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學派

王艮學派是明代中後期思想學術領域出現的一個儒家學派,曾師從王陽明,王陽明病逝後,王艮在故鄉安豐場講學,開門授徒,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創立了泰州學派。王艮死後,至明萬曆三十年到三十二年(1602-1604年)間消亡,前後持續了76年左右,泰州學派也成為後來李贄反傳統思想的先導,李贄的“叛逆”精神和“異端”思想稱得上是泰州學派的進一步發展和精華所在。

王艮學派是明代中後期思想學術領域出現的一個儒家學派,又稱[font color=#800080]泰州學派[/font],因該派的創始人王艮得名。王艮曾師從王陽明,接受其學說,但他注重“自得”之風。王陽明病逝後,王艮在故鄉安豐場講學,開門授徒,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創立了泰州學派。王艮死後,泰州學派逐漸分化,影響力減弱,至明萬曆三十年到三十二年(1602-1604年)間消亡,前後持續了76年左右,其理論和改良社會的實踐影響著後世學者。
泰州學派的人員比較複雜,有上層社會的官員,如徐樾曾任雲南左布政使,何心隱是當時江西省試第一名;也有不少來自下層的百姓,如樵夫朱恕、陶匠韓貞,田夫夏廷美等,他們的思想對泰州學派的形成起過不小的作用。從其哲學思想的核心來看,泰州學派屬於王陽明“心學”體系,但它並沒有嚴格遵循王陽明的學說,而是有他們自己的獨特見解,特別是由王艮倡導的“百姓日用之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說,成為泰州學派的主要學術思想。清初學者黃宗羲從正統儒學的立場出發,以王守仁的<!--pw-->&#91;font color=#800080&#93;“致良知”學說&#91;/font&#93;為標準,曾嚴厲地批評王艮違背了其宗旨。“百姓日用之道”使王學進一步趨於平民化的傾向,強調發展平民教育。其格物論認為“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把“安身”視為立天下之大本,而所謂“安身”,實際也就是人們生活上的“安”,即能吃飽穿暖。從“安身立本”的理論出發,王艮強調維護人的尊嚴。在人性論方面,泰州學派認為人心本體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快樂。泰州學派都反對“無欲”,承認人們物質欲望的合理性,這等於是反對宋明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倫理說教。以王艮為代表的泰州學派的這些思想觀點對下層廣大民眾起到了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泰州學派的傳授對象十分廣泛,以下層民眾為主,流傳地域則在長江中下游,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等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泰州學派的思想貫穿了平民意識,提出了與正統儒學不同的“異端”思想,從而在下層民眾中獲得了眾多的支持者和理解者。泰州學派也成為後來李贄反傳統思想的先導,李贄的“叛逆”精神和“異端”思想稱得上是泰州學派的進一步發展和精華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