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皮膚病學基礎

現代皮膚病學基礎

一、胚胎的皮膚 三、胎兒的皮膚 二、皮膚感覺的電生理學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皮膚病學基礎

封面封面
.
作者:何春滌張學軍劉維達等編著
出版日期:2010年4月第二版
規格:精裝, 大16開, 1620頁,316萬字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11471-4/R·11472

內容簡介

《現代皮膚病學基礎》包括:《現代皮膚病學基礎(上冊)》和《現代皮膚病學基礎(下冊)》。《現代皮膚病學基礎(套裝上下冊)(第2版)(精裝)》秉承了原版的編排風格,對各章節具體內容進行了更新,並適時增加了一些近年來的新理論、新技術、新觀點和新方法。
全書共分十九章,在編寫模式上力求系統全面,臨床診療與基礎學科相對應,體現出皮膚科學科發展的特色。
《現代皮膚病學基礎》因其詳實豐富的皮膚性病學相關基礎理論與知識,可作為皮膚科專業醫師手頭必備的參考資料,亦可用於在校研究生和專科醫師繼續教育的學習用書。

作者簡介

何春滌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病與性病學教研室主任、衛生部免疫皮膚病學重點實驗室第一副主任。《J Applied CostTletol》(歐洲)編委、《中華皮膚科雜誌》特約編委、《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實用皮膚病學雜誌》等編委。
多年來從事皮膚性病學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獲評衛生部優秀人才、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帶頭人。主持863分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衛生部優秀人才專項基金1項,教育部歸國人員基金1項,遼寧省科學技術基金課題1項;並參加兩項863課題(分課題負責人)等。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98篇,其中SCI論文29篇,主編、副主編或參編衛生部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皮膚性病學》(第七版)等教材及專著8部,主譯專著《臨床皮膚病學診斷與治療彩色圖解指南(第41版翻譯版)》。

劉維達

皮膚性病學博士。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真菌病研究室主任,皮膚病醫院真菌科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真菌學雜誌》、《實用皮膚病學雜誌》副主編,《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雜誌》、《中華皮膚科雜誌》、《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等期刊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為醫學真菌分子遺傳學、深部真菌病早期分子診斷、念珠茵性陰道炎發病的分子機制、抗真菌藥物藥效學的前期和臨床評價、皮下真菌感染動物模型的構建和發病機制研究等。近年來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科研經費達500萬元左右。
近10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研論文190餘篇,包括SCI論文14篇。主編學術專著《現代皮膚性病學進展》,參編專著23部。

張學軍

1955年出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安徽醫科大學校長、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際皮膚科著名SCl期刊《J Invest Dermatol》、《J Dermatol Sci》和《Int J Dermatol》編委。獲評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第一、二層次人選。
致力於皮膚病遺傳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863”、“973”計畫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10餘項,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和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在《Nat Gerlet》、《Am J Hum Genet》等期刊發表SCl收錄論文110餘篇,累積影響因子達到300,論文被SCI論文他引700餘次。

目錄

第一章 皮膚的發生
(皮膚的胚胎學)
第一節 表皮的發生
一、角質形成細胞的發生
二、黑素細胞的發生
三、朗格漢斯細胞的發生
四、梅克爾細胞的發生
第二節 皮膚附屬器的發生
一、毛囊及毛髮
二、外泌汗腺
三、頂泌汗腺
四、皮脂腺
五、指(趾)甲
第三節 真皮的發生
第四節 真.表皮交界的發生
第五節 胚胎過程各階段皮膚的特徵
一、胚胎的皮膚
二、胚胎向胎兒皮膚的轉變
三、胎兒的皮膚
四、胎兒活檢和產前診斷
第六節 人類皮膚胚胎髮生過程中的主要事件的時間段
第二章 皮膚的結構
第一節 表皮
一、表皮角質形成細胞
二、黑素細胞
三、朗格漢斯細胞
四、梅克爾細胞
第二節 真表皮連線
第三節 真皮
一、膠原纖維
二、網狀纖維
三、彈力纖維
四、基質
五、真皮的細胞成分
第四節 皮下組織
第五節 皮膚附屬器
一、毛和毛髮
二、毛囊
三、皮脂腺
四、外泌汗腺
五、頂泌汗腺
六、甲
第六節 皮膚的神經
第七節 皮膚的血管
第八節 皮膚的淋巴管
第九節 皮膚的肌肉
第十節 皮膚黏膜移行部位的組織學
一、口唇
二、口腔黏膜
三、陰莖
四、陰唇和陰蒂
五、乳頭和乳暈
第三章 皮膚細胞生物學
第一節 角質形成細胞生物學
一、角質形成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徵
二、角質形成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調節
三、角質形成細胞的凋亡及其調節
四、角質形成細胞的腫瘤轉化
五、角質形成細胞的自我保護
六、角質形成細胞的信號傳導
七、角質形成細胞的免疫學功能
八、角質形成細胞與其他細胞之間的關係
九、以角質形成細胞病變為主的皮膚病
十、角質形成細胞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黑素細胞生物學
一、黑素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二、黑素細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調節
三、黑素細胞與角質形成細胞間的關係
四、黑素細胞相關皮膚病
五、黑素細胞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節 朗格漢斯細胞生物學
一、朗格漢斯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二、朗格漢斯細胞與皮膚免疫功能
三、朗格漢斯細胞與其他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四、皮膚病中朗格漢斯細胞的改變
五、朗格漢斯細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四節 Merkel細胞及未分類細胞生物學
一、Merkel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二、Meekel細胞與其他細胞的關係
三、皮膚病中Merkel細胞的改變
四、未定細胞
第五節 真皮成纖維細胞生物學
一、成纖維細胞的相關稱謂或相關細胞
二、成纖維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三、真皮成纖維細胞與其他類型細胞或細胞外基質的相互作用
四、真皮成纖維細胞的基本功能
五、真皮成纖維細胞的異質性
六、成纖維細胞相關皮膚病
七、成纖維細胞基本研究方法
第六節 真皮微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
一、內皮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二、內皮細胞的增殖、血管發生及其調節
三、內皮細胞與皮膚炎症和免疫
四、血管內皮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的相互作用
五、內皮細胞與皮膚病
六、人真皮微血管內皮細胞的分離培養和鑑定方法
第七節 皮膚肥大細胞生物學
一、皮膚肥大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二、皮膚肥大細胞與炎症介質
三、肥大細胞的免疫功能
四、與皮膚肥大細胞相關的皮膚病
五、皮膚肥大細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八節 皮膚神經細胞生物學
一、皮膚神經細胞的構成及特徵
二、神經細胞與神經遞質
三、皮膚病中的神經細胞變化
四、皮膚神經細胞基本研究方法
第九節 皮膚脂肪細胞生物學
一、脂肪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二、脂肪源性幹細胞
三、脂肪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調節
四、脂肪細胞與脂肪代謝
五、皮膚病中脂肪細胞的變化
六、脂肪細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十節 毛囊、皮脂腺生物學
一、毛囊、皮脂腺細胞組成及其特性
二、毛囊發育及毛髮生長調節
三、以毛囊、皮脂腺為主要病變的皮膚病
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十一節 皮膚創傷修復的細胞生物學
一、皮膚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二、皮膚創面癒合的基本過程
三、皮膚創面癒合過程中的細胞、細胞因子和細胞外基質
四、皮膚創傷異常癒合
五、胚胎皮膚創傷的無瘢痕修復
六、皮膚創傷修復的研究意義及啟示
第四章 皮膚生理學
第一節 皮膚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
一、屏障的解剖學基礎
二、屏障的生理學基礎
三、皮膚的屏障作用
四、皮膚的吸收作用
五、影響皮膚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
第二節 皮膚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汗腺
二、皮脂腺
第三節 皮膚的體溫調節作用
一、體溫
二、體熱平衡
三、體溫調節
第四節 皮膚的感覺作用
一、皮膚感覺分類
二、皮膚感覺的電生理學
三、皮膚感覺與神經傳導的關係
四、皮膚感覺閾值
五、皮膚感覺定位
六、皮膚後感覺
七、幾種常見的皮膚感覺
第五節 皮膚的免疫功能
一、皮膚對免疫學發展的作用
二、皮膚免疫系統
三、皮膚的免疫監視功能
第六節 皮膚的呼吸功能
一、二氧化碳
二、透皮氧分壓
第七節 皮膚的內分泌功能
一、類固醇
二、蛋白質和多肽
三、甲狀腺激素
四、維生素D激素
……
第五章 皮膚生物化學
第六章 皮膚分子生物學
第七章 皮膚免疫學
第八章 皮膚光生物學
第九章 皮膚病原生物學
下冊
第十章 醫學真菌學
第十一章 皮膚病理學
第十二章 皮膚遺傳學
第十三章 皮膚病診斷學
第十四章 性傳播疾病基礎
第十五章 皮膚病治療學
第十六章 皮膚藥理學
第十七章 皮膚毒理學
第十八章 皮膚病心理學
第十九章 皮膚病流行病學
英中文對照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