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土中學

江陰市璜土中學座落於江陰市西大門,緊靠常州市的國家文明衛生鎮——璜土鎮中心,是一所具有50多年歷史的老完中,學校占地面積40993m2,建築面積 19109m2,教職工148人,學生1537人。花園式的校園環境,濃郁的人文景觀,鮮明特色的德育氛圍和顯著的體藝成果,一流的教學設施設備和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呈現出一派先進的現代化學校氣息,學校先後榮獲了省市各類先進稱號,2006年十一月高標準通過了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驗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隆隆炮聲,新中國曙光初現。江南小村——璜土華莊村一片歡騰。1949年4月在外工作的知識青年張澄雅、張澄東、張祖林、張煥丹等回到了家鄉華莊村,還有鄰村岸頭村的徐祖達等,他們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立志要改變家鄉面貌,選擇了辦教育的這條道路,建議村民自己辦學校。張澄雅還編了《我們建設新華莊》的歌詞,用秧歌形式到處傳唱,形成了轟轟烈烈的辦學熱潮。在這大好形勢的推動下,1950年,村民自發組織辦學委員會,季生海任主席,主要成員有:李煥新、唐細福、周柏林、周金炳、周惠民等人。為解決經費問題,校委會決定利用荒廢的河面養魚(河面約60畝),並形成了長期固定收入,在村幹部、校委會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1950年創辦了一所華莊完小。

1953年春,第一屆高小學生即將畢業,為解決升學問題,校委會毅然決定辦中學。為解決校舍問題,校委會採取的辦法是:1. 中學辦在華莊國小原址,把華莊國小遷到周家祠堂;2. 籌措資金,發動村民募捐,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張澄雅、張澄東兄弟倆首先捐款50元,李生海30元,周惠民20元。在外工作的發信募捐,可以說無一人打白條,你10元,他8元,幾個月內募捐到四、五佰元,購買建房材料,造了6間校舍(現仍在),瓦工、木工、小工由村民自己擔任,不計一分報酬,以為辦學出力而光榮。

校舍及設備基本解決了,為取得辦學的合法權,需要上級教育部門批准。當時由李生海出面,到澄西區公所找到文教股長江志良,獲得批准,然後通過李的妹夫,江陰縣農林局長耿民新,找到縣文教科的巫科長批准,於1953年暑期招生開學,校牌是:江陰縣華莊國中補習班。璜土中學的前身,華莊初級中學誕生了。

初補班第一年招生62人,第二年招生116人,學生四方雲集,北到長江,西到武進的百丈、圩塘,南到篁村,甚至吳江平望。聘任的教師有:邱明德(小湖人),許士林(篁村人),顧有迪(常州人),徐仁華、徐鶴昌、殷伯景等,教學由顧有迪負責。

1955年,縣文教局整頓,石莊初補班、北郭莊初補班由於經費不足不得不停辦,華莊初補班由於村民齊心合力,校委會負責經濟,再加上以生養師,硬是堅持下來了。

1956年,經李生海和縣文教局交涉,華莊初補班轉為公辦,掛牌為江陰縣華莊初級中學,縣文教科委派周浩棠任校長,顧有迪負責教務。這幾年在校就讀的學生中,出現相當一部分出色的校友,如李國賓(58屆),現任上海華東設計院院長、張玉良(58屆)清華大學副教授,李才生大連市委幹部,徐海鋒江陰市副市長等等。

學校簡介

1958年,國家經濟復甦,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當時,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聲勢浩大。時任江蘇省宣傳部副部長陶白(璜土後區里人)提議,經江陰縣文教局同意,將華莊初級中學搬遷至璜土鎮,選址在鎮西的一片亂墳荒田中,搬遷中,全體師生及廣大社員齊心協力,肩挑車運,日夜奮戰,從華莊中學原址到璜土新址,路約2公里,運輸隊伍延綿不斷、蔚蔚壯觀,有的學生布鞋磨破了好幾雙,肩磨破了,腳起了血泡,但從無怨言,經過約3個月的建設建造了三排教室,一排伙房,一片泥土籃球場。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初具規模,掛牌為江陰縣璜土初級中學,周浩棠任校長,顧有迪任教導,共有班級6個,初一、初二、初三各2班。

1960年,國家遭受了國外逼債,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經濟形勢非常困難。當時翟耀華同志調來璜土中學任校長,馬毓智同志任教導。在三年困難時期,學校形勢也比較蕭條,教師生活困難,學生輟學率比較高,但全體師生不畏艱苦,生產自救,在校園內開墾荒地,廣種雜糧、綠豆、山芋、芝麻等遍地皆是,還辦起了養豬場,學生邊上課,邊勞動,老師亦帶頭參與,以解決溫飽問題,當時學生二百多人,老師三十多人。1962年考入南菁中學2人、縣中3人,1963年考入南菁中學2人、縣中3人,1964年考入南菁中學 人、縣中 人,1965年考入南菁中學10人、縣中 人,這種狀況延至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相繼成立了校革會,後校革會撤消後,又任命了學校臨時負責人,此期間,相繼有洪來生、周岳民、邢冠群三位同志任學校負責人。

發展時期

文化大革命進入中期,經過天翻地覆的瘋狂之後,在複課鬧革命的熱潮聲中,學校教育事業開始復甦。

1971年,由於當時澄西片只有澄西中學一所完中,國中畢業生入學機會相當困難,公社黨委向縣文教局申請璜土中學創辦完中,開設高中班,得到批准,1971年春季招收高一年級四個班,方式為大隊推薦,公社批准,學校錄取,不進行入學考試,班級名稱為一連、二連、三連、四連,仿效軍隊編制,從此在璜土這塊土地上出現了自己培養的高中生,1973年首屆高中生畢業,文化大革命後期,由於適齡入學學生急增,原有的校舍設施已不能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璜土公社原有完小中設立國中班,俗稱“戴帽子”中學,相繼成立有篁村國中、大岸國中、栗山國中、小湖國中、匯南國中,璜土一中等,統一歸璜土中學管理,因師資力量奇缺,故從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高中畢業生中和璜土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抽調一大批民辦代課教師充實師資力量,這批教師現仍為我校教學中的寶貴財富。

1972年,江陰市文教局委派杜志興同志來擔任璜土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杜志興同志系軍人出身,作風硬朗,辦事果斷,目光遠大,他在璜土中學執政二十二年,為璜土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杜志興同志擔任校長期間,運籌帷幄,身體力行,先後翻建了教室,建造了實驗室、食堂、教師宿舍,擴建了運動場,翻新了校門,擴大了規模,並且辦起了校辦工廠,張志賢老師擔任校辦廠廠長,校辦廠對璜土中學的發展起到了經濟支柱的作用。1986年,校辦廠由原來的電子產品更新為現有的前進化工廠。該廠經濟效益連年翻番,到目前已形成了產值超千萬元,利稅超百萬元的璜土鎮明星企業。

屆時,璜土中學的高中畢業生已經在各行各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大部分成了各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有的擔任政府部門領導,象王偉成、劉建國、韓菊鳳、徐國明、任新華、周志明蔣青蓮等現都在各級政府部門和部隊擔任要職。

學校規模

一九八一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在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方針指引下,鎮政府首先考慮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大教育投入,璜土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幢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建築面積1040平方米,十二個教室,容納600餘名學生。當時在校學生1200餘人,高中學生全部遷入樓房,個個心情舒暢,笑逐顏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一九八六年,璜土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經濟形勢直線上升,適逢江陰撤縣建市,璜土撤鄉建鎮,璜土中學又一幢辦公大樓(四層)開始興建,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大部分教師進入新樓房辦公,辦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九八八年,劉建國同志調任璜土鎮任黨委書記,他以戰略家的眼光,高瞻遠矚,考慮到要振興璜土經濟,首先要振興教育。上任伊始,就著手規劃璜土中學發展藍圖,多次和杜志興校長商量璜土中學發展大計。當時,璜土中學占地面積三十多畝,已不能適應教育事業日益發展的需要,通過規劃,徵用土地等一系列手段,拉開了璜土中學迎接省教委九年制義務教育驗收的大幕。

一九九零年下半年開始,鎮政府決定拆除璜土中學所有低矮平房,全部翻建成樓房,至一九九一年底,共折除八排平房,新建教學樓二幢,實驗樓一幢,藝術樓一幢,食堂一幢,並新建了300米的體育運動場,建築面積共達五千多平方米,總投資500多萬元。

一九九二年三月,由省教委周德藩同志率領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驗收團對璜土中學進行驗收,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勝利通過驗收,全校師生歡呼雀躍,精神振奮,璜土的教育教學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辦學宗旨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教育現代化更是重中之重。新任黨委書記何士榮、鎮長吳林興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一九九三年八月謝文俊同志任璜土中學校長,他精心籌劃,辦事雷厲風行,與鎮知名企業家密切聯繫,共商璜土中學發展大計,在鎮黨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先後改造了1800平方米門面樓,由校董事長富麗集團的老總許培聖出資設計建造了新校門,並在原藝術樓和實驗樓空間布局了園林綠化,使校園充滿生氣,增添了怡人的風韻。

一九九五年,我校在市教育局、鎮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抓住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契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鎮黨委提出在全市率先實施教育現代化,由鎮財政撥款、社會各界贊助,學校自籌相結合,營造創建氛圍,掀起了創建熱潮。在九二年義務教育驗收的基礎上,增設了“小三室”(音樂室、書法美術室、體育活動室、舞蹈房)增添了現代化教育設備,完成了電化教室、微機室(32台486、2台586辦公電腦)、語音室(56座)。“三機一幕“進教室,裝配了演播室、控制室等,共投入400多萬元。

一九九六年,吳林興同志任璜土鎮黨委書記,孫文華任鎮長,同年8月,陸華平任璜土中學校長、書記。鎮、校全力以赴投入迎接驗收的準備工作,九六年十月一舉通過了無錫市教育現代化達標驗收,一九九七年四月,通過了省教育現代化驗收,並被評為市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

自九七年教育現代化驗收以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抓住機遇、滾動發展,不斷最佳化辦學條件,明確了創建學校特色,全面提高素質,求實務實創新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學校內部體制改革,提升了學校辦學水平。學校領導班子反覆研究,大膽規劃,分步實施。2000年在鎮黨委書記薛少清鎮長、陳福良的關心下,改造了1100平方米的學生公寓樓,折除了原教工宿舍,新建了1800平方米的一幢科技樓,充實了“老三室”設備和圖書館新書,撤併了二中,走上了規模辦學,資源共享的發展新路。

2001年,璜土中學又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機遇,時任黨委書記褚華庭、鎮長陳福良實地考察,全面規劃、調整布局,改造老教學樓1500平方米,征擴了15畝土地,完成了多媒體教室(238座),增添了一個微機室(48台)和電腦主播室、寬頻網、區域網路已接通,建成了多功能工會活動室。2002年又啟動新建2500平方米的教學樓,改造並擴建400米跑道,增加四片籃球場,全面規劃校園綠化。目前,學校布局合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工廠區分開,互不干擾。校園環境綠化、淨化、美化,已成為初具規模,辦公設施先進的教育現代化學校。

學校的發展促進了辦學水平的提高。幾年來,學校曾獲1995—2001年江陰市文明單位、江陰市德育先進集體、江陰市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無錫市衛生工作試點學校等。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社會聲譽斐然,畢業學生分布全國,各項各業,許多還在政府、科技、教育等部門任要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才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