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鎮

王魯鎮

王魯鎮位於魚台縣境中部,鎮機關駐地距魚台縣政府所在地7公里。北靠南陽湖與張黃鎮接壤,西與清河鎮、李閣鎮交界,東與谷亭鎮、唐馬鄉相依,南與王廟鎮相連。王魯鎮位於微山湖西岸,省際公路幹線濟徐公路穿境而過,總人口6.6萬耕地面積8.9萬畝,有電力排灌站12處。2000年初被省政府確定為魚台縣中心鎮。先後被濟寧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經濟強鄉鎮”、“孔孟之鄉鄉鎮之星”、“市級文明鎮”等榮譽稱號,被山東省、濟寧市兩級政法委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王魯鎮王魯鎮
王魯鎮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西最大距離11.3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3.2公里,總面積1.22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736公頃。主要河流有惠河、西支河、白馬河、老萬福河,境內流長21.7公里,流域面積84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蓮藕、蘋果等。

全鎮轄51個行政村,總人口6.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布依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總數為524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79%。全鎮有王、趙、孫、李、周、魏等113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000萬元,1978年為3.6億元,2000年為9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10∶67.9∶22.1。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20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6億元。該鎮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1993年組建的山東省魯王集團總公司現為國家大(二)型企業,是魚台縣的支柱企業;濟寧市魚台大米批發市場遠近聞名,被譽為“江北第一米市”。

歷史沿革

王魯故名“十里舖”,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始改村名為“王魯”。1939年7月,為魚台縣第四抗日區公所駐地。1958年3月,置王魯鄉。1962年5月建王魯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為王魯鄉。1996年升格為建制鎮至今。

行政區劃

豆閆李村、仁祖廟村、常柳行村、大李莊村、碌砅屯村、三里屯村、七所樓村、佃戶李村、吳馬村、後杜村、白廟村、王魯村、丁閆村、李集村、小周村、崔屯村、大王村、大閔村、楊莊村、候堂村、耿莊村、後閆村、樊莊村、劉莊村、於屯村、高廟村、史樓村、潘莊村、吳家村、小於村、西劉村、大田村、吳集村、魏堂村、宋灣村、大聶村、杈王村、後聶村、於梅、田廟村、崔吳村陳堂村、夏家村、孟樓村、王響村、閆廟村卞李村齊樓村、張廟村、武台村陳年村

強鎮由來

王魯鎮王魯鎮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濟寧市鄉鎮第20位,

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鎮、山東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濟寧市經濟強鄉鎮、濟寧市文明鄉鎮、孔孟之鄉鄉鎮之星、

濟寧市發展鄉鎮企業經濟強鄉鎮、濟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濟寧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濟寧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經濟發展

王魯鎮王魯鎮
第一產業1946年糧食總產僅720萬公斤。1946年6月起,逐步實行土地改革,到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108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達到258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境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對土壤進行了改造和綜合利用,防止了次生潛育化和次生鹽鹼化的發生;又加深耕作層,熟化了土壤。針對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劃分兩個耕作區:湖漬糧藕間作區、稻麥輪作區。95%的土地成為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50公斤大關,總產達9030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力發展高值田,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經濟作物233公頃。2000年,全鎮經濟作物面積1000公頃,建冬暖式大棚3000個,小拱棚1000個,主要種植白蓮藕、黃瓜、西紅柿、芹菜等10餘種蔬菜瓜果。其中蓮藕種植面積發展到733公頃,畝產2500公斤。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6.4萬噸,總產值1億餘元。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道路沿線植樹365萬株,林網及四旁共植樹46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3億元,其中種植業1.52億元,林業900萬元,畜牧業6400萬元,漁業540萬元。

王魯鎮王魯鎮
第二產業建國前,境內僅有油坊、豆腐坊、粉坊、編織、紡織、木工鋪、鐵匠鋪等私營手工業作坊。建國後,集體工業逐步得到發展。1956年建成王魯鐵木生產合作社。1966年,建成王魯綜合廠,主要生產手推車、地排車、木製家具和鐵木製小農具等。1976年,建立王魯公社建築公司,擁有職工45人,固定資產4萬元。同時,新建水泥製品廠4處,主要產品有水泥瓦、樓板、過梁、沿椽等。80年代,為適應城鄉建設的需求,公社建輪窯1處,各生產大隊均建起土窯,年產磚1050萬塊,瓦120萬片。90年代,工業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全鎮依託資源優勢,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先後建起麵粉廠、食品加工廠、配電設備廠、淨水設備廠、紙箱廠、沙石站等鎮村辦和私營企業,逐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以機械設備、食品、建築等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在管理上,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進行企業體制改革,加強橫向經濟聯合,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引進資金,調整產品結構,使生產規模、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2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產品100餘種,完成工業總產值6.8億元,創利稅1400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魯王”牌系列麵粉、掛麵,“魯魚”牌優質大米,“金星”牌礦用機械。其中“魯王”牌特一粉、特二粉被評為“’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銷往北京、天津、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市、自治區的20餘個大中城市。
王魯鎮王魯鎮
第三產業建國前,境內有王魯、武台、常柳行3處集市,商業店鋪、飲食服務業多集中在這3個村中,其中比較大的商號有9戶。1950年,人民政府發動農民投資入股,辦起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基層供銷合作社。1954年,建起區供銷合作社。同年,開始分期分批地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絕大多數私營工商業戶納入合作化軌道,集體商業日益壯大。70年代初,境內各生產大隊均設立代購代銷店。1978年後,扶持鼓勵農民經商辦企業,集體、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1989年,有國營網點6處,集體網點20處,個體網點800餘處。此外,還有趕集串村的小商販400餘戶。90年代,集體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全部租賃給個體經營。1996年起,為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鎮政府在資金、用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項目,打擊街霸、市霸,為經營業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先後投資興建王魯、大閔、常柳行農貿市場3處,鎮駐地商業街2條,專業村7個,大米批發市場、蔬菜批發市場、民營經濟園區、商貿城、工業園區各1處。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400戶,私營企業32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萬餘人,固定資產3.2億元,實現總產值5.6億元,創利稅400萬元。

特色農業

王魯鎮王魯鎮
農副產品加工、銷售是王魯鎮的特色產業。境內有國家大型企業--山東魯王集團總公司和濟寧市魚台大米批發市場。山東魯王集團總公司下轄魚台縣王魯麵粉有限公司、魚台魯興精製米有限公司、魯王集團食品加工廠等9家企業,擁有固定資產6500萬元,年產值2.5億元。其中魚台王魯麵粉有限公司有4個現代化麵粉加工車間,日處理小麥820噸,生產規模處於全省首位。濟寧市魚台大米批發市場,占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年銷售大米2.5億公斤,成交額1.8億元,被譽為“江北第一米市”。

王魯鎮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目標,突出特色、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努力推進種植基地化、養殖小區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投資多元化、項目工業化,先後鞏固發展食用菌種植專業村26個,規模達4000餘萬袋,林網建設面積2萬畝,瓜菜基地6000餘畝,畜牧養殖專業村16個,特色養殖重點村10個,水產養殖面積1.2萬畝。

該鎮按照“因地制宜、因村適宜”的原則,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著力把產業規模調大、結構調優、效益調高,形成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南菇北菜東稻麥”的產業格局,多次組織村幹部、農民代表南下江蘇、北上遼寧、西去菏澤、東到壽光等地參觀學習食用菌和反季節瓜菜種植、特色養殖等技術,引進示範,推廣種植;為解決農民民眾種養加生產中的技術問題,鎮黨委政府聘請技術人員駐鎮培訓,及時到戶指導。僅在食用菌種植上,先後聘請省、市技術員到鎮授課20餘次,培訓人員達3000餘人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措施,形成了以於梅、杈王、崔屯為中心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以三里屯、吳馬為中心的甜瓜種植基地,以大田、大李莊、樊莊為中心的魚苗繁育基地,以劉莊、陳年為中心的生豬養殖基地,以侯堂、崔武為中心的貂狐貉特色養殖區。

王魯鎮王魯鎮
該鎮還始終把做好服務工作放在首位,堅持“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的宗旨,從基礎設施配套、農業技術服務、政策諮詢等方面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多次聘請農牧專家上課,並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手把手的指導,組織各類培訓班、技術講座30餘次,受訓農民達5000餘人次,印發科技明白紙5萬餘份,先後成立了食用菌、甜瓜、養豬養貉等專業協會,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強化會員技術培訓,加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該鎮已成立各項專業協會13個,會員達6310人;著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對重點加工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制度,逐步形成了以魯王集團為中心的魯王工業園,以陳堂大米市場為中心的“江北第一米市”民營經濟發展區。全鎮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已達2000餘家,從業人員達11000餘人,加速了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了由農業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跨越。

社會進步

王魯鎮王魯鎮
文教科技清末,境內有私塾21處,學生230餘人。1913年,聶峨亭創辦大聶國小,招生25名。1936年,設立區鄉農學校,招收學員150名。1940年,境內有抗日國小2處。1949年,境內有國小11處,在校學生54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37%。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76年,創辦王魯中學。1980年8月,王魯中學改建為魚台縣第一農業技術中學,當年招收學生150名。1985年,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普及率皆達到98.7%,超過部頒和省定標準。1986年,成立農民業餘技術學校,培訓農村各類技術人才6782人。80年代,鎮投資300萬元,建起4處高標準中學。全鎮學校校舍、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2000年,全鎮有國小12所,在校生7829人,中學4所,在校生4276人。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762名,其中大學518名、大專1246名。

50年代中期,農業生產合作社配備農民技術員指導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60年代,農田排灌、耕地等開始推廣使用動力機械。1974年,公社建立科學試驗站,生產大隊成立科學試驗隊,開展民眾性科學試驗活動。1978年,建立公社農技站、水產站,推廣農作物高產品種和合理密植、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科學施肥、科學用藥等栽培新技術。1984年,王響村進行半機械化坑塘養魚試驗,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85年,建立鄉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隊伍逐步壯大,已形成鄉、村兩級科普網路。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824人。自1978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6項。

王魯鎮王魯鎮
王魯鎮文化發端較早。建國前,境內較流行的戲曲種類有河南豫劇、山東梆子、金鄉四平調、河南墜子、山東漁鼓、落子、湖濱大鼓等。民間藝人或趕集攆會,或走鄉串村向民眾演出。1936年,後閻村閻承江從河南引進皮影人物製作工藝,其作品刻工精緻,邊緣整齊,輪廓簡潔,基調明快,栩栩如生。建國後,逐步建立完善了文化機構和娛樂場所,民眾文化活動日益活躍。1966年,建成公社廣播放大站,93%的生產大隊架設了廣播專用線,廣播入戶率達91%。1976年,成立公社電影隊,逐村巡迴放映,豐富民眾文化生活。80年代,鄉設有文化站,機關、學校和大部分村建立起文化室、圖書閱覽室,組織民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1991年8月,成立鄉志編纂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次年,纂成《王魯鄉志》評議稿,在“資政、存史、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94年,建成電視差轉台,彩色、黑白電視機已普及到鄉村農戶。2000年,鎮、村兩級“文化網”“廣播網”“電視網”業已形成,民眾文娛生活豐富多彩。
王魯鎮王魯鎮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防病治病主要依靠中醫中藥,僅有常李寨、陳堂等少數村設有中藥店(鋪),民間醫生較少。1950年,區設醫藥研究會,有中醫25人、西醫4人。1952年,先後設立門診部、衛生所,配有醫務人員7人。1956年,衛生所配婦幼保健員。1964年建立王魯衛生院,醫療條件逐步改善。1966年,始建大隊衛生室。1968年,在王魯大隊進行合作醫療試點。1970年,境內63%的生產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到1977年,實行合作醫療的大隊達到97.3%。80年代,衛生院設立內科、外科、兒科、檢驗科、放射科、防疫股,醫療水平明顯提高,一些地方病、常見病得到及時預防和治療。1989年,王魯衛生院防疫股被評為山東省基本消滅瘧疾先進單位。1990年,王魯衛生院有醫務人員20人,病床20餘張,年門診量7萬餘人次,治療好轉率達到98%。大隊衛生室28個,衛生員52人。2000年有鎮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67處,病床237張。

建國前,境內的傳統體育活動有游泳、滑冰、跳繩、踢毽子、跳皮筋等。建國後,民眾性的體育活動廣泛開展。60年代中期,公社民兵營、大隊民兵連經常組織青年進行射擊、刺殺、投彈等軍事體育活動。1973年,成立王魯軍事體育代表隊,參加全縣民兵體育運動會。1980年,公社成立農民體育協會,體育活動空前活躍。90年代,各村相繼設立體育、文化活動室;中學建起田徑場、籃球場、桌球室,單、雙槓;國小建起操場。各中學每年春季和秋季舉辦體育比賽,選拔優秀運動員參加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和籃球比賽。

建國前,境內水、旱災害頻繁,農業歉收,民眾生活貧困,多數農戶過著“糠菜半年糧,秋後去逃荒”的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逐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50年代,農村飲食以玉米、高粱、小米、地瓜等粗糧為主。逢自然災害,政府發放救濟糧,以保障民眾生活。1965年,實行稻麥輪作,此後,大米成為農民主食。90年代,農業連年豐收,人民民眾豐衣足食。雞、魚、肉、蛋已成為家常菜。中青年著裝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化發展。各種化妝品、金銀首飾成為新婚女性的必備品。95%的農戶住上了磚瓦結構的新居,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陳堂村298戶中有273戶建了高標準的兩層樓房。許多家庭購置了農用三輪車、電風扇、大立櫃、組合家具、彩電、機車,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話。腳踏車、黑白電視機已普及。全鎮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5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1998年,王魯鎮被評為濟寧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50元。

鎮村建設

王魯鎮王魯鎮
建國前,境內村莊規模較小,絕大多數住房是土牆茅屋。70年代,農村住房始有發展,出現“腰子牆”瓦房,部分村莊開始規劃排房。1984年,鄉、村兩級均制定了建設規劃。此後,鄉村建設迅猛發展。1994年,鎮駐地、陳堂村沿路新建273幢高標準兩層商、住樓房。1998年初,鎮黨委、政府投資200萬元對大米加工批發經濟長廊進行路面硬化,建起高標準路燈和綠化帶。投資50萬元,硬化了後聶、潘莊、耿鮑莊、吳集、於屯、田廟的村級公路,使全鎮鄉村路硬化率達到98%以上。1999年,以鎮駐地道路建設為重點,硬化路面4.6萬平方米,城鎮面積已達3平方公里。1998-2000年,在鎮政府兩側開發了新穎別致的商、住樓,投資20萬元,在重要街道上設立了隔離,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1999年8月,王魯鎮總體規劃通過省小城鎮建設委員會的評審。

組織建設

王魯鎮王魯鎮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8年春,大聶村創建境內第一個中共黨小組。1943年,中共王魯國小黨支部建立。1944年底,建黨支部3個,共有黨員20人。1958年3月,撤區建鄉,建立中共王魯鄉委員會。1962年5月,設立王魯人民公社,同時,建立中共王魯人民公社委員會。1976年底,黨員總數達到733人。1984年5月,撤社建鄉,建立中共王魯鄉委員會。1996年,王魯撤鄉設鎮,建立中共王魯鎮委員會。1997年,王魯鎮被評為濟寧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底,全鎮建有黨支部79個,黨員人數發展到2317人。

基層政權建設1939年7月,四區抗日區公所成立。1962年5月,成立王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5月,建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改為王魯鄉人民政府。1996年12月,建立王魯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39年部分村成立兒童團,1949年改稱少年兒童隊,1953年改稱中國少年先鋒隊。1940年,成立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45年改稱婦女救國聯合會,1949年改稱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改稱婦女聯合會。1944年,成立農救會。1964年,成立貧農、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會)。1943年,成立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1949年,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四區委員會,1958年,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王魯鄉委員會。1982年,成立王魯人民公社科學技術協會。1983年,成立魚台縣個體勞動者協會王魯分會。1988年,鄉、村均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91年,成立王魯鄉消費者協會。

地方名人

王魯鎮樊照坤
聶峨亭(1886~1945)大聶村人。清末秀才,後就讀于山東省立師範講習所。畢業後,曾任魚台縣教育會會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出席了濟寧抗日後援會,組織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年底,發展到400餘人。1938年1月,成立魚台縣抗日司令部,兵力1000餘人,聶任司令。1938年7月,改稱為“魚台縣抗日自衛總團”,聶任團長。1939年4月,聶峨亭毅然向縣委建議,將魚台縣抗日自衛總團改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後方辦事處湖邊游擊四大隊,聶任大隊長,成為中共魚台縣委領導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裝。1940年7月,聶峨亭隨縣黨政機關轉移到豐、魚邊境,堅持抗日游擊戰爭。1942年9月,先後策動偽軍中隊長周長臣及其子周明智率部反正,成立了魚台縣挺進大隊。1943年8月,任豐魚縣抗日民主政府副縣長。1944年7月,任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5年9月病逝,1950年1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樹孔(1920~1948)小周村人。1943年參加革命,後任魚台四區(武台區)武裝部長。1948年6月20日,中共魚台縣委在殷王村召開夏征會議,會議剛開始,駐徐州的國民黨快速部隊便向殷王方向撲來,在村南負責警戒的周樹孔等幾名同志發現情況後,立即組織抵抗。同志們得救了,而周樹孔等幾名負責掩護的同志卻陷入重圍,不幸被捕,英勇犧牲。

聶繼范(1924~1948)女,大聶村人。1943年在湖西中學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分配到羅屯區做民運工作,後調成武縣二區(苟村區)任幹事。1947年,蔣介石大舉進攻解放區,聶繼范隨大部隊撤退到黃河北休整。次年四五月回成武縣任二區婦救會主任,積極開展了對敵鬥爭。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聶繼范不幸被捕,寧死不屈,被敵折磨而死。時年24歲。

樊照坤(1891~1976)樊莊村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38年1月,任魚台縣抗日司令部第二大隊大隊長,7月,任魚台縣抗日自衛總團第三營營長。他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先後收編活動在南陽湖一帶的監保森、胡玉振等小股武裝,為八路軍輸送兵員1300餘人。建國後,曾任魚台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縣政府民政科長。1957年當選為金鄉縣副縣長。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