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綬琯星

為表彰王綬(王官)在天文學上的傑出貢獻,在他70壽辰之際, 南京天文台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這無疑是對王先生 在祖國四十多年巡視浩瀚宇宙的科研生涯的評價和肯定。

命名

1993年10月11日,紫金山天文台向中科院學部委員、北京天文台研究員王綬琯頒布小行星命名書:謹以我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刊布於世,永載史冊。

命名詳情

王綬琯開創了我國的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領域並予以推進。在提高我國授時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共創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方案,被列為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1978年被評為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先進工作者;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3年10月,中國紫金山天文台將小行星“3171”命名為“王綬琯星 ”。
他從小愛好天文,青年時代轉學天文,是新中國天文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在耄耋之年,他積極投身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倡導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 他還是兼具科技和文學兩種素養的科學工作者,“中關村詩社”的活躍分子。

他,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王綬琯。1993年,為表彰他對天文事業的貢獻,紫金山天文台將小行星“3171”命名為“王綬琯星”。

大海“變”星空 一個象牙圓頂漢,管中天我相窺,目成意會 醉欲痴。 ———摘自王綬琯《臨江仙·書懷》

人物小傳

王綬琯王綬琯

王綬琯,1923年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科普教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北京天文台台長。1944年在重慶畢業於馬尾海軍學校造船班。1945年赴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船系深造,1950年改攻天文並受聘倫敦大學天文台進行天文研究。1953年回國,先後就職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匯觀象台、北京天文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