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成佛記

傳說有一個年輕的婆羅門,因為飢餓難忍,吃了“不可接觸者”的剩飯。 這種極為荒謬的不合理的等級制度,得到了婆羅門的擁護。 隨從說:“這是沙門,出家修道的人。

簡介

2500年前(中國春秋時期),印度有個王子創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稱他為“佛陀”,簡稱“佛”,意思是“大智大黨的人”。
印度是和埃及巴比倫中國齊名的東方文明古國。1931年,在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極深的泥層下,發現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遺址。一些建造得很好的磚屋,許多雕像陶罐和銅器,證明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可以同埃及媲美的古代文明。這座城市是達羅毗荼建立的。達羅毗荼人是最早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他們的膚色黝黑,在今天印度南部還有他們的後裔。
公元前2000年,自稱為雅利安人的民族征服了印度河流域。雅利安就是“統治者”的意思。雅利安人把達羅毗荼人變成了奴隸。他們殘酷地壓迫被征服的民族,在印度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根據高級僧侶寫作的《摩奴法典》,印度人分成四個界限分明的等級,又叫種姓。僧侶是第一級,叫“婆羅門”,他們掌握著印度的古代宗教──婆羅門教,享有種種特權。第二級是武士,叫“剎帝利”,他們的地位比婆羅門低,但是掌握著政治和軍事實權。婆羅門和剎帝利都是不勞而獲的奴隸主階級。第三級是一般平民,叫“吠舍”。第四級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很多人成了奴隸,叫“首陀羅”。這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要受體刑,包括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罰款25;侮辱首陀羅罰款12。首陀羅如果辱罵了舉行過“再生”宗教儀式的雅利安人(叫“再生人”),要被割掉舌頭;如果用無禮態度評論“再生人”的名字和種姓,就要把燒熱的鐵釘插入他的口中。
除了以上四個種姓外,還有所謂“不可接觸者”,被認為是最下等的人。他們必須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家扔掉了的破碗缽吃飯。晚上不得在村落和城市周圍走動。白天工作的時候,要帶上特殊標誌。他們的工作是搬運無主死屍,當劊子手或屠夫。這種種姓制度一直延續到現代。
高種姓的人和“不可接觸者”之間,界限非常森嚴。傳說有一個年輕的婆羅門,因為飢餓難忍,吃了“不可接觸者”的剩飯。事後,他想起自己是出身高貴的人,怎么能吃低種姓人的飯呢?他悔恨交加,竟然嘔吐不止而死。還有一個故事,說兩個高種姓的女子進城的時候,看見了兩個“不可接觸者”。她們就趕快回到家中,用香水洗淨自己的眼睛。那兩個“不可接觸者”被迫逃進森林,死在那裡。
這種極為荒謬的不合理的等級制度,得到了婆羅門的擁護。他們用經典、法律來維護這種制度。但是遭到了其他種姓人們的反對。
那時候,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恆河中間有一個釋迦族小國,實際上是個部落。國王叫做淨飯王,他的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們屬於剎帝利種姓。一家人過著富裕享樂的生活。悉達多19歲的時候,同表妹耶輪多羅結了婚,家庭也十分美滿。可是,這個王子總在想: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是首陀羅,這又是為什麼?
悉達多29歲那年,有一天,他出東城遊玩,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木棍,艱難地移動著腳步。過了幾天,悉達多出南門,又看見一個病人倒臥在污泥中。第三次,他從西門出遊,正遇著一群鳥啄食一具屍體。他感到十分煩悶和苦惱:難道人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
最後一次,他在北門外,看見一個人赤著胳膊,捧著一個瓦缽,現出一副心安理得,自滿自足的樣子。悉達多問隨從這是什麼人。隨從說:“這是沙門,出家修道的人。”悉達多趕忙向沙門行禮。沙門對他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脫。”這就是所謂“看破紅塵”。悉達多聽了沙門的話,全身顫慄,淚如雨下,產生了出家的念頭。
回到家中,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全城鼓樂陣陣,慶祝淨飯王得了孫子,悉達多有了兒子。悉達多走過愛妻的房間,看見她懷抱著的兒子。他多么想進去抱抱這個新生命啊!但是,他停住了腳步,嘆息說:“要出家是多難啊!”終於,他下定決心,拋開妻兒,毅然離開了家。
第二天,悉達多走出了國境,在一條河邊拔劍把頭髮削去,成為沙門。
相傳這是公元前6世紀發生的事。當時印度流行所謂“苦行”,就是少食、少睡,自找苦吃,用這種辦法來求道。悉達多也曾經實踐過這種修行法,結果弄得精神萎靡,體力衰竭,還是一無所得。他覺悟到,只有身強力壯,才能找到真理;於是,開始注意鍛鍊身體,磨練意志。他走到尼蓮河邊的菩提樹下,在那裡閉目沉思,靜坐了6年。第七年的一天,他忽然覺得一下子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後來,悉達多就到各地去傳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說的一切,並且照著去做。佛教就這樣產生了。作為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被他的弟子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他的學說和精神感化了一些有學問的人,其中有婆羅門種姓的三兄弟,也帶領自己的上千名教徒來接受釋迦牟尼的教化。這以後,又有許多婆羅門僧侶前來受教。據說,他共有忠實弟子1200人。
釋迦牟尼“得道”的過程,只是一個被塗上了神秘色彩的傳說。最初,佛教在反對婆羅門特權和它所維護的等級制度的鬥爭中,曾經起過作用。釋迦“牟尼認為:“既然恆河流域的四水都流入聖河,不分清濁,信佛的人同屬眾生,也不應該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因此,佛教不排斥低種姓的人入教,不承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這就是早期佛教提出的“眾生平等”口號,這個口號反映了被壓迫種姓的平等願望,但是,這只是一個宗教性的口號,不是主張現實生活中的平等。
佛教的基本教義認為,人生充滿著“苦”,所謂“苦海無邊”。只有信佛,消除一切欲望,才能“回頭是岸”,斷絕苦根。它要人們相信什麼“命中注定”,不要指望今生今世,要苦修來生來世。這種說教,只說人生是“苦”的,卻不講“苦”的根源是怎樣造成的,這就掩蓋了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人民的真相。

相關條目

歷史 文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