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富

王在富

王在富,男,出生於1928年,中共黨員。他在這個小村莊,一無宅基地,二無家庭承包田,三無私人企業。在他領導下,全村1100多人無一出外打工,而外來務工人員卻是村里人的5倍;13個村辦企業個個辦得紅紅火火。

基本信息

個人概況

1959的冬天,王在富擔任了時稱"糠包村"的西滑封村黨支部書記。

王在富至今忘不了那年鄉親們為了生存結伴外流的情景。從那時起,他和全體支部成員下了"不改變西滑封村的面貌,死不瞑目"的誓言。

1960年,王在富利用村裡的能工巧匠,先後辦起了作坊工式的孵雞場,醬油廠,彈軋花廠,榨油廠等小副業,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為了銷售產品,他拉上平板車上鄭州,為了保住村辦企業,他被造反派打得頭破血流。但王在富都挺了過來,憑著堅韌不撥的意志,王在富率領西滑封人滾雪球式地發展壯大了村辦企業。

改革開放使西滑封村走上發展的快車道。1991年是西滑封村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一年。這一年,他們在村辦企業基礎上,組建了河南第一家融農工商於一體的焦作市黃河集團公司,三支部書記王在富兼任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公司成立後,堅持發展集體經濟不動搖,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規模迅速擴大,實力不斷增強。王在富帶領西滑封人開創的事業正蓬勃向前。

個人事跡

1、不跟風,不隨潮,不盲動,咬定發展不放鬆,是王在富帶領西滑

中國農民第一高樓 中國農民第一高樓

中國農民第一高樓

封長盛不衰的重要基石。1959年,王在富任西滑封村黨支部書記時,時值三年自然災害。王在富思前想後,決定把地里農活實行小段包工,論產計酬,多勞多得,按勞分配。這樣,民眾參與勞動生產的積極性很容易地被調動起來了,糧食產量也大幅提高,基本解決了民眾的溫飽。這一決策,使西滑封人吃飽飯的時間比鄰村整整提前了20年左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階級鬥爭如火如荼,批判唯生產力論一浪高過一浪,王在富卻仍舊盯住生產不放鬆,雖然受到了有關領導的指責,但由於西滑封的糧食產量高,仍被評選為河南省的“農業學大寨”典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大多數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當時的西滑封村已擁有了全國所有的先進農業機具,農業生產已實現了機械化,同時,由於村辦集體企業二十年的積澱,集體固定資產已近億元。面對這樣龐大的家當,是分還是保,又一次艱難的選擇擺在了王在富的面前。王在富此時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哪怕是一點的動搖就可能使西滑封沒有今天的發展成就。於是他找來中央檔案,反覆學習,仔細琢磨。“宜分則分,宜統則統”八個字讓他豁然開朗。咱村就宜統,咱就繼續走發展集體經濟這條路。

1984年農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上大項目的口號響徹全國,出現了盲目上項目,上了項目就垮台的現象,但西滑封,仍堅持一個理,看不準的項目,無效益的項目堅決不上。西滑封沒有追風,沒有隨大流,仍堅持以誠信為本、靠誠信生存、靠誠信發展。迎來了客戶,擴大了市場,以守

王在富和村民在一起 王在富和村民在一起

信獲得了金融部門的支持,使西滑封村的集體經濟以年均30%的速度大跨步地發展。2、貢獻再大,公僕的身份不能變,日子再富,黨性原則不能丟,是王在富的堅定信念。

王在富艱苦創業幾十年,為西滑封村的發展和西滑封人的富裕傾盡了心血,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2001年,王在富被武陟縣委、縣政府推選為“武陟縣十大經濟功臣”之首,並獲得獎金50萬元。王在富家裡沒有闊氣的擺設,也沒有高檔的裝修,他和普通村民一樣住著村里分配的房子。面對這50萬元,村裡的民眾、縣鄉幹部、親戚朋友都著實為王在富高興,他們想:為讓西滑封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老支書吃了幾十年的苦,出了幾十年的力,這下可得好好享受享受了。可王在富也在想:力是大家一起出的,汗是大家一起流的,論貢獻,大家的貢獻比我大。他毫不猶豫地把這50萬元全部交給了村里,用於村裡的公益事業。

國有企業招工,點名要他的女兒,他卻把指標讓給了一位復員軍人;村民推薦他的兒子上大學,結果進大學校園的卻是一位普通村民的兒子;住宅樓蓋了一棟又一棟,他遲遲不願往裡搬,直到樓房有了富餘,住不滿了,他家才最後一個搬入;村裡的車去北京,小孫女順便搭車去看病,他付了600元車費;女兒出嫁,他把迎親車隊擋在門外,非讓女婿騎腳踏車來接。

3、生活富裕了,精神也不能貧困,繃緊精神文明這根弦,是西滑封幾十年黨風正民風純的重要法寶。

王在富和村里小孩一起

改革開放以來,西滑封人靠著勤勞和智慧,過上了殷實富足的好日子。過慣了窮日子的鄉親門,看著日漸飽滿的錢袋子,竟不知所措了。有的主張把祖墳好好修一修,“讓祖先也風光風光”;有的主張把錢分了,也“瀟灑走一回”;有的甚至悄悄擺起了麻將桌,硬幣在桌上碰得叮噹響。

王在富發現了這些現象,認為這不僅是一個生活方式問題,而且是一個關係到西滑封興衰成敗的發展方向問題,於是在全村開展了“村裡有了錢,生活怎么過”的專題討論,組織大家學理論,憶村史,談感想。在民眾大會上,王在富動情地說:我們村之所以富了,關鍵是黨的政策好,大夥擰成一股勁乾出來的,雖取得了成績,但僅僅是小富,離黨的富民政策的要求差距還很大,決不能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現在就驕傲自滿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就要東流。語重心長的話語,使得剛剛萌生的享樂主義、即將抬頭的封建迷信思想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王在富 王在富

為了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圍,西滑封村投資40多萬元,對村容村貌進行綠化、美化;投資300多萬元改建了中、國小校;投資280萬元完善小康文化娛樂中心,建起了圖書室、門球場、籃球場、卡拉OK廳、電影放映廳、電視差轉台等文化娛樂設施。

西滑封村沒有暴發戶,但家家都步入了“小康”,人人有工作,戶戶有存款。從1989年起全村推行了工資制,幹部實行退休制,職工實行養老保險制,五保戶生活全包,青少年上學免費,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50元的零花錢,每年還能外出旅遊。

生存環境的最佳化、生活方式的進步和民眾素質的提高,使西滑封人不再以金錢作為自身價值的體現形式,更加看重精神和榮譽。一年一度的評先成了西滑封人生活中的大事。戶戶爭創“十星”,人人爭當“八好”,上村裡的光榮榜成了西滑封人的莫大榮耀。

西滑封人不信邪,全村家家不設牌位,戶戶不燒香敬佛,各路鬼神退避三舍,算命先生繞村而行。不論是企業奠基,還是婚喪嫁娶,西滑封人都不選什麼黃道吉日,封建迷信那一套在這兒根本行不通。

4、富而思進,與時俱進,讓西滑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是王在富在新世紀為西滑封村描繪的宏偉藍圖。

窮,思變;富,思進;進,不止。在王在富這隻頭雁的率領下,西滑封村告別了貧窮的昨天,迎來了殷實的今天,描繪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滑封村僅1000多人,勞動力也就五六百口,如今,企業的職工就有4000多人,外來職工與西滑封村的工人同工同酬。聘請來的專家大多數已在西滑封安營紮寨,他們不僅享受著西滑封村民優厚的福利待遇,而且有4人走上了各自就職企業的領導決策崗位,還有百餘人已成了企業的中層領導骨幹。西滑封的企業已走出農村家庭式鄉鎮企業的軌道,邁上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新路子。

為了西滑封的明天,王在富督促現任黨總支書記王孝江、總經理王學峰,要他們解放思想,帶著年輕人走出去,學學別人的先進經驗。他帶著幾個年輕的廠長到山東、深圳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到香港、新加坡等地開闊眼界。在他的指導下,從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引進中高級科技人員60多名,引進新技術50多項,生產出鋁塑複合管、斯美特洗衣粉、斯美特速食麵等十多種新特產品,當前正在施工的投資3000萬元的餘熱發電廠,投資近億元的鹼回收項目正在緊張施工……

當人們問起西滑封由窮變富的發展歷史時,王在富道出了一句心裡話: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就是忠誠地實踐了“三個代表”。

個人故事

王在富和村里小孩一起 王在富和村里小孩一起

到過河南西滑封村的人,都說西滑封村富裕文明,是“鄉村裡的都市”。村民住的是16層公寓樓,享受著四季如春的中央空調;企業個個生機盎然,紅紅火火;班子團結奮進,幹事創業。回顧西滑封村的變遷史,關鍵是有一個好的帶頭人———王在富。

1959年,王在富挑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在上任的第一天,王在富暗暗發誓:“從今天起,我王在富哪怕上刀山也要讓全村人吃飽飯。不改變西滑封的面貌,死不瞑目!”從此,一門心思讓民眾致富,就成了王在富的奮鬥目標和終生不變的信念。為了改良土壤,王在富與大伙兒一起肩挑車拉,往返20多公里,從沁河灘運了3000多立方米黃沙,把土地翻了一尺多深,硬是把700多畝膠泥地改成了良田。為了保證旱澇保收,王在富帶領大伙兒在寒風凜冽的冬天一鼓作氣打了12眼水井。為了集體致富,王在富變賣了自家院裡的幾棵大樹,東拼西湊了300塊錢,擺在了全村黨員幹部的面前,說,:“辦副業掙了是集體的,賠了,這錢我不要,欠了債也由我一人償還!”

全村的黨員幹部你三十我五十,湊了800元錢,辦起了養雞場和醬油、醬菜作坊,邁開了發展西滑封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步。初戰告捷,幾個小作坊一年下來掙了3000塊錢,村民們拿到了村集體的分紅,從此王在富一發而不可收,軋油磨麵,彈花軋花,磚瓦窯、拔絲廠等小手工業猶如涓涓溪流歸大海,奠定了西滑封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石。

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西滑封村的黃河集團已跨入河南省工業企業綜合實力百強行列,被國家農業部評為鄉鎮企業大型一檔企業。集團所屬的斯美特公司日加工小麥900噸,被評為全國速食麵行業十強、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電力電纜廠已通過IS09002質量體系認證,是國家經貿委指定“兩網”改造定點生產企業。造紙廠被評為中國鄉鎮企業行業最佳經濟效益100強。汽車彈簧廠研製的變截面彈簧獲國家級新產品證書。2004年,西滑封全村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上繳稅金1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00元,經濟收入連年以30%的速度遞增。

在王在富的帶領下,西滑封人富裕了,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型小康村崛起在黃河之畔。王在富說:“我當支部書記這么多年,想的最多的怎么讓民眾過好上日子,只要讓

富有的西滑封村 富有的西滑封村

村子改變落後面貌,只要能帶領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受再大的累,吃再多的苦,做再大的難,我也沒意見。”就在西滑封村家大業大,事業紅紅火火的時候,王在富卻主動辭去了村黨總支書記的職務,先是將團職專業幹部王孝江請回村出任黨總支書記,後又把縣裡的優秀幹部王學峰請回村擔任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在富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在創業是難上加難,西滑封發展到現在確實不容易,但是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不重用高層次人才是不行的,我年紀大了,精力達不到了,再不讓位就會耽誤西滑封的事業。”

實踐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王孝江、王學峰迴村後,沒有辜負老支書和全村人的期望。他們憑著一腔赤誠,上項目,引人才,籌資金,開拓市場,改造舊村,為西滑封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西滑封的經濟發展不但沒有滑坡,造紙廠、電力電纜廠、斯美特有限公司、彈簧塑膠有限公司等13個企業均實現了產銷兩旺,固定資產達4億元。王在富雖然辭去了村黨總支書記的職務,但是沒有辭掉帶領民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責任。

作為黃河集團的董事長,他依然關注著西滑封的發展。雖然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能打能跳了,但除了外出開會、學習、只要在村里,王在富都是五更起床,半夜睡覺,每天都要到廠里走一走,到地里轉一轉。村民王在哲說:“老書記是一天到晚都在廠里轉,哪個企業、哪個部門的成績、困難、問題,他一目了然,說出來讓你口服心服。”

在王在富的影響和帶動下,西滑封村的企業蒸蒸日上。近年來,村里先後投資1億元建成造紙廠鹼回收污水處理工程;投資3000萬元,完成了速食麵廠八條生產線的擴產任務;投資1500萬元完成了電纜廠35千伏高壓纜技改項目;投資6000餘萬元新上了熱電聯產項目;投資2000餘萬元,在陝西祁山、湖南資興建立分廠,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個人名言

1、苦幹不苦熬,敢幹不蠻幹,不改變西滑封村的面貌,死不瞑目。

2、市場經濟需要有文化、懂科技的人才,不讓年輕人往前站,就會耽誤西滑封的事業。

3、辭去黨總支書記的職務,帶領民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責任不能丟。

4、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黨員幹部要時刻保持自身的廉潔和正氣。

個人榮譽

1、王在富多次被評為"河南省優秀黨員"、"河南省勞動模

西滑封村一角 西滑封村一角

范"及市縣優秀黨員、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2、2001年,王在富被武陟縣委、縣政府推選為“武陟縣十大經濟功臣”之首,並獲得獎金50萬元。

3、2001年,西滑封黨總支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黨組織"的光榮稱號。

4、2006年,在北京參加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

個人精神

甘為後人作階梯

1994年,正當西滑封村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之際,王在富卻提出辭去村黨總支書記的職務。大家一時難於理解,王在富卻說:“我今年已經66歲了,黨的事業,西滑封的發展,

王在富在村企業報告會上 王在富在村企業報告會上

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人,不然,會誤了咱們的事業。”王在富其實已經物色到兩位接班人,一位是在部隊當過團政委,後轉業任一家企業黨委副書記的王孝江。另一位是曾擔任過村支部副書記,時任縣土地局局長的王學峰。經王在富多次上門誠心相邀,這二人辭去公職,分別了擔任村總支書記和黃河集團公司總經理。

永葆公僕本色

王在富艱苦創業數十年,為西滑封的發展嘔心瀝血,同時也為武陟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王在富當了數十年的村幹部,始終廉潔奉公。村里建住宅樓時,有一家建築公司暗地給王在富送去10萬元錢,他卻把錢送到村財務室並交代說:“對方若中標,這錢算工程費;若不中,如數退還。”這些年,村裡的建設項目接連不斷,給王在富送禮的人數也數不清,他都是能拒絕則拒絕,不能拒絕的就交到村財務室。

20世紀80年代,有家國有企業招工,點名要他的女兒,他卻把指標讓給一位復員軍人;村民推薦他的兒子上大學,結果進大學的卻是一位普通社員的兒子;村里住宅樓蓋了一棟又一棟,他每次都先讓村民住,直到大家都住進了樓房,他家才最後一個搬入。

社會評價

王在富艱苦創業不居功,選賢任能謀發展,帶領引導大夥幹大事、創大業,四十餘年如一日,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為人民服務”、實踐著“三個代表”。

不跟風不隨潮

1984年,農村興辦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王在富在深入分析當時形勢的基礎上,建起一個個頗具規模的村辦企業。上世紀90年代,為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村里把集體收入的80%反哺工業,對造紙廠、電纜廠等老企業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並採取“滾雪球”的方式先後建起了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為了把過去的“多路軍”組建為“集團軍”,1991年,西滑封創辦了全省農村首家集農、工、商為一體的黃河集團公司。

以德治村順民意

改革開發後,西滑封人過上了富足殷實的好日子,有的村民主張把祖墳好好修葺一番;有的主張把錢分了,出去“風光瀟灑”一回;有的甚至擺起麻將桌,開始“耍錢玩”。王在富發現這些苗頭後,組織村民開展了“有了錢,怎么過”的專題討論會。在民眾大會上,王在富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村之所以富了,關鍵是黨的政策好,大夥擰成一股勁乾出來的。我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決不能小富即安,現在我們就驕傲自滿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就會付之東流。”發自肺腑的話語使得村里剛剛萌生的享樂主義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當好保姆不當家長

王在富身上有兩個捨得、三個管好、一個身份。兩個捨得,就是共產黨人要捨得自己的小家和一己利益,為農民致富和農村現代化貢獻個人的聰明才智;三個管好,就是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班子成員和全體黨員;一個身份,就是面對集體,當領導的要當好“保姆”,而不是“家長”,當保姆就得要多幹活、看好家、服務好主人;而當家長,就會把集體和國家這個“大家”,變成個人的“小家”,就會濫用權、亂花錢。

社會影響

1、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向王在富同志學習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王在富同志的先進事跡,對於弘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深化正在開展的學習黨章活動,特別是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教育廣大黨員永葆先進性,促進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開展向王在富同志學習活動,有利於加強我市幹部隊伍建設。黨的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幹和中堅,幹部隊伍的思想、能力和作風直接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提高各級幹部的能力素質,改進工作作風,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

2、向王在富同志學習,要深刻領會和牢牢把握王在富同志先進典型的精神實質。

學習王在富活動中要深刻領會他的崇高思想境界,全面把握他作為先進典型的精神實質,最終使廣大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宗旨信仰更加鞏固、思想素質不斷提高、人品人格不斷升華。各級各部門要學習王在富同志咬定發展不放鬆、一心一意帶領民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創業精神。學習他與時俱進、奮發進取的創業精神,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第一要務,咬定發展不放鬆,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艱苦創業精神。要學習王在富同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民眾謀利益的高尚品格。

3、抓住實質,結合本職,確保學習王在富同志活動取得實效。

學習王在富同志,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抓住實質,結合本職,確保學習王在富同志活動取得實效。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王在富同志活動作為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來抓。要採取有力措施,動員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廣泛參與向王在富同志學習活動,緊密結合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活動和建立長效機制,結合學習黨章活動,確保學習活動規範、有序進行。要認真研究制訂並落實好開展學習活動的工作方案,明確學習活動的指導思想、重點、方法和步驟,落實領導責任和保證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大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要加強指導,搞好督促檢查,防止學習活動流於形式。

相關信息

後記-16層農民公寓

“吃不愁,穿不愁,再過幾年住高樓。”20世紀70年代河南省武陟縣西陶鎮西滑封村農民的這一夢想,如今變成了現實。這個村經過4次住房改革,不僅使全村1157名農民住上了16層高樓,而且節約土地80餘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