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瑕舉

王瑕舉

王遐舉(1909年2月-1995年10月):原名克元,號野農,湖北荊州監利縣人。幼入私塾。1932年起教書。抗戰軍興,任72軍書記官。1944年因日寇進攻偕家人流亡桂、黔等地。抗戰勝利後,任湖北省政府編譯員、長沙《國民日報》編輯及資料室主任。1947年在湖南嶽麓山潛心書畫藝術研究。建國後,歷任文化部戲曲研究員、中國美術館研究員。1987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文化部老幹部書畫學會顧問、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享有當代“書壇八仙”及京都“五大名筆”之美譽。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他一生熱愛祖國,追求光明,以實際的藝術實踐,為弘揚民族文化,豐富中華文明寶庫,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個性特點

王遐舉在童年時代飽嘗人世艱辛。父親王善海讀書不多,種田之餘好寫字,其書法花哨好看。遐舉耳濡目染、勤奮好學,臨習顏、柳楷書及行草碑帖。10歲開始為村里人寫對聯。成年後,長期寢饋於漢魏碑、大小篆,精研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張猛龍碑及賈伯思碑等著名碑刻。後又得益於清宋大書法家張裕釗、何紹基“古拙硬朗,韻味不凡”之書藝,重新開始練顏體,繼而研習歐陽詢、柳公權和鄭板橋的書法藝術。他“師古不泥古”,心追手摹,博採眾長,不斷揚棄自己的書法習慣,悉心揣摹“字外功”。終於獨闢蹊徑,自成一家,達到了“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絕妙境界。他認為:“一件書法作品,應該是書寫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種修養,一齊從胸中、腕底奔涌到紙上的總和。”所以他的書法楷、行、草、隸、篆皆工,尤以隸書、行草見長。其隸書獨樹一幟,行草極具神韻。論家謂之為:“草情篆意,動而不獷,放而不野,散亂中寓工整,奇險中寄安閒”。四十年代在我國南方舉辦過個人書法展,五十年代後又多次參加過國內重大的藝術展覽。1983年率代表團訪問日本,受到日本書道界的熱烈歡迎。其作品多次選送日、美、英及東南亞各國和香港參展,並於1994年赴台參展,均受到熱情讚譽。1990年日本創價學會授予他“富士藝術獎”。1982年受黨中央委託,將《中共中央致蔡暢同志的致敬信》寫成巨幅條屏送給蔡暢同志;1983年又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將六屆人大給葉劍英委員長的致敬信寫成巨幅條屏送給葉帥,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讚揚。1988年 4月,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畫展。他的書法作品多為各地藝術館、博物館收藏。我國不少名勝古蹟如武漢黃鶴樓、長江三峽、鄭州黃河碑林、雲南滇池等,都有他的墨跡和石刻。

王遐舉一生治學嚴謹,特別注重藝術家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的培養以及生活實踐的體驗。解放初,經徐悲鴻介紹進田漢主持的戲劇研究院,從事舞美、戲劇史方面的設計與研究。他不僅是一位飲譽海內外的書法家,還擅長國畫,尤善梅竹、通史學、工詩文,對戲曲也頗有研究,出版過《野農軒詩話》、《王遐舉書法作品集》、《中國舞台布景與民族傳統繪畫》等專著及戲曲評專集,撰寫了《中國劇場史》等書稿,其中部分文字在《大百科全書》上刊載。正是他豐富的人生體驗、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執著的求索精神,使他成為一位卓爾不群的藝術家。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為人誠懇熱情,處事平和敦厚,謙虛而不隨俗,自重而不驕人,其人品書品皆為人所稱道。“三中”全會的春風圓了昆仲“相思夢”。後應邀回監利師範講學時,其歡迎對聯曰“遐齡猶戀故園秋,賞章華景色,濯滄浪清流,未識香草美人,可佐臨池添韻致;舉世鹹欽內史筆,領三楚書壇,振千鈞豪翰,怎禁石墜地,不教入木顯神奇。”故鄉人民於1992年 6月建成一書法亭,廖平波先生取“羲之妙筆在鵝群”之意命名“泛鵝亭”,被島內學者洪荒譽為容城第九景“書亭賞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