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鳳凰山

珠海鳳凰山

珠海鳳凰山,位於珠海市城區北面,屬沿海丘陵地區,已經全部劃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

珠海鳳凰山

珠海鳳凰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位於珠海市城區北面,屬沿海丘陵地區,山地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鳳凰山區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群落。

鳳凰山樹木種類繁多,天然喬木樹種主要有陰香、山烏桕、鴨腳木、小葉榕、高山榕、孔雀豆、山龍眼、猴耳環等,人工栽培的喬木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濕地松、台灣相思、大葉相思、按樹類等,鳳凰山區林地已經全部劃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
鳳凰山一帶地形地貌豐富多樣,山嶽巒峰較多,鳳凰山海拔437米、海拔超過150米的大南山、小南山、大徑頂、枇杷地、白鶴頂、望天獅、尖山、真子排頂、紅花山、南鍋神、周坑山、徑東山、白沙嶺、鴨貴門等。

珠海鳳凰山珠海鳳凰山

鳳凰山水源充沛,區內溪流眾多,現有珠海水庫、大鏡山水庫、梅溪水庫、正坑水庫、青年水庫。
揭開鳳凰山神秘面紗
這座橫亘在珠海主城區香洲中央偏北的大山如今還披著神秘的面紗,大多數珠海人都對它知之甚少,只有訓練有素的探險者進入山中,出來時才能感嘆鳳凰山的無窮魅力,更多的遊人則容易在山中迷路,甚至被困鳳凰山。這座被原始森林覆蓋的大山,靜靜地看著珠海經濟特區日新月異,自身卻越來越成為珠海人心中神秘的境地。
古老的官道。孫中山也許曾在此走過。 
【山中尋幽】
孫中山在這裡踏上學醫路
每次爬鳳凰山,我們總會有懷古的心情,特別是當你走在一條已經被雜草掩蓋了的古道上,不知年代的路基早已爬滿青苔,斷斷續續地在腳下時隱時現時。珠海市政協文史委研究員梁振興告訴記者,歷史上鳳凰山內一共修建過三條古徑,解放前岐關公路和新中國成立後沿海國防公路修通後,這三條古徑就漸漸荒廢了。但從宋代到清末民初數百年的歷史中,這些古徑曾是廣州、東莞等地通向珠海、澳門的必經之路。
[1]東線:宋代古官道 宋朝官員避難必經之路
鳳凰山的古徑中,久負盛名的一條當數東線的宋代古官道。梁振興說,這條路是古代鳳凰山脈東路的“古道”、“官道”,宋朝時期就已經存在,宋末北方的官員避難以及明代官員審視澳門,都要從此路經過。由於此路連線今天中山的翠亨村和澳門,所以孫中山早年在澳門學醫時,很有可能是從這裡經過珠海。
在這條古官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設施只有“大觀橋”。大觀橋位於現在金鼎鎮上柵村村東,橋的中部略高,東南面立一石刻,刻“大觀橋”三個大字,落款為“光緒丙申二十二年孟秋,上柵敦化善堂倡築”。此橋是古時唐家、上下柵等村通往翠亨、石岐必經的橋樑,建於1896年,至今依然完好。
中線:長南徑古道 清朝商賈往來此間
這條古徑可算是三條當中時間最短的一條,起於金鼎鎮官塘村,終點在前山鎮東坑村,南北貫穿鳳凰山。全長約5公里,都是羊腸小道,險要之處劈山鑿石成路,遇到陡坡便鋪墊石板成梯級。中途一塊石壁上,刻有“雍正三年佘非凡重修長南逕”字樣的摩崖石刻。梁振興說,長南古徑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形成,後來隨著中山石岐、珠海會同等地到澳門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在雍正年間,由當地的商賈集資重修了這條古徑。除此之外,當時下柵、官塘等村民往來於前山、澳門之間,主要也走這條路。
西線:古鶴古徑 林則徐禁菸路經此地
三條古徑中,最不為人知的一條是起於香山縣城(今中山石岐),經過三鄉、雍陌、古鶴到達前山的古鶴古徑。梁振興說,這條古徑也是起源於唐宋時期,是當時中山石岐到珠海的必經之路。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澳門禁菸,途經此道。據說他夜裡住在香山縣城,第二天一早趕路,到前山吃午飯。中午在前山的時候,曾有感而發,作《禁菸詩》和《十無宜》兩首詩。尤其是《十無宜》,充滿了經典的儒家學理,傳唱至今。
走過這條小橋就進入鳳凰山了。小橋水闡也成為鳳凰山的一道風景。 
【山外訪古】
文人墨客鑄就石溪
如果你不想為探訪古蹟而辛辛苦苦去爬山,那么你可以就在市區內,圍繞鳳凰山腳,走訪其他的古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銀坑和石溪摩崖石刻了。
銀坑:隱見宋代香山輝煌
南宋珠海建縣,與鳳凰山香山崖出產銀礦密不可分。香山崖就是現在的銀坑。香山崖位於唐家灣銀坑正西約1.5公里的風門凹嶺。據《廣州府志》記載:“北宋末,距香山橫石磯(今中山市橫門)偏南約百里之釜涌境,海偶有銀礦,庶民爭赴開採,至有舉家遷徙者,皆聚於海邊之漬地,村民晨昏輪番入礦,挖白鏹甚多,皆運至府西之彩虹坊,由官窯鼓鑄成銀……”銀礦的發現吸引了當時眾多從北方遷移而來的居民,大家爭相開採,香山的重要地位漸漸突出。
沿今天銀泉花園的小路穿過一個採石場,再趟過一片廣闊茂密的蘆葦地,追隨“嘩嘩”的流水聲,一路攀爬到溪徑的盡頭,便身在“銀坑”了。這條坑道寬不過三四米,兩旁的石壁卻高至十餘米,峻峭異常。此處曾是一個熱鬧的礦工場,工人們長年累月在此開採淘砂,風餐露宿,用血汗生產出的銀礦卻全部“上貢廣州官祿場”去了。
石溪:薈萃近代文人墨寶
鳳凰山腳下梅華西路中段的山場車站後面,有一處集清代至民國眾多珠海文人墨客留下墨寶的高雅之地,這就是珠海著名的摩崖石刻群——石溪。遠遠望見山巔的松林掩映中隱現一條狹長的白石峽谷,溪水從峽谷的石縫裡潺潺而下,清脆悅耳。順溪邊的嶙嶙怪石迤邐而上,在兩旁的松濤竹海中石溪的“石門”已矗立眼前。
珠海市博物館楊長征老師說,石溪原名“水門”,就是因為這兩塊山溪落瀑處的大石形似門戶,故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香山場的一位書法家鮑俊在“石門”左側的巨石上鐫刻“石溪”兩個大字,從此,人們便把此地叫做“石溪”。
可以這樣說,因為鳳凰山養育了鮑俊這樣的一代才子,才有了石溪的發現,才有可能在以鮑俊為首的文人雅士的倡議下,有了石溪的摩崖石刻,也才有了今天我們仍能鑑賞的一批書法墨寶。
鳳凰山烈士陵園。該陵園為人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新場所。

珠海鳳凰山珠海鳳凰山

【地理】
庇蔭珠海冬暖夏涼
要談鳳凰山對珠海的影響,我們還是先從它的地理位置談起。珠海政協文史委的梁振興研究員說,鳳凰山脈的位置正處於珠三角地區最前沿,東西貫穿,南北縱橫,與香港大嶼山共同組成珠三角“門戶”的前衛。每年的春夏季節,山脈阻擋住從太平洋吹來的炎熱的季風,並將海面生成的颱風減弱。秋冬季節,又將南下的冷空氣阻擋在珠海以北,使珠海的冬季要比粵北地區暖和許多。不僅如此,珠海的鳳凰山還與伶仃洋東面的羅浮山、廣州的白雲山以及南海的西樵山等山脈共同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地理氣候帶,成為珠江三角洲沃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登上鳳凰山頂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從中山坦洲、雍陌一直到珠海大橋,鳳凰山將一大塊地方圍成一個盆地,氣候宜人,是珠三角難得的一塊“魚米之鄉”。由於受到鳳凰山的保護,珠海東部沿海地區的地形近一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梁振興告訴記者,珠海西面的磨刀門也是珠江入海口之一,每年泥沙堆積在這裡形成了不少沙田,鳳凰山形成的小氣候帶也保護了這一片田野。
【歷史】
山上蘭花開 香山由此名
珠海政協文史委的梁振興研究員說,珠海在宋代建縣時就與鳳凰山密不可分。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珠海這塊地方就有了香山鎮,屬東莞管轄。史書上說,作為五桂山分支的鳳凰山,當時盛產“異花神仙茶”,當地人常上山採摘,其中“異花”指的是“王者之香”的蘭花,當時從鳳凰山的香山崖到現在吉大的香爐灣,漫山遍野山花爛漫,故得名“香山”。宋初,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和政治格局逐漸形成,同時香山場產鹽也漸漸聞名珠三角。到了南宋時期,圍繞著鳳凰山,香山東部沿海產魚,西部平原產糧,中部香山場產鹽,而現在的銀坑又是當時中國南方較大的銀礦產地,正是因為這裡有了魚、米、鹽和銀礦,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縣正式設立。
梁振興說,由於南宋晚期北方戰亂,北方的貴族、商賈不斷南遷,給香山縣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香山縣從此繁榮起來。從當時香山縣的管轄範圍來看,包括了五桂山區的各個村落,也就是現在中山、珠海絕大部分地區,而鳳凰山腳下的山場村,也就成了當時該地區的核心。由此看來,沒有鳳凰山懷抱中的資源和它對這一方水土的保護,也就不會有香山縣的設立。
【光榮史】
這裡曾是革命根據地 白馬隊曾在東坑抗日
鳳凰山是珠海最大的山脈,西麓的東坑位於其腹地,包括坑尾、黎屋、上楊、下楊、懷庵、新村仔等村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遊擊隊、武工隊開展武裝鬥爭的革命根據地。
據《珠海志》記載,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艱苦時段,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順(德)中心縣委開闢了五桂山抗日根據地;次年,又派珠海人羅章友、譚生進入東坑調查,開闢鳳凰山根據地。1943年7月,由譚生任游擊隊中隊長兼黨支部書記,率領唐森、李郁軍、楊維學等8人,共7支槍,開赴東坑展開抗日游擊戰,這支隊伍被人們稱為抗日“白馬隊”。
如今,在東坑坑尾村仍保存著當年游擊隊宿營、訓練的場地、堡壘戶和捻子坑反掃蕩遺址。鳳凰山區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鳳凰山南麓的東坑村,占地5300平方米,由原珠江縱隊第一支隊老游擊戰士與香洲區等地的民眾集資100多萬元,於去年興建,現已初步建成。陵園碑記銘刻著1937年至1949年間在鳳凰山地區為革命犧牲的127位烈士的英名,記錄了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雄事跡。該陵園為人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新場所。
被困鳳凰洞六天七夜
鳳凰洞位於鳳凰山主峰東北面,從現在美麗灣後面上山,沿著古官道一直走到楊寮村遺址,鳳凰洞就掩藏在一片茂密的灌木叢中。這裡山高林密,怪石嶙峋,如屋如洞。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抗日游擊隊的宿營地和聯絡點。解放戰爭時期,鳳凰山區武工隊經常在石洞裡宿營、學文化、談形勢、研究行動計畫,開展鋤奸反霸。1948年1月18日,國民黨軍隊出動300多人,後增至600多人,以“網形戰術”把鳳凰洞重重包圍,用掃射、火攻、爆破、勸降等手段,企圖消滅武工隊。當時隱蔽在石洞內的有吳當鴻、梁泰蝤、周棉、阮通、周仔、蔡保等6人,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飢餓和寒冷,堅持戰鬥六個晝夜,終於在1月23日半夜突破重圍,與戰友重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