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斌

王慧斌

王慧斌祖籍山西平定古州人氏,筆名仇心文心男漢族80後青年作家,音樂詞作家,電視劇藝術家,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古典明清文化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青年文學作家,電影劇作家,殘疾派現代詩人,1987年出生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

個人簡介

王慧斌 山西陽泉平定人, 男 漢族 80後青年作家,著名詞作家,音樂藝術家,電視劇、電影編劇,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 中國青年文學作家,左岸文學代表人,現代詩歌殘疾流派詩人.2004年發表了第一篇文學作品《纏綿的夢》,2009年創作第一首原創歌曲《心醉》,自2004年後創作多部散文、電影、電視劇、音樂藝術作品,代表作有軍事諜戰電視劇《東方要塞》、愛情勵志片《無聲的奮鬥》大學生奮鬥長篇小說《蝸族》《活著為了什麼》《我為別人養老婆》《唉小姐》等作品,音樂作品有愛情原創歌曲《心醉》、《指間的溫柔》,民歌《錦繡大地》、中國古風歌曲《指間的溫柔》等作品,此人創作作品語言幽默詼諧,詩歌意蘊化。作者有意識地將他的詩歌劇本和音樂新元素以最好最深刻的形式結合起來,追求一種故事情節化、舞蹈化、音樂化的藝術效果。有利於不同文化的人品味。 其電影、電視劇小說劇情化藝術形態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捕捉生動而生活中常見的事情藝術化為的故事情節,注重故事情節的完整構建;二是軍事歷史題材電視劇追尋歷史大事件不變,故事藝術升華的原則,豐富主人公的的藝術想像。語言細微、取材獨特,寫法自由,文情並茂。音樂作品追求心悟,追求感性音樂,創作感覺很重要,並認為歌曲一定要用懂得歌曲寓意情愫的人用心去演唱。王慧斌多次獲得中央、省、地市縣文學音樂藝術作品大獎,此人熱衷於志願慈善事業,為中國愛心天使志願行動的創始人。奉獻愛心,人人有責。
中文名: 王慧斌
身高: 1.80 m
體重: 75kg
民族: 漢
星座: 金牛座
地址: 中國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
出生日期: 1987.05.17
喜歡的顏色:淳樸白色
職業: 作家 劇作家 音樂藝術家
出生地: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
畢業院校: 山西師範大學
代表作品:《無聲的奮鬥》《東方要塞》《活著為了什麼》《蝸 族》
《唉,小姐》《夢緣》 《紫涵風韻》《我為別人養老婆》等
最喜歡的作家:錢鍾書
最喜歡的運動:羽毛球 探戈 華爾茲 跑步

代表作品

第一部作品:《纏綿的夢》,
散文作品:《有太陽的雨天》《剪不斷的情愫》《一棵樹的命運》《夏夜》《兒行千里母擔憂》《小小的幸福,淡淡的品嘗》《用文字寄託那一份悲傷》《善待生活》
音樂作品:《心醉》《讓愛伴我們成長》《黨啊,我親愛的媽媽》《愛心無限》《牽手風雨行》《愛你心醉》《風雨九十年》《指尖的溫柔》《錦繡大地》《今生相遇不後悔》《恩情》等
三福作品:“《平淡的幸福》《勇敢的幸福》《筆走初秋 悲喜幸福》”等
詩歌作品:詩集《紫涵風韻》代表作:《懷想》《面對》《只要彼此愛過一次》《一種節奏》《感覺》等,
長篇小說:《蝸族》《活著為了什麼》《人民的好書記》《撿到紅娘》等
電視劇:32集新農村電視劇《活著為了什麼》24集軍事諜戰電視劇《東方要塞》
22集青春偶像電視劇《綻放的綠玫瑰》
小品劇本:《補鈣》《常回家看看》《咱爸咱媽》等
電影劇本《月光族》《陽光總在風雨後》《無聲的奮鬥》等劇本;

榮譽

2004年6月參加第二屆“雄鷹杯”全國文學創作大賽獲三等獎,
2006年獲得全國首屆“樂山杯”全國文學創作大賽獲一等獎。
2008年獲得共青團中央組織的“英才杯”全國文學創作大賽三等獎。
2004年9月獲國家級心理學論文一等獎。
2010年成功晉級中國第五屆原創音樂大賽50強。
2011年建黨90周年全國原創音樂創作大獎賽二等獎。

原創音樂代表作《心醉》

作詞:王慧斌 作曲:王俊峰

演唱:熊七梅(星光大道)
你那冰肌玉骨讓我心醉,
你那粉妝玉琢讓我心醉。
你那舉止嫻雅讓我心醉,
你那蕙質蘭心讓我心醉。
風醉、花醉、雪醉、月醉、 心亦醉,
想你想得流淚, 愛你愛得憔悴。
想你、愛你、念你 戀你 卻得不到你,
只能用酒來麻醉。
我心醉呀醉呀醉,情絲飛呀飛呀飛,
愛情的滋味醉後才能體會。
我心醉呀醉呀醉,情絲飛呀飛呀飛,
愛你愛到 痴心不悔
你那冰肌玉骨讓我心醉,
你那粉妝玉琢讓我心醉。
你那舉止嫻雅讓我心醉,
你那蕙質蘭心讓我心醉。
風醉、花醉、雪醉、月醉、 心亦醉,
想你想得流淚, 愛你愛得憔悴。
想你、愛你、念你 戀你 卻得不到你,
只能用酒來麻醉。
我心醉呀醉呀醉,情絲飛呀飛呀飛,
愛情的滋味醉後才能體會。
我心醉呀醉呀醉,情絲飛呀飛呀飛,
愛你愛到 痴心不悔

文學代表作品《活著為了什麼》

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活著為了什麼?他們說是為了吃飯。那吃飯是為了什麼?吃飯是為了活著。人生就是等待死
亡的過程……怎樣的人生才算真實、完美。這是個有著很多答案卻又人人在尋找著答案的問題。人,生的時候是無知的,呱呱落地;生的過程是複雜、艱難、奇妙的;生的結束是可怕的或豁然的,死,給人生二字帶來緊迫感和壓力感,也結束了人生。每天活在宇宙奇妙的時間裡,白天對著太陽,晚上想著星星,一日三餐與節奏化的生活,重複的氣息、還有不安的人群,雖然一直嘗試著去書中尋找答案。可是,書與現實、生活與庸俗依然脫不了干係。白天,總是一面快樂一面悲壯學習,晚上,則一邊寧靜一邊思考,而明天帶來的卻是疲憊和無知,我們總是常常說在嘴裡且在行動中忘記了最初的夢想。

文學主張

認為文學為人學,文學為人民服務,提出文學創作應崇尚自由主義人道主義,的創作主張。為新文化運動—非黃金文化的倡導者,詩歌風格推崇徐志摩、認為詩歌是人的心靈的淨化劑,是有靈性的反對形式主義和物質主義文學,反對黃金文學。

原創電影《無聲的奮鬥》

《無聲的奮鬥》又名《光明還有多遠》,講述了啞女琴兒和智障母親一家的往事
, “琴兒” 是個美麗動人、能歌善舞的陽光女孩,身體的殘疾,並沒有摧毀她的跳舞的理想和養家的本能。出外打工養家餬口、為舞蹈而獻身、一幕幕展現出她的堅強,頑強的殘疾人意志,鼓勵這廣大殘疾人奮發向上,媽媽是位智障人,智力低下,經常做幼稚的傻事,鄉親門都瞧不起她,就是這么一個母親從側面反映了母愛的偉大,為了找尋自己的女兒出車禍身亡,父親是為了教育獻出自己人生的好教師,好園丁,本劇反襯和正襯鮮明,人物性格特點明顯,蒙太奇效果最佳。這是一部催人淚下、感人肺腑、震撼天地的偉大力作這是一部智障生活史,這是一部聾啞奮鬥史.

學術藝術特點

語言幽默詼諧,詩歌意蘊化。作者有意識地將他的詩歌與劇本以最好最深刻的形式結合起來,追求一種故事情節化、舞蹈化、音樂化的藝術效果。作者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 ,作家始終進行的是形象思維(方式)的活動,作者本人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其次、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構;第三,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例如在電影劇情化藝術形態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捕捉生動而生活中常見的事情藝術化為的故事情節,注重故事情節的完整構建;二是軍事歷史題材電視劇追尋歷史大事件不變,故事藝術升華的原則,豐富主人公的的藝術想像。語言細微、取材獨特,寫法自由,文情並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