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起

王汝起

王汝起(1905―1940)又名堅,1905年生,山東省黃縣(山東省龍口市)人。1923年隨父逃荒到黑龍江寧安縣 。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第二師副師長、抗聯第七軍第一師師長、七軍黨委候補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32年秋,組織紅槍會,繳奪本村自衛團槍枝,打擊日軍。1933年率紅槍會會眾500餘人加入加入救國軍第三旅,任第八團副團長,率部在寧安、敦化、額木等地對日作戰。1934年2月率隊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綏寧反日同盟軍。1935年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第二師副師長。1938年任抗聯第七軍第一師師長。1939年3月,被選為七軍黨委候補委員。後率一師主力挺進撫遠、同江,沿途攻擊敵警察所、交通船、據點等,殲敵100餘人,繳獲甚多。1940 年任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第二支隊隊長。同年5月21日,率60餘名戰士在大帶河金家店禿山頭伏擊日偽軍運糧隊時犧牲。時年35歲 。

人物事跡

1923年,他的家鄉發生特大水災,百里荒蕪,哀鴻遍野。全家只好背井離鄉,逃荒來到黑龍江省,在寧安縣長嶺子落了戶。在那裡,他們刨了兩垧荒地,生活才算有了一絲希望。這時王汝起暗下決心,一定要憑自己力氣和一手好莊稼活,乾出個好日子來。但九一八事變打碎了王汝起的美好願望。有一天,他父親借別人的馬車去賣柴,不料途中遇上日軍抓車,馬受了驚,把他父親活活地軋死在車下。國難家仇,使王汝起的心中燃起了復仇的烈火,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把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家園。這時,他萌生出建立武裝以反抗日寇的念頭。

王汝起沒有文化,也沒打過仗,在組織隊伍上,他利用傳統的農民結社的方法,走親訪友,組織農民。1932年秋,他在寧安西北區組織了幾十人的“紅槍會”。會員們在王汝起的宣傳教育下,都懷著一顆忠心報國之心,誓死要趕走侵略者。

這支剛剛組成的隊伍最缺少的就是槍,開始一支槍也沒有,有的只是大刀,長矛等。

後來,王汝起在閆家油房弄來一個二人抬的土炮。他帶領隊伍,就用這門土炮,繳了本村自衛團的械,從而獲得了一些槍枝。有了槍,他們心裡有了底,膽子也隨之壯起來了。因此,他們開始想找日軍較量較量。正好有一部分日軍在南湖頭修築鐵路。王汝起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決定去打這伙日本侵略軍。但他又考慮,日軍槍械精銳,想用土槍土炮取得勝利是不容易的,只能智取,不可強攻。他指揮隊伍先悄悄地包圍了敵人,然後突然放起土炮。土炮一響,日軍驚恐萬狀,不知所措,都趴在地下不敢抬頭。這時,王汝起趁機帶領隊伍猛衝上去。敵人被這突然襲擊打得措手不及,亂了陣腳,紛紛潰敗。此戰,七個日軍被打死,會員們卻無一傷亡。同日軍首次交戰取得了勝利,使王汝起和會員們十分振奮。接著他又帶隊截擊了敵人的汽車、攻打了寧安縣城,在由敦化去圖們的鐵路線上還伏擊了日軍列車。他們打死了不少日本兵,繳獲了10多支槍,還活捉了敵軍五人。一連串的勝利,使“紅槍會”威名遠震。他們所到之處,都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很多有志抗日之士,還紛紛前來投靠,隊伍很快發展到500多人。

但王汝起很快意識到單靠紅槍會的幾百人,是無法消滅強大的日本侵略軍的。這時,整個東北的抗日鬥爭如火如荼,燃遍白山黑水。王汝起振奮於大好形勢,很快尋找到加盟之路。1933年,他率領“紅槍會”加入救國軍第三旅,編為第八團,他任團長。從此,王汝起率領部隊開展了更大範圍的革命鬥爭。以鏡泊湖為中心的寧安、敦化、額木等經常出現他們痛打日本軍的身影。

不久,由於艱苦的環境和日軍的殘酷“討伐”,救國軍先後潰散。一些自發參加救國軍的隊伍,有的投降,有的解散,有的占山為匪。但是,王汝起沒有被嚇倒,仍然帶領隊伍堅持著反日鬥爭。正當王汝起孤軍奮戰,苦無外援時,1934年2月,黨領導的綏寧反日同盟軍成立了。王汝起仿佛又見到了曙光,找到了親人。他毫不猶豫地率隊加入了同盟軍,活動于吉東、東滿等地。1935年2月,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成立,王汝起所率部隊被編為第一師第三團,他任團長。從此,他在黨的直接領導下,走上了新的抗日救國道路。

長期鬥爭實踐和黨的幫助教育,王汝起的思想有了質的飛躍,他從過去自發的、盲目的抗日救國思想中走出來,看到黨的反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威力,看到黨時刻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看到黨領導的軍隊出生入死的戰鬥精神。所有這些,給他注入了一種從沒有過的力量,馬列主義開始成為他的信仰。他不但時刻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而且還注意用黨的主張與思想來建設軍隊。1935年4月,他所率部隊在廟嶺擊潰了數倍於我的日偽軍,擊斃日軍七名,打傷12名,獲槍7支,充分顯示了這支抗聯隊伍的巨大潛力。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王汝起部迅速的成長起來,與日軍激戰數次,均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王汝起本人進步更快,由一個普通的農民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和堅強的革命戰士。1935年冬,王汝起經團政委伊俊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堅定地向黨表示,要“為民族解放流盡最後一滴血”。

王汝起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為了摘掉文盲帽子,看懂黨的檔案,更好地為黨工作,他下決心學文化。紙和筆成了與他朝夕相伴的朋友。艱苦的革命戰場成為他孜孜以求的學校。無論是作戰間隙,還是行軍途中,只要一有空,他就讀、就寫。一年多的虛心請教的刻苦學習,他已經掌握了2000多字,可以閱讀檔案和書報,並能寫簡單的作戰計畫和工作報告了。文化視野開闊了,他的理論修養和思想境界更加提高和開闊了。

從1935年開始,日軍對寧安區的統治更加殘酷了,在軍事上採取了長期的不間斷的“討伐”,大批“討伐”隊經常活動在游擊區和交通要道;在經濟上實行封鎖政策,不準民眾給我軍送衣送糧,不許商店多賣一尺布、一斤鹽;在寧安各村屯以抓“共產黨”和“反滿抗日分子”為名,大肆捕人;還強迫各村百姓修築集團部落,實行空前的白色恐怖,妄圖將我軍困死在山裡。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第五軍根據吉東特委的提議和1935年軍事鬥爭的經驗,於1936年2月初制定了1936年軍事行動計畫:軍主力部隊向中東鐵路道北轉移。王汝起率第三團同軍部一起,為側應、掩護第一、二師主力部隊向道北轉移的行動,在道南加緊活動。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王汝起率部多次給日偽軍以重創。先是打散了寧安臥龍屯集團部落,將馬蓮河自衛團繳械,得步槍40餘支,槍斃了叛徒苗德才和花特務。緊接著,王汝起率隊又一鼓作氣,在寧安煙筒溝伏擊了偽森林警察隊,在三道河子俘虜了偽軍一個連,繳步槍百餘支,輕機槍二挺,子彈4萬餘發。這一連串的勝利,補充了部隊的軍事裝備,有力地配合了其他師團的軍事行動。8月以後,王汝起、伊峻山又率部轉戰於牡丹江地區。在當地民眾和反日山林隊協助下,在貝家燒鍋、大窪、洋草溝等處多次與日軍遭遇,給敵人以沉重打擊。9月末,又與由五虎村橫渡牡丹江的第二軍二師五團返回寧安地區的部隊共同活動,馳騁在海林西北各地。

為了更好地為黨工作,一心一意地進行抗日活動,王汝起把妻子和孩子送回山東老家。同時,他又動員自己的二弟參加了抗日聯軍。1936年冬,一天,王汝起帶領30多人去執行任務,隊伍行至洋草溝,天剛蒙蒙亮,村里自衛團看不清我方是什麼隊伍,由於沒有經驗,頓時慌亂起來。王汝起的二弟不幸中彈犧牲,王汝起萬分悲痛。當自衛團認出是王汝起帶領的抗日隊伍時,便馬上停了火,自衛團長跑到王汝起跟前慌忙道歉,說他們不知道是抗日的隊伍,錯把王汝起他們當成了土匪。戰士們胸中燃起了為王汝起二弟報仇的怒火,非要槍斃自衛團兩個人不可。這時,王汝起理智超越了感情,強壓怒火,上前制止住戰士們。他知道,自衛團是黨要爭取的對象。他從維護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出發,說服了自己的戰士。他向戰士們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大家都要團結起來打倒日本侵略者!槍斃了他們兩個,就一下少了三個中國人,減少了抗日力量。”接著,他向自衛團宣傳黨的抗日方針,勸他們協同抗日聯軍。這件事,在隊伍中影響很大;大家都很欽佩他顧全大局,時時處處以黨的利益為重的高尚品德。

1937年2月以後,除道南部分留守部隊外,第五軍各部隊先後都集結在牡丹江地區。4月間,王汝起率第三團和方振聲團長率領的第二軍一師五團一起,從道南來到牡丹江地區三道通。在整頓隊伍之後,王汝起調任第五軍二師副師長。他同師長王光宇一起,率領五軍二師四、五團活動在依蘭、樺川、富錦、寶清、同江等縣,與日偽軍進行英勇的戰鬥。

1938年1月,為了加強抗聯第七軍的領導力量,王汝起被調到第七軍,任第一師師長。第七軍原本就比較複雜,這時,在日軍的調撥離間下,第二團部分人產生了動搖思想。第二師師長鄒其昌也勾結日本特務企圖帶10餘名警衛人員叛變投敵。第一、二師會合後,王汝起經過調查研究,馬上著手整頓部隊。在思想上,他教育幹部戰士樹立抗日信心,清除部隊中的動搖情緒;在組織上他團結有志青年,努力清除隊伍中的不安定分子;在軍事上,他抓緊一切空隙時間,帶領幹部戰士苦練殺敵本領;在生活上,他吃苦在前,處處關心戰士。在他的努力下,一師很快地扭轉了局面,使全師士氣為之大振。與此同時,他同第二師師長鄒其昌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粉碎了他們的叛變陰謀,並幫助第二師整頓了隊伍。從而,鞏固、加強了抗聯第七軍這支抗日武裝力量。

頗有遠見的王汝起夏天就考慮到部隊冬季給養問題。他先派幾十名步兵和部分騎兵到饒河溝里、半截林子等地,積極籌備糧食並儲存在山裡。7月,他又率隊攻打幾處“集團部落”,解決了部隊急需的給養和服裝等物品,從而使這支抗聯隊伍總算度過了1938年漫長而嚴寒的冬天。

1939年3月,第七軍黨委於虎林土頂子召開會議,王汝起被選為軍黨委候補委員。這時,日軍加緊進行歸屯並戶和經濟封鎖,斷絕我軍同人民民眾的聯繫和經濟來源,企圖把我軍消滅在他們的包圍圈中。我抗日聯軍陷入時常斷飲、食不果腹的艱苦境地。為了改變被動局面,王汝起毅然決定衝出敵人的包圍圈,到撫遠地區開闢新的游擊區,他親自率領第一師部分隊伍,向撫運、同江等地挺進。隊伍開到窩通,首先打下窩通警察所,接著攻進果夫鎮,爾後又襲擊了敵人的交通船。這接連不斷的勝利,使敵人大為驚恐,馬上派出大批兵力前來“圍剿”。這些敵兵駐紮在楊木林子,而王汝起所帶的部隊就住在離楊木林子僅有十來里的小村莊。於是,王汝起根據自己兵力不到敵人一半的情況,決定夜襲敵營。一天夜裡,麻痹大意的敵兵高枕無憂地睡著了,當我軍接近敵營時,他們還做著美夢。突然槍聲大作,敵人驚慌失措,東鑽西竄。王汝起指揮戰士們勇猛衝殺,很快將100多敵兵全部消滅,還繳獲50多支步槍和大批糧食等。

楊木林子這一漂亮的殲滅戰結束後,王汝起趁熱打鐵,又帶隊攻打撫遠縣的抓吉鎮。抓吉鎮三面環水,只有一條路能通鎮裡,鎮內敵人兵力又較集中。再加上我軍對敵人兵力部署和地理情況不熟,硬攻是很困難的。王汝起先把隊伍帶到離鎮30多里地的一個村子裡住下,邊向民眾了解情況,邊研究作戰方案。當他聽說抓吉鎮因為周圍水大,經常出現大霧時,眼前突然一亮,計上心頭:借霧攻城。一天早晨,大霧瀰漫,遠山近樹都被籠罩在霧氣中。王汝起興奮不已地告訴大家:“我們有霧朋友來了。”不料,天不作美,隊伍正走到半路上,大霧卻消散了。這時隊伍離城只有10多里,很容易被敵人發現。情況緊急,是進還是退?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王汝起身上。王汝起思考片刻,當機立斷。選出20多個小伙子組成“奮勇隊”,換上偽軍服裝,高舉著“滿洲國”的旗子,從容地向抓吉鎮走去。王汝起帶領隊伍進了城,直奔警察所。愚蠢的敵人絲毫沒料到抗聯部隊已經走到身邊,直到他們被繳了械,才如夢初醒。這次戰鬥,二名日本兵被打死,30多名警察全被繳械,還繳獲3000多發子彈和一批軍衣。王汝起這個漂亮的疑兵之計,使我軍沒傷一兵一卒,就把抓吉鎮巧妙地打下來了。

1940年春,抗聯第七軍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第二支隊,王汝起任支隊長。從此,王汝起和政委王效明帶領第二支隊全體戰士,以更加堅定的革命信念與意志,突破敵人嚴密的封鎖線,克服軍需供應幾乎斷絕的困難,奔波於烏蘇里江左岸,穿梭在完達山脈之間,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

同年5月21日,王汝起率領40餘名戰士前往大帶河襲擊偽軍伐木場。途中,與敵人遭遇,王汝起立即選擇有利地形,做好了戰鬥準備。戰鬥打響了,王汝起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經過一天的激戰,數倍於我的日偽軍死傷慘重,我方還繳獲二挺輕機槍。可是,就在戰鬥接近勝利的時候,王汝起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5歲。

悲痛萬分的戰士們眼含熱淚,把他們可敬可愛的好領導、好戰友王汝起烈士掩埋在戰地的山坡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