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設計意識

“現代設計”與”當代設計”在設計領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

現代設計意識

現代設計

在這幾百年中西方國家一直信仰科學技術,追求物質和現代性,它的發展過程往往處在繁榮、危機、耗盡、創新的循環中。在文化藝術領域,“現代”的含義往往受上述影響,因為藝術總反映時代精神。但是嚴格說,它還有另一層含義。從廣義上,有人認為文藝復興以後西方文明的整個發展時代都被稱為“現代”,因為從文藝復興以後,藝術界的價值追求不同與以前,開始追求以人為本。從狹義上說,“現代”藝術是與工業現代化緊密相關,現代藝術二十世紀以來跳出模仿古典而新出現的主要運動潮流,象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功能主義、無調派、印象派、連續派、意識流等,每種思想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後,藝術界出現“後現代”,實質上是對科學技術追求“現代”的修正。
什麼是建築和工業設計領域中的“現代設計”?四本著作中對此進行了分析論述。1934年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瑞德著《藝術和工業》,1936年培夫斯內著《現代運動的先驅》,1990年馬庫斯著《功能主義設計》,2000年李樂山著《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現代設計”通常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又稱為“技術美”,或“機器藝術”。瑞德和培夫斯內把功能主義成為是二十世紀設計思想的主線條,“本世紀的天才”和 “正統風格”,工業化時代以來功能主義設計主要代表是:帕克斯頓於1851為世界工業展覽會設計的倫敦水晶宮,以英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先驅莫瑞斯為代表的藝術和手工藝運動,1910年代德國工作聯盟和1920年代德國著名設計學校包浩斯。按照這種觀點,功能主義還包括1950-60年美國模仿包浩斯的家具革新和建築的現代設計,1950年代德國烏爾姆市設計學院,斯堪底納維亞國家的設計思想。馬庫斯認為,現代設計首先改變了19世紀末建築和物品的古典審美觀,它追求外形簡單、誠實、直接,形式符合目的,沒有附加裝飾,採用標準化製造,價格合理,表現結構和材料特性,這些建築物都採用白牆、平頂、大條形窗戶,激進使用玻璃。20世紀50年代後又發展成為玻璃牆高層建築。這一評價的膚淺之處是,把功能主義看成只是各種“藝術流派”中的一種,認為功能主義在建築、室內、和家具設計中突破了以前那種模仿古代風格的古典主義美學,減少或者消除附加裝飾,強調可用性。
功能主義的主要思想是以功能為核心,而不是形式。德國功能主義的具體設計思想是,要首先發現事物的本質、目的和用途(需要),正確充分發揮事物的功能,形式應當反映這種本質和目的,而不要畫蛇添足,也不要文不對題。後來,有人用美國建築師蘇里文(1856-1924)的一句話“外形跟隨功能”來概括功能主義設計思想。蘇里文在“所考慮的高層建築”一文中寫道:“一切有機體和無機體,一切有形的和形而上的,一切人類的和超人類東西,一切內心和精神真正的表現形式(只要其生命在這一表現中可被辨識出來),都有一個普遍規律,那就是形狀總跟隨功能。”他舉例說,“一個銀行大樓的外形應當反映銀行的本質或功能,而不是反映傳統廟宇的功能。”
“現代設計”與”當代設計”在設計領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當代設計”是指目前、近期的設計。
意識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們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現在,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麼、某人覺察到了自我。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