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顏

王學顏

起義將領王學顏,又名王仰之,回族,天穆村人,1904年生。7歲入讀私塾,17歲考入直隸省立第一中學(今天津三中)。 王學顏1925年“五卅”慘案後投筆從戎,考入馮玉祥將軍在張家口主辦的西北陸軍幹部學校,1926年被派到衛隊旅先後任排長、連長,又調騎兵師任輜重營營長。1991年,他榮獲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金質獎章和證書;多次被民革天津市委會評為模範黨員。

基本信息

簡介

《天津日報》-2006.7.13-第32版

1929年2月入河北軍事政治學校(中央軍校)炮兵科學習,翌年畢業。時值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討蔣(介石),爆發隴海戰役,王學顏奉馮玉祥電令急赴洛陽、陝西等地招募新兵,並任補充團團長。因戰事失利,馮下野,部隊被蔣改編,王學顏隨十三路軍總指揮石友三轉移到河北省順德任幹部學校教官,遂調任第六師十八旅隋長仲部任參謀長。1931年5月,到江蘇騎兵師第一師張華棠部任學生大隊隊副,11月被編遣回籍。

人物簡介

回族,1903年生於天穆村。自幼受家學薰陶,勤敏好學。1925年中學畢業考入西北陸軍幹部學校,1929年入黃埔軍校第六期炮科學習。畢業後投身軍界,曾任國民黨第二集團軍上校團長、抗日同盟軍高級參謀、天津南開大學主任軍訓教官、天津市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任、南京訓練總監部上校部附、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少將部附、陸軍第廿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第十七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少將部附、成都中央軍校參謀處少將副處長。1949年12月27日參加部隊起義。隨後,解甲歸鄉務農。曾任天津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1980年任北郊區民革支部主委,1983年任北辰區政協副主席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王學顏王學顏

1925年,考入馮玉祥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主辦的西北陸軍幹部學校。後來又轉到河北軍事政治學校(中央軍校)炮兵科學習,第二年畢業。

隴海戰役期間,王學顏奉馮玉祥命令前往河南、陝西等地招募新兵,並任補充團團長。後來中原大戰失利,馮玉祥下野,部隊被蔣介石改編,王學顏就跟隨十三路軍總指揮石友三轉移到河北省順德任幹部學校教官,來又前往第六師十八旅,擔任隋長仲部任參謀長。

1932年,王學顏又出任河北省立第一中學(即前面所說的“直隸省官立第一中學”,今天津市第三中學)教官,後任南開系列學校(大學與中學)軍訓教官,得到當時的校董張伯苓、李邦翰賞識。1935年,張自忠將軍擔任天津市長,王學顏出任天津市體育訓練委員會主任。

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學顏跟隨當時的國民黨三十八師抗擊駐津日軍。與天津市的教育界人士齊壁亭、劉清揚等成立敵後武裝,負責軍事。8月初,王學顏經馮玉祥介紹,南下南京,在中央訓練總監部唐生智部,擔任上校部副。南京失守後,又輾轉到重慶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擔任上校部副,鏇升少將部副,接受當時的少將部張治中部長的領導。

二戰結束後,王學顏任國民黨第二十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後來又調任十七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該年末奉命率部渡黃河進攻解放區,在河南孟縣被人民解放軍俘虜,被送往晉冀魯豫軍區學習。1948年7月,王學顏回南京,國民黨國防部授予少將部副銜,派到傅作義部陸軍第六訓練處任少將組長。

但在1949年的冬天,因西南告急,王學顏奉國民黨中央軍校校長張耀明電召去成都。王學顏在軍校教育長李永中的帶領下,與賀龍部十八兵團取得聯繫,決定帶領學校教職員工和學員集體譁變。中央軍校譁變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兵團隨營學校,由四川大邑調到新都,王學顏仍任原職。

1950年

王學顏因患咳血症回原籍養病,組織上給予起義證明。病癒後,因家庭負擔重,父母年邁,仍留家務農。王學顏參加農業生產勞動30多年,長期在積肥隊工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政策,王學顏被調到大隊紙箱廠做雜工,得到適當照顧,後按大隊規定退休。1980年,王學顏當選為北辰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1年加入民革組織,1983年被安排為天津市政協第七屆委員,1984年3月至1993年2月連續4屆當選為北辰區政協副主席。

社會評價

王學顏對工作從不分份內份外,只要對黨的事業有利,就主動去做。1996年9月,他被聘為民革北辰區工作委員會名譽主委後,不顧80歲高齡,深入條件較差、經濟落後的朱唐莊鄉,同當地幹部民眾一起分析情況、研究脫貧措施。他利用自己聯繫面廣的優勢,或擠公共汽車或步行到市、區有關單位,同民革市委會、市科協、黃埔同學會、農業銀行等部門協調,解決資金、設備、原料和技術人員等方面的難題,幫助兩個鄉辦企業扭虧為盈,受到當地民眾的高度讚揚。他還同區農業銀行聯繫,爭取到100萬元貸款,幫助天穆鎮建起牛羊屠宰廠;通過找有關部門,多方疏通關係,使清真寺沐浴室長期被街道占用問題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在區教育局的支持下,由他親自主持或協助,先後辦起高級英語翻譯閱讀培訓班、北京函授大學輔導班、工業會計學習班、企業管理契約法班、滿工作負荷培訓班、鉗工學習班、裁剪縫紉學習班等十幾個學習班或培訓班,培訓學員750餘人次,使職工文化、技術素質得到提高,大多數成為工作崗位上的骨幹。他把學員交納的學費全部用在租教室、聘教師及教學管理方面,自己從不取分文,被民革市委會的領導稱為“武訓式”的辦學典型。對此,王學顏深有感觸地說:“自古以來,興學辦教育就是功德無量的義舉。在新時期,培養人才是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從中為自己撈好處是恥辱的。”臨終前,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積蓄下的2000元錢捐給了民族教育事業。

愛國情懷

王學顏時刻關心祖國的統一事業,經常給台灣島內外的黃埔同學寫信,介紹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勸導他們為祖國早日統一多做工作。這位95歲的老人,在彌留之際,躺在病榻上,緊緊握著前去看望他的區領導的手說:“我雖然‘無常’了,衷心祝願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祖國早日統一。”

1999年,因癌症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