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門金台寺

珠海斗門金台寺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原址位於今斗門區黃楊山第二峰中腰,座南向北。南宋末年,宋軍在新會崖門抗元失敗後,承節侍郎趙時縱,大理寺丞龔行卿、翰林學士鄧光薦等人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建寺在此隱居。清乾隆年間立寺並擴建,內有大塊石橫匾,刻著“金台寺”三個大字,字型剛勁有力。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現已建成了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等眾多寺院建築,都是不可多得的嶺南寺院建築珍品。

金台寺地理位置

斗門金台寺斗門金台寺

珠海斗門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原址位於今珠海市斗門區黃楊山第二峰中腰,座南向北。

珠海斗門金台寺由來

南宋未年,諸忠臣護衛著祥興帝趙丙廣東新會崖門海面擺開千艘戰船抗擊元兵失敗,丞相陸秀夫背負年幼的祥興帝投海殉國。大將張世傑率領餘部突圍,卻在南海遇上狂風舟覆而亡,其屍漂流至黃楊山下的大赤坎,被村民安葬於黃楊山麓。遺臣承節郎趙時從、大理寺丞龔行卿、翰林學士鄧光薦等人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則隱入黃楊山卡築舍而居,取名“金台精舍”。史載春秋時燕昭王於易水築”黃金台”以召天下仕。趙時從等人於黃楊山築舍也自比賢士聚會,讀書吟句為名,密謀抗元為實。清乾隆年間立寺內有大塊石橫匾,刻著“金台寺”三個大字,字型剛勁有力。金台精舍乃金台寺之前身。

金台寺的擴建

公元1772年,也就是清乾隆壬辰年,光鏡大師發起擴建金台寺,《重建金台寺碑記》中尚有記載。

擴建後的金台寺主體三廂,中座為大雄寶殿、東廂供奉南宋三遺臣像,后座為二層的魁星閣。寺門楹聯:金身永在,台鏡常明。是當時在廣西任巡撫的斗門人黃槐森所題書。每逢佛誕及習俗節日,山上遊人如雲,寺內香客如潮。百十年間,住持幾易,中有東莞人直印大師於1933年進山,凡十餘載。其佛學與文學頗具造詣,常與乾霧香泉寺住持一峰大師談禪論道。其詩作《金台寺》云:“金台久有鼓音傳,每到朝朝集瑞煙。一段錦紋離垢地,千尋白煉濕花天。霏霏帶霧清晨聚,漠漠連雲曉日懸。此情此景誰會得,應知桐里有逃禪。”其後,金台寺屢遭兵焚,日漸寥落。大躍進三年被拆掉主體建築,後因興建金台水庫,終剩殘牆斷壁。

金台寺的修復

90年代初,百廢俱興,人民政府開始保護合法的宗教場所,啟動修復金台寺工程。因舊址已被水淹且交通不便,遂選新址於黃楊山南麓“將軍卸甲”處,此地風景秀美,前眺崖門海口,後枕黃楊主峰;青龍山綿延於左,白虎山騎伏於右;前面一弘碧水,對岸山頭高岩突兀名“登仙石”正是斗門民間傳說的牛仔王升天之處。

香港善信黃永發、楊蓮嬌伉麗鍾情於黃楊山水,樂施善款重建金台寺,經商之餘上九華登普陀,誠請名寺法師南來主持重建和管理工作。當地玫府亦鼎力相助。經歷幾年建設,如今新金台寺已初具規模。驅車沿黃楊大道轉入水庫直抵山門,沿著三百多級的石階拾級而上,只見大雄寶殿巍峨壯觀,殿內菩薩塑像金碧輝煌,綜合用房古色古香。而按照規劃,藏經樓、鐘鼓樓、天王殿、廂房、客堂、庫房和功德堂等將陸續在這塊風水寶地一一亮相。當那口蘇州鑄造的3噸重的大銅鐘敲響,金台寺又奏起新的樂章。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現已建成了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等眾多寺院建築,都是不可多得的嶺南寺院建築珍品。

金台寺的現狀

廣東至少有數百家開放寺廟,古老而新生的金台寺一舉被評為20家佛教文明寺院之一。這並非虛有其名。想當年開山建設新金台寺時“將軍卸甲”成了光禿禿的“黃土高坡”。如今這裡綠樹成蔭。滿眼蒼翠。這是金台寺僧侶與眾信徒幾年來綠化造林勤種善管的成果。那一弘碧水的五保水庫一直供給山下幾萬人飲用而未受污染超標,這有賴於法師們注重環境保護。他們放生了大量魚、鱉和飛鳥,任其繁衍生息,造就了鳶飛魚躍、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因而登臨新金台寺,令人心曠神怡。隨著香客遊人日多,而且成了一處旅遊觀光新景點,還吸引了內地和香港的影視劇組來此拍攝外景。

金台寺尚有許多建設項目需籌集資金。儘管如此,僧眾仍然慈善為懷,熱心社會福利事業。弘如、界心兩位大師贊助安徽金寨縣革命老區三名貧困學生讀書已歷時四載,逢年過節,法師們偕同眾佛子弟下山到附近村鎮向孤寡老人致送大米、油鹽、水果和衣物等,幾年間已送去數以萬計。當河北地震,長江流域洪澇,兩廣水災時,他們又先後捐助30多萬元善款和2萬多件衣物,拳拳愛心,樂施眾生。金台寺僧人素來愛國愛教,繼97年在本寺隆重舉行過珠海市暨斗門佛教界八百餘人喜慶香港回歸虔祈繁榮穩定大法會之後,去年又參與了珠海市各界人士迎澳門回歸祖國聯歡演出活動,井以其悠悠梵音獲得好評。

金台寺公交線路

①從香洲區汽車總站出發,坐609號車可以直達金台寺;

②在珠海市區拱北車站乘坐601號車到井岸車站,再坐402號車到金台寺下車。

注意:乘坐公交到金台寺站下車,距離寺院還有2公里,最好是坐機車進去,大概3-5塊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