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瑬

王瑬

王瑬是鼓吹以紙幣代替金屬貨幣的一位清朝改革派人士。

介紹

清江蘇吳縣人,原名仲鎏,字子兼、亮生。屢試不第。自稱對行鈔"思之十年而後立說,考之十年而後成書,又討論十年而益以自信無疑"。

著作

道光八年(828年),著《錢幣芻言》,鼓吹以紙幣代替金屬貨幣,認為唯鈔法可以富國富民,主張無限制發行貨幣。林則徐見是書,認為頗有見地。鴉片戰爭爆發後,有人向朝廷推薦該書,引起一場爭論。後遊歷四方,晚年歸隱書肆。著有《鄉黨正義》、《四書地理考》、《錢幣芻言》、《錢幣芻言續刻》、《錢幣芻言再續》等。

觀點理論

王瑬王瑬
王瑬《四書地理考》認為:“蒙山,正居魯四境之東,一名東山。孔子登東山指此”。今蒙頂有“東山小魯碑”、聖憩石、大通岩,傳為孔子登蒙山遺蹟。封建壓榨而促使的階級分化,不能為資本主義創造條件,因而資本主義因素還不能突破封建主義的框框。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憑著不平等條約規定的優惠條件,如關稅和內地稅只有戰前20%左右;它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例如棉紡織品從30年代到60年代提高竟達3至6倍;加上傾銷政策,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大大降低,竟至“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的程度。小商品生產者在冷不及防的情況下遇到了強手的競爭而敗北,紛紛減產,有的甚至停產。因此他們破產了,分化了。這種破產和分化,使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及其制約下的價位規律,開始在五口的小範圍內,而後逐步擴大地起著主導作用。這時封建剝削和壓榨等災禍促使的階級分化,受到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制約,從而在為資本主義創造自由勞動力和商品市場起著作用。同一現象,在戰前與戰後的社會效果是不一樣的,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逐步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