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見川

王見川是一名進士,出生於1703年,去世於1770年。

基本信息

清代翰林

王見川(1703—1770),字道存,號畜齋,別號介石,永定縣仙師錦豐村人。雍正十年(1732年)鄉試中式,次年聯捷進士。隨以父喪,回家守制。十三年(1735年)守制期滿,被派往浙江擔任鄉試評閱試卷的“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年)參加殿試,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贈回鄉侍親。七年(1742年)被任為歙縣知縣。此前在京候補期間,曾奉委到六安查水災,到天長、盱眙、泗州放賑,甚獲好評。知縣任上亦以辦事幹練敏捷著稱。由於歙縣離鄉數千里,不能迎養母親,任期未滿就辭職回家。從此不再出仕,而致力於桑梓的文化教育等各項建設。
王見川(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人),字道存,號畜齋,別號介石,清翰林,仙師鄉瑤上村人。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式,次年聯捷進士。隨以父喪,回家守制。十三年(1935)守制期滿,被派往浙江擔任鄉試評閱試卷的“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參加殿試,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贈回鄉侍親。七年(1742)被任為安徽歙縣知縣。此前在京候補期間,曾奉委到六安查水災,到天長、盱眙、泗州放賑,甚獲好評。知縣任上亦以辦事幹練敏捷著稱。由於歙縣離鄉數千里,不能迎養母親,任期未滿就辭職回家。從此不出仕,而致力於桑梓的文化教育等各項建設。其重要貢獻有:
編纂乾隆《永定縣誌》。乾隆十八年(1753)他受聘為縣誌總纂,經一年半的努力,於乾隆二十年(1755)夏完成志稿。後人稱讚此志“紀事核實,敘次詳明”,“信非名手不辦”。
創汲古文會、建高陂橋。乾隆十七年(1752)起,他在高陂太平文館講學、編撰縣誌有四五年之久。講學編志之餘,創建“汲古文會”,從課程上物質上幫助進修學業。又因館側龍巖永定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橋”失修,乃乾隆二十年(1755)發起重建,勸募白銀二三千兩,建造了一座後來成為永定勝跡之一的宏偉壯觀的石拱陰橋。他為此橋撰寫對聯:“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二百餘年至今廣為傳誦。
創建麗澤(正)文館,改建鳳山書院。前者是他從高陂回鄉後,發動仙師父老興辦的,為今仙師中心國小的最早前身;後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向知縣張所受建議,獲得採納而完成的。鳳山書院此次改建,不僅擴大了院舍,改善了設施,而且在見川等的努力下,題捐得義租谷6324桶作為助學基金,每年得以招收優秀生員童生55名,讓他們專心進修學業。從此,鳳山書院成了合邑最大最完善的學府,對本縣文化教育事業起了重要作用。

重要貢獻

編纂乾隆《永定縣誌》

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受聘為縣誌總纂,經一年半的努力於二十年(1755年)夏完成志稿。後人稱讚此志“紀事核實,敘次詳明”,“信非名手不辦”。

創汲古文會、建高陂橋

乾隆十七年(1752年)起,他在高陂太平文館講學、編撰縣誌有四五年之久。講學編志之餘,創建“汲古文會”,從課程上物質上幫助學子進修學業。又因見館側龍巖永定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橋”失修,乃乾隆二十年(1755年)發起重建,勸募白銀二三千兩,建造了一座後來成為永定勝跡之一的宏偉壯觀的石拱陰橋。他為此橋撰寫的對聯:“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二百餘年間廣為傳誦。

創建麗澤(正)文館,改建鳳山書院

前者是他從高陂回鄉後,發動仙師父老興辦的,為今仙師中心國小的最早前身;後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向知縣張所受建議,獲得採納而完成的。鳳山書院這次改建,不僅擴大了院舍,改善了設施,而且在見川等的努力下,題捐得義租谷6324桶作為助學基金,每年得以招收優秀生員童生55名,讓他們專心進修學業。從此,鳳山書院成了合邑最大最完善的學府,對本縣文化教育事業起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