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關稅

creasin techn ten

環保關稅Environmental tariff),亦作綠色關稅green tariff)或生態關稅eco-tariff),是一種對國際貿易中有污染行為的保護。透過對從輸入國入口或送輸出往出口國的貨物所徵收的關稅或稅款,作為對貨物未能達到關稅要求的環境污染控制的補償,以防止“環境方面的惡性競爭”("environmental races to the bottom")及“廢物傾倒”("eco-dumping")。
現時,美國歐盟均有環保關稅,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學者提倡透過開徵環保關稅,“以完善環保稅收制度”。
環保關稅立論於世界銀行1991年所發表的一份名為《世界稅制改革的經驗》的報告。報告內建議開發中國家“針對環境的破壞徵收環境稅”,而並非讓已發展國家以之作為建立貿易壁壘的武器。
環保關稅與其他環保稅項的最主要分別,在於環保關稅有時被視為一種貿易壁壘式的關稅,假借“環保”之名而限制其他國家產品的入口,以保護徵稅國當地的經濟。因此,現時有言論就國際貿易是否令污染變得日益嚴重仍有所爭議,因為有些人堅持認為:國際貿易的上升令污染加劇,並導致當地環境惡化及環球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不過,亦有人認為:當民眾的經濟環境變得更為充裕,他們亦會更熱心於倡導更清潔的環境。根據世界銀行另一分於1999年發表的報告裡指出:
Since freer trade raises income, it directly contributes to increasing pollution levels via the scale effect. However, it thereby induces the composition (and) technique effects of increased income, both of which tend to reduce pollution levels
翻譯:由於更自由的貿易令收入增加,會透過規模效應直接令污染水平增加。然而,收入的增加亦同時會誘導組成技術的影響,使污染程度得以降低。
現時的環保關稅可以分為出口稅和進口稅兩方面:
出口稅:對國內資源(原材料、初級產品及半成品)徵收;
進口稅: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甚至對其進行貿易制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