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孔璋

王孔璋

王孔璋是皋蘭籍人中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

簡要介紹

王孔璋(1897年一1947年),原名毓琳,化名孔昭,甘肅省皋蘭縣長川村人。
依據中共甘肅工委關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甘肅黨的工作同志》名冊,共列有包括張宜悟(一悟)在內的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的黨員31名,王列於第13位,並寫道: “王孔璋,蘭州(病故)”。這充分證明,王孔璋是皋蘭籍人中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

人生經歷

王孑L璋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正處在清廷腐敗無能、列強侵凌,革命黨人崛起之際。1911年辛亥革命前,王孔璋從蘭州起程,前往西安西北大學任教的王庚山(族叔)處,受到進步思想的薰陶,毅然剪去了自己頭上標誌清朝臣民的辮子,以示抗清。不久,又前往安徽亳州其父任所。父親對他這種剪辮子的行為深感憂懼,恐招不測之禍。辛亥革命後,王孔璋熱忱擁護革命,聽到一些人說孫文等人的壞話,他就主動辯護,伸張正義。
1918年夏季,王孔璋由北京中國大學法律科畢業;1921年春季,由北京內務部統計講習所畢業。曾任甘肅蘭山道尹公署第一科科員兼統計專員甘肅省長公署參事、甘肅督軍公署軍需課三等課員、甘肅督辦公署軍需課書記官、駐甘總司令部政治處文牘員及《國民日報》社編輯、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商業政策、法學通論教員。
1925年10月,馮玉祥國民軍暫編第二師師長劉郁芬率部進入蘭州。此間受中共北方區委和李大釗的委派,在該師從事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俠夫、錢清泉等一批共產黨員隨軍到達蘭州。他們利用公開軍職身份,開展革命活動,並秘密與先期抵蘭的共產黨員張一悟接上組織關係,共同籌建黨的組織。同年12月,在蘭州成立了黨在甘肅省的第一個組織——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張一悟任書記,宣俠夫、錢清泉任委員。特支受中共北方區委領導。甘肅特支成立後,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展開了廣泛的革命活動。他們公開宣傳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秘密宣傳共產主義;公開發展國民黨員,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員。當時王孔璋任劉郁芬督辦公署軍需課書記官之職。宣俠夫經常給二師少尉、督署錄事以上官佐講授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及《帝國主義侵華史》《國民革命史》等課,進行革命啟迪。王與宣俠夫、錢清泉等交往甚密。於1927年初,加人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與賈宗周負責黨的宣傳工作。當時,甘肅特支組織進步青年成立“進化劇社”,聘任宋家壁任主任、王和生(毓泰,系王孔璋之三弟,劉郁芬聘任他為電信傳習班英語教師)任副主任兼導演,王孔璋參加編劇並任核稿。參加演出的有錢清泉、姚天驥、丁尚謙、王和生等人。演出的戲劇有《徐錫麟革命記》《十萬金鎊》《五大臣出洋》等,這些劇目對於宣傳革命思想起了一定作用。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處於低潮。馮玉祥和汪精衛等在鄭州召開會議後,投靠蔣介石,背叛革命。馮命令劉郁芬成立清黨委員會。1928年4月,國民黨甘肅省政府主席劉郁芬配合國民黨甘肅省黨部搜捕了在蘭的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王孔璋、焦亞男(女)、馮玉潔(女)、竇香菊(女)、李予、丁尚謙、李伯亭、陳炳章等二十人,黨的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當時王孔璋在蘭州中山大學任教,是由國民軍在蘭的軍法處逮捕的,同時被捕的還有一名在蘭州中山大學上學的學生竇秋圃(竇香菊)。1928年4月14日,國民軍在蘭軍法處給中山大學的函稱:“逕啟者,案查貴校教員王孔璋、學生竇秋圃(竇香菊)有共產嫌疑,奉總指揮諭,押在軍法處查訊,等因,奉此。除王孔璋等兩名,已由敝處傳案查明外,相應函請貴校查明為荷。此致中山大學。”
王孔璋被捕入獄時,在其住處搜出了《史達林傳》《資本論》等革命書籍後遭到敵人的嚴刑拷打,被打得昏死過去。敵人用水又將他澆醒,繼續逼供,王堅貞不屈。在軍法處刑訊逼供馮玉潔(女)時,他與李予作證,說她是一般成員,不是蘭州青年社(黨領導的革命青年民眾組織)的領導,敵人這才對其有所放鬆。從這一情節可以看出王孔璋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機智勇敢的革命精神。
王孔璋被判處死刑時,其三弟王和生從多方面設法營救。1929年8月,馮玉祥委任孫連仲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後於10月任命為主席)。王和生即在自己和王孔璋任過教的蘭師、蘭中、蘭大等校聯絡,由許多師生聯名,請求省主席孫連仲予以保釋。王和生還以孫連仲愛好體育的特點,在體育活動中接近並熟識孫連仲。一次體育競賽中,在百米跨欄賽跑時,王和生有意讓孫連仲領先,奪了冠軍,很使孫連仲得意。後王和生向孫連仲當面說情,訴說其兄王孔璋的案情不實,冤枉好人,並說明家中母老嫂病,請求把他哥哥釋放出獄。這樣孫連仲在呈文上批了個“緩”字,使此案暫緩下來,方免於執行死刑。1931年1月蔣介石任命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王和生即利用馬鴻賓的父輩馬福祥和其父王樹中的世交關係,又給馬鴻賓送去代母草擬釋放王孔璋的訴狀。經蘭州各有關學校師生聯名具保,才把王孔璋釋放出來。
王出獄後第三天,其母因操勞成疾與世長辭。其夫人魏氏在王孔璋入獄期間(1929年)就憂鬱成疾而去世。當時,由於政治形勢仍很緊張,他先到青海西寧避難一年多,在西寧農校、西寧師範任教。後回到蘭州,在省政府教育廳任科員。在任期間與省政府動員委員會秘書李霞龍(共產黨員)經常接觸,關係密切。後來教育廳長郭武(軍統特務)藉故把王孔璋免了職。王寫了一封質詢郭武的信,經李霞龍修改,交給主辦《中心報》的張慎微[當時他任省政府視察員,在動員委員會管文化工作, 《中心報》是他私人主辦的刊物)發表。這封信以犀利的筆鋒、辛辣的語言、大量的事實,對郭進行了有力的鞭撻和嘲諷。後來,王孔璋又經蘭州法院介紹,到會寧縣去當法官。在判案中發現有個姓冶的土豪惡霸,強占民田、欺壓百姓、劣跡累累;民憤極大。王受理此案後,親自查證,杜絕行賄,把強占的田地判給農民,並準備從重懲治這個惡霸。不料這個姓冶的土豪惡霸黑勢力較大,圖謀誣陷王孔璋,王迫不得已,鏇即離開會寧。回到蘭州,到蘭州大學任教。1944年赴銀川,被馬鴻逵任命為中校秘書,並在軍官子弟學校任教。王在銀川期間,與張慎微(民革成員)接觸較多。張慎微的公開身份是上校顧問,在十七集團軍陸軍機要室工作。
1947年秋,王孔璋突然身患痢疾,嚴重腹瀉、脫水,不多幾天就病逝於銀川。去世後,由張慎微、張思英等人料理後事,埋葬於銀川西城門外唐渠砭公墓區。(楊國春 楊興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