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王林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林安,男,1962年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研究。1984年,王林安開始了高寒陰濕區糧食增產途徑的可行性研究。他從種植模式、優選品種、土壤改良等方面進行探索,他的研究被列入甘肅省扶貧攻堅重點項目。

人物簡介

甘肅省中、東部地區,有一片狹長的新月形高寒陰濕區,這裡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不到攝氏6度,年降雨天數在230天以上,總面積為1.77萬平方公里。這裡生活著漢、回、藏、維、土、東鄉、保全、撒拉等少數民族,人口201.3萬。過去,這裡的農業生產十分落後,一直是甘肅省主要缺糧、貧困區。如今,這塊土地在科技陽光的照耀下生機勃勃,昔日貧困農民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每當人們談起這裡深刻變化時,都會提起民進會員、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所研究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林安。

個人經歷

從1988年至2000年,王林安成功參與三個大型科教興農項目,總覆蓋面積達兩千多萬畝,項目區內糧食單產由101.4公斤提高到229.7公斤,平均年增長12.7%,總增產糧食10億公斤,累計直接經濟效益3.77億元;人均產糧由246.2公斤提高到377.3公斤,人均純收入由217.9元增加到758.34元;國家補貼的返銷糧減少9488.8萬公斤;貧困面由1988年的40.38%下降到1998年的24.8%,有48.58萬貧困農民實現了脫貧。

如今的高寒陰濕區出現了規範化的條田、帶田、間作田及地膜覆蓋栽培。整齊的農田代替了雜亂無章的山坡地,小麥、玉米、蠶豆、洋芋、藥材、油菜高低相間,參差有序,把山野妝扮得嫵媚壯觀。科學技術的引進,引發了當地農民思想意識的深刻變化。農民開始自覺運用科技、依靠科技,踴躍參加科技培訓,爭當科技示範戶。初步走向富裕的農村送子女上學的人多了,爭做科技“明白人”的多了,掏錢買農機的多了。

農民文化素質低,一直是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的大障礙。在10多年的科技推廣和扶貧工作中,王林安親自主持撰寫培訓教材,親自示範、授課,逐縣進行培訓。他們先後舉辦了各種科技培訓班,培訓農民368.68萬人次,培訓地縣科技幹部2217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87萬份,培養農民技術員5062人,使項目區每戶農民都掌握了一兩項實用技術。

王林安的辛勤工作獲得了民眾和社會的承認。他曾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農業部豐收一等獎2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30多次受到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國家科委,甘肅省委、省政府、省委統戰部和甘肅省農業廳的表彰獎勵。

成就和榮譽使王林安深感不安,他覺得肩負了更多的責任。1999年至今,他又分別承擔了由加拿大基金援助的“五位一體生態日光節能溫室”和“塑膠暖棚飼養畜禽技術培訓項目”。他親臨第一線用自編的教材,向貧困戶傳授技術,共培訓農民1529人。接受培訓的農民建立起五位一體生態節能日光溫室,當年就可收入6000餘元。農戶用塑膠暖棚養殖的牛、豬、羊、雞等家畜繁殖成活率提高17%,成年畜保膘增重15公斤,牛、豬平均增收120—180元,大大加快了漳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2個鄉貧苦農民的脫貧步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