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就光

王就光

王就光(1919年- ),植物病理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廣東東莞人,信仰基督教,中國近現代蔬菜病理學家。194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病蟲害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49年後任湖北農學院(華中農業大學前身)講師,之後一直在華中農業大學任教。他為中國蔬菜病理學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豐富了中國“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他參加過農業部“七五”攻關課題,主持湖北省級課題3項,主編、合編論著12部,發表論文42篇。同時,王就光也是一個農業科技推廣專家,對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王就光-生平概述

王就光,出生在廣東省東莞縣文順坊福音堂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其父主持教會,任牧師。兄妹7人,均受過高等教育。由於受家庭影響,王就光從童年便萌發了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幫助農民的想法。

1937年,王就光中學畢業後,立志學農,考入中山縣翠亨村孫文故鄉紀念中學農科,成績優異。1940年畢業時,他在香港參加當時國內統考,被錄取,進入浙江大學農學院病蟲害系深造。4年大學中,他經常到農村進行調查,了解生產實際情況,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增進了與農民的感情,這對他的一生有重要影響。194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47年考入金陵大學研究院農科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魏景超。1949年畢業時,他放棄了出國留學深造的機會,把理想和事業傾注在祖國,希望幫助農民改善生活和提高科學知識,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正需建設人才。

王就光來到當時條件較差的湖北農學院任教,一乾就是40多個春秋。歷任華中農業大學講師、教授,參與創建華中農學院植保系並擔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湖北省科協常委、武漢市洪山區政協副主席、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還擔任過中國植保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中南分會副理事長,湖北省植保學會理事長等職務。參加過農業部“七五”攻關課題,主持湖北省級課題3項,主編、合編論著12部,發表論文42篇。

王就光-職業生涯

1919年2月21日 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

1940年 廣東省中山縣孫文故鄉紀念中學農科。

1940-1944年 浙江大學農學院病蟲害系。

1945-1947年 浙江大學助教。

1947-1949年 金陵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

1949-1954年 湖北農學院講師。

1954-1980年 華中農學院講師。

1980年至今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摸索出一套柑桔潰瘍病綜合防治措施

王就光博學多才,知識面廣,實踐經驗豐富。50年代,與章文才合作從事柑桔潰瘍病及紅菜薹軟腐病的研究。在湖南衡陽試驗基地,通過多次試驗,摸索出一套柑桔潰瘍病綜合防治措施,並套用硫酸亞鐵代替波爾多液防治潰瘍病,取得明顯效果,此法至今仍在採用。在紅菜薹軟腐病防治方面,他通過調查研究,採用與辣椒間作模式,基本解決了問題。

在中國首次篩選出抗番茄青枯病抗原

60-70年代中期,王就光身處逆境,科研幾乎中斷,但他把精力集中於科學技術的推廣方面。70年代後期,他進行了番茄青枯病和枯萎病的研究,首次證實種子帶菌及果實帶菌,採用升汞處理能取得明顯效果。在番茄青枯病抗病育種方面,他在國內首次篩選出抗番茄青枯病抗原,並與江西南昌市蔬菜研究所合作,育出了抗青枯病的雜交一代品種,為解決番茄青枯病打下了基礎。

解決蓮藕枯死問題,

80年代,是王就光進行科學研究的黃金時代,雖然這時他已年屆花甲,但仍然堅持在科研第一線。1981年,他針對武漢市郊區大面積蓮藕枯死的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弄清了這一現象為食根金花蟲所致,並提出了採用蓮籽育苗代替種藕種植及土壤處理相結合的防治辦法。為了儘快將這一成果推廣,他與當地農民簽定了技術承包契約,結果不僅使蓮藕枯死問題得到解決,而且每畝還增產500多千克。這項成果獲得了武漢市洪山區科技二等獎。

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研究

80年代中期,王就光根據中國南方主要蔬菜病害白絹病進行了系統研究,在湖南攸縣進行了辣椒白絹病的防治研究,提出用石灰、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及水旱輪作等措施防治能取得良好效果。“七五”期間,他又承擔了農業部攻關課題“魔芋防病豐產技術研究”。在這項研究中,進行了白絹病菌菌核的萌發機理、致病機理、藥劑篩選、防病機理及大田試驗等方面的研究。在大量藥劑篩選的基礎上,提出了採用粉銹靈和利克菌防治並結合輪作、種芋處理的措施。這項研究至今仍在國內同類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已在西南農業大學通過鑑定,並在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進行推廣套用。1985年,針對農藥殘留嚴重、污染環境的問題,王就光以武漢市郊為基地,採用物理、生物、農業的方法及科學使用化學農藥等措施的有機結合,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研究,成功地把蔬菜農藥殘留量降低到國家標準以下。此項成果推廣面積達9萬餘畝,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也是國內第一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研究和套用具有重要意義。

光榮稱號

1984年國家經委、科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授予王就光“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1990年,中國科協授予他“農林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武漢市洪山區授予他“科技工作標兵”稱號。

王就光-個人影響

“科學技術只有為人民民眾所掌握,才能成為改造自然、發展生產、推動社會前進的物質力量。”這是王就光多年的信條。90年來,他走遍了除台灣、西藏之外的整箇中國。他走到哪裡、講學到哪裡,不索取任何報酬,也不講任何條件,沒有臥鋪就坐硬座,沒有汽車就步行。

1986年春天,湖北省穀城縣一農民寫信給王就光,說種的山藥病害嚴重。他隨即帶著一名研究生連夜趕到谷城,下火車後步行十幾里路趕到農民家裡,顧不上休息又趕到山藥地里調查發病原因,直到第三天弄清了發病原因,找到了解決辦法,才返回學校。1988年冬,貴陽市蔬菜辦公室請他舉辦培訓班,因時間緊迫,沒買到火車臥鋪票,甚至連座位也沒有,他二話沒說,帶著行李就上了火車,直到湖南懷化才找到座位,整整站了14個小時,而這一年他已是70高齡。

為了使教學、科研和推廣有機結合,1987年王就光發起成立了“蔬菜病害研討會”。研討會每年召開1-2次,邀請有關單位及農藥廠家參加,針對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展開研究、討論,並成立協作組共同攻關。目前已成立番茄青枯病抗病育種及辣椒疫病兩個協作組。幾年來,共有來自全國19個省(市)的科技工作者800多人參加,對推動中國蔬菜病害教學、科研及推廣三結合,以及蔬菜病理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989年8月,王就光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仍經常深入到鄉村,進行科技推廣工作,受到農民的歡迎和愛戴。

王就光在開展科研的同時,還十分注重總結經驗,著書立說。他主編的《蔬菜病理學》發行1.6萬冊,是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的正式教材。他主編的《中國農作物病蟲圖譜第九分冊》,已多次再版。由他主編的著作還有11部,100餘萬字。他還擔任了《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中植保部分的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植病卷》園藝病害部分副主編及多種專業雜誌的編委。他還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2篇。

王就光-人物評價

王就光是教授卻沒有教授的架子,各界人士都能與他交談,加上他幽默風趣,與他在一起會感到輕鬆愉快。無論誰求教於他,他都認真仔細解答;無論誰求助於他,只要他能辦到的,他都盡力而為。

王就光生活很儉樸,他夫人傅文吾也是教授、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但他們的穿戴極為平常。在他家裡也很難找到幾樣像樣的家具,書房裡除了一個大而舊的書桌,就是幾個裝滿書籍的大書架。

對待科研經費,王就光“摳”得出名。他常要求助手和研究生要把科研經費用在刀刃上,不能浪費。

王就光從中學開始學農至今已有50多年,他一天也沒離開過農業。他認為學農就要務農,務農的核心還是愛農。學農、務農、愛農是他的座右銘。儘管現在年事已高,但他仍然經常爬山涉水,而且感到很快樂。他說,只要有人需要我去講課,我就覺得在社會上還有點作用,我要感謝他們。

王就光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很注意對青年人的培養。1988年,他想把一個研究生留下來當助手,但沒有指標。他幾次向學校提出自己退下來,讓出一個指標。他還把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資料裝訂成冊,贈送給教研室,供青年教師查閱。他外出時遇到好的教學標本,總是採集回來,送給教研室。他認為人生短暫,事業等待著去開創的內容太多太多。正因為如此,他至今仍不懈地工作。

王就光-主要論著

1、王就光:《甘蔗褐條病的初步研究》,《台灣糖業試驗所研究彙編》,1950(6)

2、王就光等:《湖南衡山柑桔潰瘍病防治研究報告》,《華中農學院學報》,1956 (1):153-157

3、王就光:《紅菜薹細菌性軟腐病試驗研究》,《華中農學院學報》,1956(1):158-159

4、王就光:《番茄枯萎病與青枯病的簡易鑑別》,《武漢蔬菜科技》,1980(1):16-17

5、王就光:《蔬菜白絹病》,《農業科技通訊》,1982(6):31-32

6、王就光等:《辣椒白絹病的防治研究》,《華中農學院學報》,1984(2):41-46

7、王就光:《蔬菜苗床病害及其防治》,《武漢蔬菜》,1985(5)

8、王就光等:《武漢地區紅菜薹花葉病毒的分離和電鏡觀察》,《華中農學院學報》,1985(4):71-74

9、王就光:《蔬菜根結線蟲病》,《長江蔬菜》,1991(2):20-21

10、王就光:《茶園病蟲草害的幾個問題》,《湖北植保》,1994(2):22-2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