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生

王喜生

王喜生,男,1971年12月出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員。 首次提出第四紀風塵堆積物中可能存在重磁化現象。 2006年榮獲第五批國土資源部“創新人才工程”百人計畫資助。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90~1994年,太原理工大學(原山西礦業學院)地質測量系,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學士學位;

1994~1997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礦產系,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碩士學位;

1999~2001年,挪威卑爾根大學固體地球物理系,古地磁專業,碩士學位;

2003~200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構造地質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履歷

1997~1999年,太原理工大學地球科學系,助教。

2001~2006年(至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其中:2001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2005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其他履歷

2005年獲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自然科學類)二等獎(排名第四)。

2005年獲首屆程裕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6年榮獲第五批國土資源部“創新人才工程”百人計畫資助。

學術成就

1、 首次提出第四紀風塵堆積物中可能存在重磁化現象。認為黃土高原東南緣典型黃土剖面“上粉砂層”-L9經歷了Brunhes以來的重磁化,而非短期正極性事件Kamikatsura或Santa Rosa;

2、 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增強機制探討。主張古土壤中由成土作用形成的磁性顆粒主要以相對偏細的單疇(SSD)磁性顆粒為主的觀點,對目前流行的由成土作用形成的超順磁(SP)顆粒對古土壤磁化率增強起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提出質疑;

3、 中國北方典型第四紀沉積盆地-泥河灣盆地高解析度磁性地層學研究。指出台兒溝層型剖面清晰記錄了泥河灣古湖至少經歷了早期擴張(約1.8 Ma)、中期收縮(1 Ma前後)和晚期擴張(約0.8 Ma)到收縮和消亡(約01.-0.2 Ma)的演化過程;

4、 第四紀泥河灣河湖相沉積的剩磁獲得機理及環境磁學研究。提出SD/MD磁鐵礦顆粒的大量存在是泥河灣河湖相沉積磁化率增強的主要原因;由環境磁學參數確定的許家窯古人類遺址處地層的年代約0.5 Ma。

主要論文

1.Wang, X.S., Yang, Z.Y., Løvlie, R. et al., 2004.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stratigraphy of fluvio-lacustrine succession in the Nihewan Basi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3, 1187-1198.

2.Wang, X.S., Løvlie, R., Yang, Z.Y. et al., 2005. Remagnetization of Quaternary eolian deposits: A case study from SE Chinese Loess Plateau.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6, Q06H018, 10.1029/2004GC000901.

3.Wang, X.S., Yang, Z.Y., Løvlie, R. et al., 2006. A magnetostratigraphic reassessment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loess and marine oxygen isotope records over the last 1.1 Ma.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59, 109-117.

4.Wang, X.S., Yang, Z.Y., Løvlie, R. et al., 2006.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and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nmenxia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southeastern extremity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2755-2762.

5.Wang, X.S., Løvlie, R., Su, P., 2002. 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hewan sediments at Xujiayao.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5, 10, 939-948.

獲獎情況

2003年度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自然科學類)二等獎(排名第四)。

2005年獲首屆程裕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6年獲第五批國土資源部“創新人才工程”百人計畫資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