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窗寒·暗柳啼鴉

瑣窗寒·暗柳啼鴉

遲暮,嬉遊處。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 《瑣窗寒》,詞牌名之一。

原文

《瑣窗寒·暗柳啼鴉①》(寒食)
作者:周邦彥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②。似楚江暝宿③,風燈零亂④,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⑤。旗亭喚酒⑥,付與高陽儔侶⑦。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⑧?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注釋

①瑣窗寒:周邦彥創調,因詞有“靜鎖一庭愁雨”、“故人剪燭西窗語”句,故取以為詞調名。
②剪燭西窗語: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更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③暝(míng):日落,天黑。
④風打零亂:杜甫詩:“風起春燈亂。”
⑤禁城百五:據傳,冬至節後一百五日,為“寒食”節,禁火三日,清明始以榆火燃薪。“禁城”:全城皆禁火。
⑥旗亭:市樓,有旗立於上,並設酒肆,為唐宋時文人墨客遊憩之所。
⑦高陽儔侶:高陽酒徒的朋友。
⑧小唇秀靨:李賀詩:“濃眉籠小唇”,又“晚奩妝秀靨”,寫女子美貌。

句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兩重意思,一則表明時令,暮春時節,柳絲已由嫩黃轉為深綠;二則表明時間,黃昏之際,暮雨將至,遠看柳樹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時此刻,鴉、鵲之類的鳥兒自然急飛歸巢,還要伴隨驚叫之聲。接下來,便寫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單衣佇立”,從《西洲曲》中來。《西洲曲》里說“單衫杏子紅”,又說“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是寫女子痴情守望情郎歸來。這《西洲曲》一樣的痴情小女兒,在為誰佇立呢?“小簾朱戶”,正與“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來了,種有桐樹的半畝小院,便都在煙雨迷濛之中了。“靜鎖”二字,將整個畫面定格下來,好一副春日暮雨圖。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夜將殘了,雨猶自下個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從前也是這樣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燈夜話。“故人剪燭西窗語”,自是從唐人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忽又覺得此情此境,竟與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過的江風打燈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上片都說從前,過片由“少年”轉到“遲暮”,便說到如今了。當下身在何時、何地呢?“店舍無煙”,點明時令是在寒食節。“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習慣說法,指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禁火三日,是當時習俗。“旗亭”,即賣酒之市樓。“高陽儔侶”,是說酒友。“高陽”,用的是“高陽酒徒”酈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陽,古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前往謁見,通報人說有個儒生來求見,劉邦說,我正忙著奪天下,沒有時間見什麼儒生。通報人對酈食其說了,酈食其瞠目按劍對通報人說:“去,再去向沛公通報,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於是酈食其便闖了進去。此處的“付與高陽儔侶”,是說找幾個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澆愁。
想東園、桃李經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想東園、桃李經春”,是用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語典。“小唇秀靨”,形容意中人的嬌小清秀。“今在否”,是疑問語氣,無非是說物是人非。“到歸時”,是自計歸期。“攜樽俎”,是帶上酒具。“殘英”,即是殘花。殘英所待之“客”,不是別人,正是詞人自己。此“客”字,自“笑問客從何處來”化出。舊日東園,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歸去之日,唯有殘花相待。雖是殘英,然而畢竟曾是舊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復酸辛。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評解

本篇上片憶舊,下片傷今。題旨終是懷念舊日情人。篇末三句作傷心無奈語,最是可憐。俞平伯《清真詞釋》評論說:“‘想東園’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自為清真之慣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謂春光晼晚,尚有殘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靨則何如耶?著一‘否’字,又著一‘定’字,在有意無意間。‘定’字有‘或’、‘應’的意思,卻較重,亦半虛半實也。”

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的羈旅情懷,清真工羈旅行役之詞,人所公認。詞作的上片寫暮春欲雨之時,由日轉夜,從夜雨說到話雨,又從話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時旅況,羈旅情味,由外及內使人深思。下片敘寫寒食及節日思鄉之情。寒食禁菸而飲酒,人到老年,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開首三句即點明時間和詞人彼時所處環境。薄暮時分,柳色漸漸昏暗,烏鴉盤鏇聒噪,詞人正站在朱戶之中,小簾之後凝神沉思。首三句雖為敘寫眼前景況,但仍起著渲染氣氛的作用。薄暮時分,天氣漸暗,群鴉亂啼,單身一人置身其間,詞人的愁思、煩亂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與“啼鴉”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畝,靜銷一庭愁雨”,這兩句詞人繼續敘寫他佇立簾後所見之景,同時景中含情,詞人的愁緒已經躍然紙上。這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所描寫的意境相似。黃昏時節,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這種意境描寫雖非清真所首創,卻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時最常用的典型環境。這裡詞人用一“鎖”字使得本為抽象無形的情緒形象化,從而突出了詞人此時愁悶難堪的心境。“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這三句是說那滴噠的雨聲灑落在空寂的台階上,使得詞人心緒更加煩亂愁悶,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思緒聯翩,想到何時才能與故人相會。這裡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詩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作至此,愁緒的內含已漸漸明朗、具體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這一層詞人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轉而幻想從前,在變幻境界中感嘆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頗有不勝今昔之感。“楚江”,此當指長江,李白詩有“天門中斷楚江開”,杜甫詩有“楚江巫峽半雲雨。”“風燭”,此形容人生短暫,老年人如風前之燭。蘇軾詩有“過眼百世如風燈”,杜甫詩有“風前春燈亂,江鴻夜雨懸”,所繪即此情景。
下片寫節日思鄉之情。“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詞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羈旅,轉入敘寫遲暮情景,以前之虛幻,轉入眼前之說實;前之遙遠迴蕩,此則轉入本題。章法大開大合。因寒食禁菸,故曰“無煙”,“禁城百五”,也是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寒食禁菸不禁酒,故可去酒樓飲酒。“儔侶”,即伴侶。“高陽”,地名,在河南杞縣。《史記》中酈生為高陽酒徒。李白詩有“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這句的意思是說,寒食節中,旗亭飲酒取樂之事,還是讓高陽酒徒們去吧。這裡用的是側筆,實際上是敘說自己為愁思所纏繞,沒精打采,對玩樂毫無興趣。“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對羈旅之愁與思家之情化成了具體的內容,那“東園”此時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明媚春光,而那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姑娘,如今是否還在?詞人描述得越具體,越真切,說明其思念之情越銘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詞人的關切之情更顯真切。歇拍三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詞人歸心似箭,未踏歸途,心早已構想好歸家時的情景。到那時,春意猶在,尚有殘花掛在枝頭,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詞人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遊子身分。
整首詞很巧妙地將現實、回憶、構想結合起來,結構天成,含蓄而又細膩,意淡而氣厚。周濟稱讚該詞“奇橫”(《宋四家詞選》),黃蓼園則評:“前闋寫宦況淒清。次闋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懷,風情旖旎可想”(《蓼園詞評》)。品評頗合實際。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周邦彥周邦彥
北宋詞人。少年落魄不羈,後在太學讀書,宋神宗時因獻《汴京賦》為太學正。哲宗時任廬州教授、知溧水縣、國子主簿、秘書省正字。徽宗時仕途較坦蕩,先後為校書郎、議禮避榆討、大晟府提舉,為朝廷制禮作樂。晚年知順昌府和處州、南京鴻慶宮提舉。卒,贈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創製不少新詞調,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瓏四犯》等。現存詞二百餘篇,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很低沉。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於鋪敘,善於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如《瑞龍吟》(章台路)、《西河》(佳麗處)等。其寫景小詞,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調,如《蘇幕遮》等。他是大晟詞人的代表,是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開南宋姜夔張炎一派詞風,對後世影響很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見《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有《片玉詞》。

詞牌

《瑣窗寒》,詞牌名之一。周邦彥創調,因詞有“靜鎖一庭愁雨”、“故人剪燭西窗語”句,故取以為詞調名。

格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