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溪鎮

珍溪鎮

珍溪鎮位於北緯29°54′,東經107°27′。地處重慶市涪陵區城東北長江北岸,依山傍水,上距涪陵城區30公里,距重慶主城區118公里,下距豐都城46公里。 珍溪鎮所轄區域東連豐都縣,南與南沱鎮隔江相望;西與百勝鎮接壤;北與叢林鄉和豐都縣的崇興鄉連界。珍溪鎮人民政府駐地珍溪場鎮公園路。與縱貫本鎮南北的涪墊公路相距3公里,涪豐北線由西向東貫通全境,全境有公路58條141其中泥青及水泥路面115公里,泥結石路面126公里。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珍溪鎮 珍溪鎮

從明朝以來四百餘年珍溪的興衰歷史觀之,歷代以來珍溪均屬商貿發達的集鎮。歷代均在此設定官方機構,實施管理,收取賦稅。明朝時在此設過八省公署。清朝里此設過涪洲正東區,民國時期在此設過團練局、團練辦事處、區置、聯保和鄉鎮 。

鎮名由來

珍溪全景 珍溪全景

珍溪始於明朝中葉建鎮,迄今四百餘年。該鎮明朝時取名琛溪,後因距琛珍溪全景

溪3.5公里處的蚌殼溪盛產珍珠,而蚌殼溪流至琛溪入江,故“琛溪”易名為“珍溪”。

歷史沿革

民國29年(1940年)至民國38年(1949年),廢除聯保制,實行鄉鎮閭鄰制,珍溪設鎮,隸屬第四區(飛龍區)管轄,下轄15個保。1949年11月20日,涪陵解放。1950年初,涪陵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將珍溪劃為第四區,區政府設在珍溪鎮禹王宮。珍溪鎮隸屬於涪陵縣第四區管轄,仍轄15個保。同年8月涪陵縣增設第四區,將原第四區改為第五區,區政府仍駐珍溪鎮禹王宮。從此珍溪鎮隸屬於涪陵縣第五區管轄,下轄的原15個保不變。1951年1月將珍溪鎮劃為珍溪鄉和珍溪鎮,並將原15個“保”均改為“村”。珍溪鄉人民政府駐方家村六組的湛家院子,轄方家、夏家、川主、薛家、舒家、三角、景家、石牛、打鼓、天星、楊家、孫家12個村。珍溪鎮人民政府駐珍溪鎮橫街高水井(即珍溪鎮印刷廠地址),轄麻柳、米市、興隆、楊柳、埡口5個村。同年又將珍溪鄉的方家、孫家兩個村劃珍溪鎮管轄。珍溪鄉轄區調整為10個村;珍溪鎮的管轄7個村。1953年又將方家、孫家兩村劃歸珍溪鄉,將永義鄉的金鵝、卷洞、八角三個村劃歸珍溪鄉管轄。1955年,將珍溪鄉分置為珍溪、石牛、金鵝三個鄉。珍溪鄉只轄方家、夏家、川主、薛家、舒家5個村。鄉政府駐方家村三組的晏家院子。石牛鄉轄石牛、打鼓、天星、楊家、孫家5個村,鄉政府駐石牛村的石牛埡口。金鵝鄉轄景家、三角、八角、金鵝、卷洞5個村,鄉政府駐景家村的景家咀廟上。1955年12月,將珍溪、石牛、金鵝三個鄉及白廟鄉的大部分村合併為珍溪鄉,鄉政府設在方家村六組的湛家院子。同時“第五區”改名為“珍溪區”,珍溪鄉仍隸屬珍溪區管轄。1958年10月,將“鄉”改為“公社”,下屬各“村”一律改稱為“管區”。1962年7月,增設雙河公社,將原從白廟鄉劃入珍溪公社的部分村劃歸雙河公社管轄。

鄉鎮現狀

1983年11月,撤銷珍溪公社,並將珍溪公社和珍溪鎮合併為珍溪鎮,鎮人民政府駐方家村三組的晏家院子,轄10個村,77個生產隊,3個居委會。總人口為15455人,鎮域總面積為29.8平方公里。1992年7月,撤珍溪區,永義鄉並為珍溪鎮,幅員面積為57.1公里。轄19個村、1個居委會,117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5625人。2002年到2003年對村社建制實行調整後,轄1個社區、9個村,3個居民小組,57個村民小組;8282戶,2004年未總人口26830人。2008年5月,涪陵區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珍溪鎮轄27個村1個居委會,人口80661人,幅員面積181.45平方公里。轄區沿江沿岸長達20餘公里,具有特殊的船舶製造與船務運輸優勢。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該鎮位居涪陵東北部,北起豐都縣三元場以北,南至百勝鎮以東。南北長約70千米,東西最寬20千米。軸線方向向北32°東,翼部傾角:北西5°-40°;南東4°-13°。地表層屬棕紅色泥岩、砂岩、次為侏羅系中上統地層。以珍溪鎮附近海拔最低,向斜內丘陵起伏,多單面山,其人文地理特徵與堡子向斜類似。地屬盆東冷谷帶,沿江為河谷及岩溶台地帶,中部為淺丘地帶,西北後山部分為低山丘陵地帶。土地多以山地黃壤和紫色土壤為主,也有較多的由沙岩發育而成的黃沙壤土,三種類型的土壤交錯分布,構成了珍溪鎮植物品系豐富的一大因素。土層坡度較大。水土流失中度,為珍溪鎮的農林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鎮域西北面有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的西巴山中部前脈。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將珍溪鎮與叢林鄉劃分開來。整個地形大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其最低點在東部東橋村的長江之邊渠溪口,海拔高度為141.0米;最高點在西北部永義村西巴山中部前脈上的大金山頂上,海拔高度為815.8米。境內溪河較多,總計20餘條。

溫度氣候

珍溪鎮氣候均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明顯;氣候溫和,差異性大;雨量充沛,分布較為均勻;日照時間較長;春秋季霧照較多,無霜期長。春季溫和多寒潮,夏季炎熱多伏旱,秋季涼爽多綿雨,冬季天冷多酷寒。年平均氣溫在17℃至18℃之間,最低氣溫在-2.5℃,積溫在5300℃至5600℃之間,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1100毫米之間。主要氣候災象有伏旱和洪災,次為寒潮、陰雨和低溫綿雨,再次有雹災和風災,分別發展在春季的三、四月和夏秋的六、九月之間。

資源優勢

珍溪鎮的經濟資源比較豐富。西北部西巴山前脈的煤礦藏量比較豐富,且煤質較好。此外還有藏有鐵礦、銅礦。另外西北部山上的石灰石藏量豐富。鎮域內的溪河較多,落差較大,蘊藏著足夠數量的水力資源,四條溪河終年不斷流。境內有小(二)型水庫5座,山坪塘392口,總蓄水量187.6萬立方米;能源蘊藏量49萬千瓦,除普洞溪建有3座分別為300千瓦、200千瓦、300千瓦的三座小電站,中樂白貓口建有150千瓦時的中樂電站外,其餘的5條只宜灌溉和農業加工,有的地方亦可提供飲水方便。全鎮的農業耕地總面積為79890畝,人均耕地0.99畝。

農業資源

農業品種有水稻、玉米、小麥、高粱、黃豆、胡豆、碗豆、榨菜、油菜、芝麻、花生、紅薯、芋頭、藕、海椒;臍橙、梨橙、雪橙、柚子、黃金梨、中梨一號等十多種果類;冬瓜、南瓜、西瓜、絲瓜、香瓜、苦瓜、蓬瓜、地瓜等十餘種瓜類;數十種菜類。林業品種有松樹、柏樹、杉樹、桉樹、柳樹、泡桐樹、榕樹、千丈樹、椿樹、麻柳樹和各種果樹等。牧業品種有豬、牛、馬、羊、雞、鴨、鵝、兔等。漁業品種有鯉魚、草魚、鱅魚、青魚、鰱魚、鯽魚、園口魚、甲魚、鱔魚以及魚鰍、黃鱔等。珍溪生產的“鵝冠”牌臍橙在重慶市首屆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為全市五大名果之一。

森林資源

全鎮的森林覆蓋率為43%,森林面積22000公頃。鎮域內的植被特徵呈梯級分布,有山上的針葉林,沿河地帶的闊葉林,丘陵地帶的針葉闊葉混交林。其植物品系有松樹、柏樹、杉樹等幾十種喬木樹;也有黃荊、映山紅、馬桑等的幾十種灌木;草本植物品類更是繁多,厥類植物也還不少。自1990年,組織實施長防工程、生態工程、德援項目和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林業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蠶桑、柑桔等經濟林木,全鎮的有林面積達2萬畝,綠化率達43%。

旅遊資源

傳說珍溪在明清時期建有九宮十八廟和八景,但多數至今已無可見,現僅留有萬天宮、施家祠堂、宴家院子等景點,施家祠堂在清朝未年曾產生過施家三代翰林。珍溪鎮萬安寨建於明清時期,屬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華山街與臨江路交匯處建有立交橋一座,附近還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塔高7米,塔身方形。全塔皆以體質沙石精修而成,占地一畝。每逢清明都有數千人集結於此,為解放珍溪鎮死難的革命烈士掃墓。鎮域內文物埋藏較多。1993年9月在方家村二組大石盤處發掘出西漢墓一處,出土文物73件,其中有蒜頭壺、銅鼎、銅勺等珍貴文物。2002年6月,河南開封文物隊在我鎮薛家村三組崖口處成功發掘出一批文物,主要有陶俑、舞俑、吹簫俑、陶豬圈、陶馬、耳杯、五株幣等陶、銅器近30件。據初步考證,此次發掘的文物屬東漢晚期的墓葬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後山森林植被豐富,位於珍溪鎮與杉樹灣村、豐都興龍鎮的出水孔、大寨溝,綠樹成蔭,冬暖夏涼,常年溪水不斷,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潛力。三峽工程竣工後,長江上游水位上升,江水平穩,境內的小珍溪、珍溪河、渠溪河等河流可發展休閒觀光旅遊業。

交通通訊

鎮境1955年始通公路,至2008年未,境內村村社社均通公路,95%以上農戶門前通公路,總長341公里,其中,國道二級路10公里,水泥公路220公里。路好車暢,基本實現了半小時涪陵和兩小時重慶的目標。濱臨長江黃金水道,已建成日貨運量1000噸的貨運碼頭兩座,客運碼頭兩座。水陸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珍溪鎮的集納面不斷擴大,2000年1月開通了至廣州、福建、浙江、上海的直達班車,鎮境民國18年(1929年)始通電話,1989年2月開通了程控電話,至2008年全鎮100%的村、組和40%以上的戶通電話。擁有電話6250部,手機9516部,網際網路用戶550戶,信息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珍溪人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方便快捷。有涪墊公路、涪豐公路和珍崇公路三大幹線縱橫於本鎮,且涪豐公路在珍溪新大街和臨江路段已全部拓寬、硬化。在新大街還設有車站一處。站內有停車場,有客車11輛、貨車54輛。有加油站一所,為來往車輛加油服務。在華山街和臨江路的交匯處建有立交橋一座。將華山街和臨江路的車輛分層交叉通行。各村均有村級公路,為農村的交通也提供了方便。在永義、中樂和大興都疫有車站,為邊遠農村提供了交通方便。

經濟發展

境內從元朝始開墾種植農作物,但大規模墾植主要在明清時期,至解放前夕,由於種植條件差,絕大數農民缺吃少穿。新中國成立後,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但至20世紀70代未,仍屬糧豬型經濟。1978年,實行農村經濟改革,大力推廣科學種田,糧食大幅增產,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和鄉鎮企業,農民收入逐年增加。80年代後期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90年代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科學種田日益普及,在水稻栽培中,旱育秧、半旱式、寬窄行等,廣為農民所接受,玉米肥球育苗、方格育苗技術也得到了普及,果樹管理和科學養殖技術不斷普及推廣。再兼之農業結構的逐年調整。糧食產量由1986年的1732.3萬斤提高到2004年的2040萬斤。至2007年,全鎮的國民總產值為16376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31802萬元,占國民總產值的19.5%,是1986年的9倍多;工業總產值為77604萬元,占國民總產值的47.4%;第三產業總產值為54360萬元,占國民總產值的33.2%。豐富的經濟資源和交通條件為珍溪鎮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建立了以榨菜、水果、蠶桑、畜牧四大農村支柱產業,與此同時,不斷擴大開放,大力招商引資,鄉鎮企業實現了迅猛發展。至2007年,全鎮鄉鎮企業發展到38戶,鄉鎮企業總產值77604萬元。初步形成了以榨菜加工、建築建材、船舶製造為主的工業體系。2007年,全鎮GDP總量達到536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65元,本級財政收入932萬元,與1978年比,經濟總量增長68倍,糧食產量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6倍,鎮財政收入比1985年23.6倍。

集鎮建設

珍溪鎮歷史文化悠久,歷來是長江北岸經濟文化中心和物質集散地,從清朝乾隆年建鎮算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01年,珍溪鎮被列為全國100個規劃建設的小城鎮,被重慶市列為45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重慶市規劃建設的百個經濟強鎮、市級商貿流通重點鎮,集鎮規劃占地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3萬人。現有街道8條:分別是裕民路、興達路、康福路、新苑支路、興盛路、華山路、麻柳路。並完成了街道綠化、路燈安裝、水電設施、通訊網路、電視寬網、公廁及垃圾池、人行梯道、下水道等配套設施建設,集鎮逢1、4、7趕場。2004年末,城鎮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房屋建築面積36.8萬平方米,鎮區人口達10000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4.6%。

教育衛生

教育機構

珍溪場公立兩等國小堂

珍溪鎮教育事業源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當時設有“珍溪場公立兩等國小堂”。涪陵解放後繼續開辦國小。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1958年置珍溪鎮中心校,學校現占地15520平方米。有18個教學班,在校生1085人,教師43人,學歷合格率100%,其中高級教師20人,市、區、鎮級教壇新秀、骨幹教師30餘人,珍溪中心校同時履行對全鎮3所農村國小的管理工作。近幾年,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全鎮教育危房全部消除。珍溪鎮中心國小校已建成重慶市花園示範國小。校園內環境優美,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分布合理,有先進的現代教育設施設備。學校成績顯著。先後獲區電化教學示範學校、重慶市級電化教學示範學校和區級綠色學校、最佳文明單位、德育先進集體、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安全文明小區等稱號。

重慶市涪陵第十二中學校

鎮內設有涪陵區序號中學——“重慶市涪陵第十二中學校”。其前身為1958年9月創辦於中峰公社的涪陵縣第九初級中學,1958年11月遷珍溪施家祠堂。1961年4月停辦併入涪四中。1974年10月7日恢復開辦,定名涪陵縣第十二初級中學校,校址遷方家二隊跨角。1976年秋始招高中生,1998年改稱現名。學校占地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94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專任職教師65人中,有高級職稱的8人、中級職稱的29人、初級職稱的28人。有教學班18個,在校生1265人。涪十二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投資300萬元,新建了教學大樓、大型運動場(有200米標準的塑膠天環行跑道)、地下通道等各項硬體設施;投資165萬元建立了微機室、語言室、教師電子閱覽室、網路中心及千兆光纖寬頻網,增設了多媒體電教設備、監控系統、語音系統,實現了教學網路化、現代化。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教育質量顯著提高。2004年,該校升入重點高中61人,位居全區農村序號中學前列。學校開辦以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學校教學質量連續3年被區教委評為一等獎;還獲得涪陵區“文明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安全文明小區”等稱號。

詳細說明

全鎮有區級單設中學1所,中心國小和永義國小各1所,村校2所,國小教學點3個。學校占地面積為412002平方米,有教室75間,木質課桌凳1500套。中國小藏書22396冊。體育設施已達到國家規定的器材標準。尤其是珍溪鎮中心校,現已建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園式學校了。全鎮有教職工213人。其中公辦教師159人,幼兒教師17人。離退休教職工33人。中國小共有教學班72個,有學生3102人。其中國小54個班,學生1837人;國中18個班,學生1265人。國小教師98人,學歷達標率為96.5%。國中教師61人,學歷達標率為95%。中國小學生入學率分別為97.7%和99.8%。鞏固率分別為97.15%和99.9%,合格率分別為98.06%和99.6%,普及率分別為96.2%和100%。

1986年到2004年,累計投入教育資金1256萬元,不斷改善教育基礎條件,全面消除中國小危房,實現“普九”達標。其中先後有港商黃建華先生和湛兆霖先生各捐助10萬港幣用於涪十二中教學樓建設。新建了規範化教室2870平方米,新建了宿舍1214平方米,硬化了運動場3926平方米,建成規範化教室6673平方米。

衛生組織

全鎮有中心醫院1所,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農村合作醫療點10個。場鎮上還有藥品銷售門市部6個。全鎮有醫務人員127人(含農村合作醫療點醫生)。2004年投資140萬元,完成了珍溪中心衛生院的整體搬遷,作為移民搬遷單位,完成搬遷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現中心衛生院設內科、外科、兒科、婦科、口腔科、骨科6科兩室(黨支部和行政辦公室),有醫務人員27人,其中:初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1人。通過實施搬遷建設,實現了珍溪中心衛生院新的發展,醫療條件明顯改善,對於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體育

設施介紹

全鎮有文化廣播電視站1個,農民樂隊10個,老齡體育協會5個;有運動場12塊,籃球架24副,桌球台26張,布龍6條,龍船1艘,象棋、桌球、籃球、保齡球、檯球等體育設施和項目。

文體活動

開展文化活動較多。珍溪鎮內每逢重大節日慶典均要舉行文化娛樂活動和體育賽事,鎮文廣站每年國慶節或元旦節均要組織文藝演出隊,代表鎮政府參加全區農村文藝匯演,年年均取得優異成績,涪十二中每兩年主辦江北片區教育系統籃球運動會,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運動會以及老年人運動會;農村文化演出隊每逢農民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均受主人邀請前往演出,豐富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一些農村演出隊已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鎮內有有線廣播10組,有線電視寬網用戶5800戶,寬網電視頻道已達38個。文化娛樂設施也比較豐富。鑼鼓、童鼓、腰鼓、花船、花橋、郎橋以及棋類。有卡拉OK廳、舞廳。還有書店、文具店和老年人體育協會等。

人民生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鎮經濟綜合實力增強。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完成53611萬元,人均GDP為830美元。隨著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加快,第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20%、19%提高到47.8%、33.6%,全鎮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工業化初期轉變。私營、個體經濟已占GDP比重30%,絕大部分企業完成了改制,部分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飲食結構由溫飽型逐漸轉向營養衛生型,磚混小洋樓隨處可見。2007年,農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1.2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8.6平方米。全鎮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農用物資運輸及農民出行十分方便,家用電器逐漸普及,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5%和96.5%。2007年,鎮境每百戶農家擁有電冰櫃18台,洗衣機16台,電視機95台,開通了有線電視寬頻信息網路,有線電視用戶達6800戶。程控電話裝機容量20000門,已安裝電話6480門,行動電話基站5個,鎮電話普及率80%,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電話、通電視。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500元、3765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28.6平方米,農村村民人均住房面積達41.2平方米,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和環境條件得到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已逐步建立。已建成文明場鎮1個,區級文明村10個,區級文明單位10個(其中區級最佳文明單位2個),2005年10月珍溪鎮被中央文明委的表彰為全國文明村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