊類似生境尚寬敞,且這些物種均不是保護區其他動物的特有食物鏈環節,項目建設對這些珍稀動物食物網(鏈)的影響較小.

?3.3.4?對重要物種的遷移、散布、繁衍的影響

?評價區分布的銀杏、杜仲在項目區系人工種植;杉木是我國南方最常見、分布最廣泛的樹種之一,資源極為豐富;血水草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都有分布,其種子小,易於遷移、散布和繁衍;南方紅豆杉在我國南方分布亦較為廣泛,在保護區及其鄰近地區分布也較多,項目區不是其主要分布地.項目建設將使項目區交通變得便利,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交通道路,對野生動物具有一定的干擾作用.但項目區不是藏酋猴、蛇類等珍稀動物的遷移通道,也不是這些珍稀動物的主要棲息

地,況且公路路域大多數僅寬7.5 m,對這些物種的遷移、散布、繁衍的影響很小.

?3.3.5?項目建設導致病蟲害爆發的可能性評價

?項目建設過程中,施工時木材和施工設備的運輸、人員的出入、公路綠化以及產業的開發可能帶來病蟲害,導致病蟲害的爆發.但只要在施工過程及今後工作中注意進行病蟲害檢疫,其影響是能消除的.對項目建設區內重要物種的遷移、散布、繁衍的影響評分及權重進行計算,綜合評分為22.4(表3).

3.4?對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分析

?3.4.1?項目建設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種群數量的影響評價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公路修建主要沿保護區邊緣地帶布線,涉及的植被類型以杉木林、馬尾松林等次生性植被類型占優勢,項目的實施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種群數量的影響極小(表4).

?3.4.2?項目建設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生境面積的影響評價

?項目建設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生境面積變化影響較小(表5).項目建設對主要保護對象影響評價指標綜合評分詳見表6.

3.5?對生物安全的影響分析

?3.5.1?項目導致外來物種(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評價

?

外來物種(或有害生物)入侵的主要來源是車輛帶入種子或孢子,公路綠化種苗攜帶,產業開發等,如能注意加強種苗檢疫和種源把關,其危害是能控制的.

?3.5.2?項目導致保護區遺傳資源流失的可能性評價

?項目建設對保護區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等遺傳資源破壞是局部的、有限的.在施工期間和運行期間要加強管理,嚴禁施工人員隨意破壞森林植被,亂挖濫采野生植物和獵捕野生動物.在落實自然保護區管理措施的前提下,項目建設對保護區遺傳資源流失潛在威脅的可能性評價中等.各項指標評價詳見表7.

3.6?對相關利益群體的影響分析

?項目建設有利於解決項目區落後的交通現狀,利於保護區各站點的聯絡和貫通,公路工程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性工程,得到當地政府、社區民眾積極支持.

?項目建設規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及恢複方案得到了省林業廳和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認可.項目建設對當地民眾生產生活環境造成的危害不大,但項目施工和運行過程中,如對森林防火工作管理不到位,則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項目建設對相關利益群體影響詳見表8.

3.7?評價結果

?綜上所述,環線公路建設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分割、干擾、破壞和污染等負面影響,保護區森林面積有所減小,但未造成生態系統的孤立和結構的退化;對重要物種、保護物種的遷移、散布、繁衍和食物鏈的影響較小;項目導致外來物種(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和區域遺傳資源流失的可能性加大;項目得到當地政府、社區民眾積極支持.

?

根據以上6項評價指標,對梵淨山環線公路建設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用公式bi=∑?(wi×si?)(i?=a…f)?進行計算,其結果見表9所示.

?根據影響程度分級情況(表10),貴州梵淨山環線公路修建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bi=22.48,介於15~35區間,影響程度較輕,說明環線公路建設工程對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

4?對策與建議

?雖然環線公路建設對保護區的影響較小,但為了減少生態風險,必須加強管理與控制.

?4.1?嚴格施工管理

?建設單位應嚴格按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水土保護方案、施工設計方案、使用林地林木採伐作業設計進行林木採伐和水土流失治理.在建設過程中,施工方應注重加強與

保護區管理局聯繫.進場前建設單位應與保護區簽訂護林防火責任狀,使公路建設工作與保護區管理工作開展有序,相互配合.施工中注意土石方量合理調配,棄方應集中堆放於棄渣場,不能隨意棄方於路坎.所有工程性棄渣要全部移出自然保護區範圍.

?4.2?做好公路沿線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

?環線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分割、孤立、干擾、退化和破壞等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做好公路沿線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植被恢復是生態恢復的關鍵措施.由於公路沿線施工後立地條件變差,坡度較陡,在恢復植物選擇時應結合物種的生態特性即擴展性、抗逆性、速生性、降塵減污性、美學特性及景觀價值和經濟成本等綜合特性來選擇.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分布有木本植物138科441屬933種,完全可以從中選擇出生態系統修復所需的樹種.植物群落結構以灌木為主,喬木、草本為輔進行配置,以達到沿線生態系統修復的目的.在後期養護和管理方面,應設定專業人員,有資金支持,並建立有效監督措施.

?4.3?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管理

?銅仁地區行政公署應積極支持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建設,從項目經營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各進出口通道上資助修建管理山門5座,落實管理人員和管理經費,確保保護區森林防火和野生動植物切實得到有效管理.由於公路的開通,進出保護區的客流量增加,這將為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帶來新的問題.結合資源保護需要,銅仁地區行政公署應專項資助保護區管理局開展公路運行後給保護區帶來的森林防火、森林資源脅迫研究、開展保護區社區調查和評估工作、開展外來物種入侵、環境容量、生態容量等專項調查和研究,切實解決好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的矛盾.

?4.4?實施項目周期生態風險管理制度,提高生態風險防範能力

項目周期理論表明,處於不同周期的項目營運產生的生態問題差異明顯.根據項目周期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對營運期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影響實施評價並提出風險干預預案,同時,要注意間接風險與伴生風險的影響評估.公路修建後,交通條件大大改善,可能導致野生動植物基因流失的加快,如採挖中草藥、採種、採挖幼苗、偷獵等,遊客和車輛增多,森林火險和有害生物入侵的潛在危害性會加大.因此,在生態旅遊、茶葉種植、生態農業等項目開發中要實施生態風險管理制度,提高生態風險防範能力.

?4.5?積極開展社區林業活動,提高公眾參與能力

?項目的興建有利於改善項目區落後的交通現狀,有利於促進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有利於調整項目區產業結構,對項目區民眾脫貧致富,繁榮區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從調查結果看,公路沿線的民眾希望在生態旅遊、茶葉種植、生態農業等方面有所發展,從而脫貧致富.因此,在項目開發時應搭建起公眾參與的平台,採用參與式項目設計的方法、程式與步驟,提高公眾參與能力,並讓民眾從中受益,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