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焉

王赫焉

1968年在她的倡導下,廣安門醫院婦科成立了,並在她的帶領下逐漸壯大。 1967年10月,是溥儀的生命最後的一個月,看看日誌記得都是藥方子的內容,一個生命就要終結的人,還在吃中藥,可能就是那個時代醫療水平的記錄。 星期武早,到人民醫院,唐大夫抄王赫焉的藥方。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王赫焉老先生

王赫焉大夫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也是遺憾的一生,他畢生治病救人,歷經文革的殘酷洗禮,頑強的走過來了。但最終卻為治病救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971年5月3日,王赫焉大夫因出診遭遇車禍,致頸椎骨折。在顱骨上鑽洞牽引,飽嘗肉體之痛苦。
在解放軍301醫院,頑強的與死神抗爭一個月有餘,帶著畢生對祖國傳統醫學研究的積累與經驗,帶著對未完成的研究事業深深的遺憾,帶著對妻兒眷戀,帶著對自己的病人的歉疚,靜靜的走了,從遭遇車禍的那一瞬間,到永遠離開我們,沒有說一句話。終年60歲。
從搶救到護理、到最後他離開我們,王老先生的妻子沐潔珊陪伴著他,守候著他,忘卻了一切……
王赫焉醫生和妻子沐潔珊醫生
直到遺體火化一個星期以後,王老先生的一個親屬孟慶元(時任青雲儀器廠廠長)提醒王赫焉大夫的妻子沐潔珊大夫,應當去辦公室整理一下王赫焉大夫的遺物:他多年積累的病案、處方、醫囑、以及他的論文手稿等,那才是他最寶貴的東西,是他畢生的研究成果。應當讓他的子女給整理出來,這是祖國醫學的瑰寶啊!此時沐潔珊大夫才從悲痛中猛省過來,她急忙趕到王赫焉大夫的辦公室,王大夫的辦公室此時完全變了摸樣,已經由別的醫生接替使用,王赫焉大夫的書桌、書櫃已不知去向。之後很久在醫院地下室找到了,鎖已被撬,柜子里的醫案、資料、論文,王赫焉醫生畢生積累的經驗、資料、他的研究成果全部不見了。
但王赫焉老大夫精湛的醫術、優秀的醫德感染了所有與他相識的患者。
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科室介紹有這樣的文字記載:
北京廣安門醫院中醫腫瘤科成立於1963年,為了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治療需要,段鳳舞、王赫焉兩名中醫和余桂清、張代釗兩名西學中醫生由外科分出,成立了腫瘤門診。在治療中,他們繼承了著名老中醫段馥亭的經驗,發揮了中醫內治、外治的特色,自製了許多丸、散 膏、丹,為大量的確患者減輕了痛苦,求治者日益增多 腫瘤科不斷發展壯大,北京廣安門醫院中醫腫瘤科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回響國家號大部醫生在河北、山東腫瘤高發區巡回醫療,為廣大農民患者解除病痛,同時積累了大量防治腫瘤的經驗。74年因工作需要建立了腫瘤病房,並接受了中醫研究院下達任務:“ 757”治療腫瘤的科研觀察 。

軼事

王赫焉醫生的學生

王赫焉老先生的學生李光榮現在是全國政協委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藥典委員,新藥審評審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師帶徒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光榮教授是北京中醫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她為何選擇學習中醫,其間還有一段緣故。她幼年喪母,由於家境貧寒,飲食無規律,十幾歲時患了嚴重的胃潰瘍,常年服西藥治療未見明顯好轉,曾一度休學。後來一位鄰居送給她幾袋香砂六君子丸,她吃後症狀減輕,就又服用一月,病情明顯好轉。這件事使她對中醫有了初步的認識,中醫在她心裡扎了根。幾年後,在報考大學填報志願時,她無意間看到一條北京中醫學院成立的訊息,原本在老師推薦下報考北京大學的她毅然改報了北京中醫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1963年李光榮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她積極要求到又髒又累的婦瘤組工作,從事宮頸癌的臨床研究。為了提高自己的臨床診治能力,她跟從王赫焉、劉奉五等著名老中醫學習,並經常向蒲輔周等老中醫虛心請教,受益匪淺。1968年在她的倡導下,廣安門醫院婦科成立了,並在她的帶領下逐漸壯大。
李光榮常說,對待病人要有仁愛之心和責任心,這便是從她的老師那裡繼承下來的優秀品質。

王赫焉老先生與末代皇帝溥儀

1966年是中華民族災難的歲月,王赫焉老先生也未能倖免遇難,當時家屬樓是一個三層的建築,朝向醫院的整個樓的側面貼滿了白紙,是一張碩大的漫畫,是王赫焉瘦弱的誇張造型他的頭從一個碩大的銅錢的方孔里鑽過去,把銅錢扛在肩上。落款是:反動學術權威王赫焉走的是白專道路,鑽的是錢眼。在用蘆席搭建的大字報棚里更是名目頭銜多的舉不勝舉,可就在這時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找到了王赫焉大夫。自身難保的王赫焉此時想到的不是自己,也沒有想面對的是末代封建王朝的封建皇帝,他想的自己是醫生,是要救死扶傷,他看到的是病人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他毫不遲疑的接待了溥儀。
這在王慶祥編著的《溥儀的後半生》里有記載,在李淑賢的回憶錄里均有記載:
“溥儀對中醫有興趣,傾向於中、西醫結合治療,從3月2日起到中醫研究院腫瘤科請王赫焉大夫診治開方,隔幾天看一次,以後又多次請蒲輔周看病。尤為可貴的是,溥儀能運用自己的中醫知識,詳細記錄老先生診病時的症狀、脈象、施治原則和依據,並全文抄錄藥方,已形成研究老先生臨床經驗並進而研究中醫科學的非常系統的珍貴資料。”

末代皇帝溥儀日記摘抄

(轉自齊七郎部落格)
皇帝是末代皇帝,三歲登基的宣統皇帝,後來又出任偽滿洲國的皇帝。全名是愛新覺羅.溥儀。
一早出去跑步,回來路過早市,在一個舊書攤兒前站了會兒,看到了一本嶄新的精裝書《溥儀10年日記(1956——1967)》,250頁,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無書號無價格很厚的一本書,書販子只要2元錢,想想書的原主人怎么可以這樣,這么新的書就扔給書販子了。於是爽快的掏出2元錢,把書買回家了。
最近兩年老齊也寫日誌,所以就很關注別人的日誌了,這次,花2元錢買了本皇帝的日誌,覺得物有所值,帶回去研究研究,看看皇帝是怎么寫日誌的,雖然是末代皇帝,也是會有幫助的。
借著早餐的時間,簡單瀏覽了一下,說是十年日記,實際上1956年只有一篇,1957年只有4篇,58年沒有,59年也是1篇,60年是9篇,61年還是1篇,62年還是沒有,從63年開始,才有些日誌的意思,而且記得大都是流水帳。1967年10月,是溥儀的生命最後的一個月,看看日誌記得都是藥方子的內容,一個生命就要終結的人,還在吃中藥,可能就是那個時代醫療水平的記錄。
溥儀十年日記,不應該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正常的寫照,1963年以前的日誌,就是一篇一篇的思想匯報,那是給領導和組織上看的,很難反映溥儀特赦初期的心態,63年以後,日記倒是每天寫了,又都是流水帳,節錄一個時段的日記可以說明的:
1966年
9月1日 星期四
到中醫研究院,王赫焉開方。
晚,來怪電話,說是政協來的,問他是政協何處何科?不能答,掛上,向派出所反映。
9月2日 星期武
早,到人民醫院,唐大夫抄王赫焉的藥方。
晚,又來怪電話,同前。向派出所反映。
9月3日 星期六
在家中,見張刃先、沈德老。到人民醫院取藥。
9月4日至9月8日空缺
9月9日 星期五
早,到中醫研究院,王赫焉大夫開方,又定20號再去診,預約掛號。
歸途,在西直門,看紅衛軍革命民眾多人抄寫我們毛主席語錄中找答案“32條”,解放軍編。這是多么好的活學活用毛主席的方法,我也抄了一份。當隨時遇到什麼問題時,向我們偉大領袖請教。這真使我太高興、太興奮了。
9月10日 星期六
到政協領工資(這次基於文革運動,自己要求與民眾鑑定),改為100元。
見沈老、張主任,勉勵戒驕滿,應時幫助人,並謂應不忘改造時的勞動優點等。
溥儀日記節錄結束。
末代皇帝溥儀去世於1967年的10月,上述節錄日記為1966年的9月,臨死之時的溥儀是個什麼心態,我們能夠從這幾篇日誌看出嗎?所以,有的人說了,寫的歷史不能算是歷史,歷史應該靠證據書寫論證的。一個過去的皇帝,最後的生活卻是唯唯諾諾的,可能從側面向我們證據了那個時代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地位。
這個月是9月份,節錄的溥儀日記也是9月份,是四十多年前的9月份,看看我剛剛過去的9月份份的日誌,我很知足了,因為我的字兒比末代皇帝溥儀寫的多。不知溥儀是否還有其他的日記。

對家庭子女的教育

王赫焉老先生的全家合影
王赫焉老先生100周年誕辰(中國傳統是過九九)
王老先生次子王曉民撰文《一件小事》摘錄如下:
文字創作時的一件小事,又想起了爸爸……
那是國小的時候,我的一篇作文又成為了學校的範文,我滿懷著喜悅的心情回到家裡,希望再得到父親的褒獎,作文的大意是:大年三十,我去參加新年晚會,我專心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大年三十晚上,……我踏著皎潔的月光,走向禮堂,厚厚的積雪在樹上、在屋頂、在路上,月光下,銀光四射,把我認識的院子裝點得如同用白銀築成的童話世界,腳下積雪咯吱吱的低聲唱著,是積雪想告訴我:來玩吧,推雪人,打雪仗、滑雪……”
王赫焉的夫人沐潔珊和兒子們
爸爸沒有表揚我,而是認真的告誡我:做學問就要老實、認真。我迷惑,和爸爸爭論,我是老實的,也是認真的,爸爸真的氣憤了:有一點點科學常識就不會寫出大年三十的月光來,你去研究一下月圓月缺去,去看十萬個問什麼,去參觀天文館,然後再反省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作文……
後來長大一些我才意識到,爸爸不是在教我寫作,更是在教我做人!
末代皇帝在中醫研究院就診,在院裡家喻戶曉,但我們卻不知道原來就是父親在給他治病,回想起董必武、郭沫若、陳毅等等父親看過病的一些國家領導人又有哪個是父親回來說的呢?都是後來爸爸的朋友、患者來到家裡告訴我們的。
王赫焉老先生的兒子們
恰恰去給一些底層的人民民眾看病、出診,爸爸是會讓我們知道的,甚至還在這我們。
記得一次給一位農民出診,爸爸是帶著我去的,當時是在廣安門乘坐17路公共汽車,坐到總站蓮花池,之後我們開始不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露水打濕了褲腿,爸爸索性脫下鞋,赤腳走在田間的小路上,我走累了爸爸邊走便鼓勵我說:你不是走著去過北海公園嗎,比那要近一些。到了那個農民的家裡,我真想不出爸爸第一次是怎樣七拐八拐的找到的,我看到了那病人,是一個三十幾歲的女人,剃光了頭,鼻子裡插著管子,爸爸在那裡給病人號脈、檢查,她的丈夫一直弓著腰站在一旁。爸爸給開了藥方,要走了,病人的丈夫硬是不管爸爸的勸阻,用腳踏車駝了四顆碩大的白菜一直把我們送上了公共汽車。
明年是爸爸100周年誕辰。我想慢慢把爸爸點點滴滴在我心中零碎的記憶整理出來。讓我的女兒認識一下她未曾見過的祖父。

家人

生卒年月:1927年12月20日 - 2006年4月25日
沐潔珊老夫人
王赫焉老先生夫人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針灸科醫生
主要學術專著:
《針刺孔最穴平喘作用的初步觀察》
田從豁 高立山 合著
《艾灸十四經出現經絡感傳一例報告》
《北京中醫》1986年01期
與 蔣幼光 叢者偉 合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