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珏

王善珏

王善珏,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中國畫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主任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王善珏,1966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中國畫家協會會員。

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紡織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服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成就與榮譽

花間尋韻 花間尋韻

1983年 作品《魚》參加浙江美術學院赴美國巡展

1986年 作品《雨》參加《全國水彩畫展》,赴韓國展出

1991年 作品赴美國、德國、法國、瑞士、日本、新加坡及香港等地展出

1995年 專著《花卉造型技法》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獲《華東地區出版社第三屆優秀教材學術專著評選》二等獎

1998年 作品《素描花卉》系列入選《中國美術學院師生作品集》

2007年 作品《晨光》系列等參加《香港回歸十周年首屆中國當代老藝術家書畫精品展》

2007年 作品《花》參加《中韓油畫邀請展》

2007年 寧波美術館舉辦《意象詩情—王善珏油畫、水墨作品個展》,水墨畫作品《風的慰籍》由寧波美術館收藏

2009年 作品《暖春》參加《璀璨山河—浙江省油畫大展》

2009年 作品《舒展的容顏》參加《浙江省女花鳥畫家作品展》

2010年 江蘇南通博物苑舉辦《花間尋韻—王善珏花鳥畫作品展》

2011年 作品《風和日麗》參加由恆廬美術館舉辦的《浙江省女花鳥畫家協會成立十周年優秀作品邀請展》

2011年 作品《靈石魂》系列參加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文心牧歌—中國美術學院女教授作品展》

2012年 作品《樹古飛鳥別有神》參加由浙江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辦的《和諧文化同根中華—兩岸女畫家藝術交流展》,溫州雍江畫廊舉辦《雅風心韻—王善珏中國畫個展》

2013年 作品《花之語》參加《為藝術戰—浙江美術館藏品展》,入選《為藝術戰·浙江美術館藏品展作品集》

2014年 嘉興美術館舉辦《雅風心韻—王善珏中國畫個展》

藝術觀點

我常想給自己的心找到一個安然自如的家,其實心的家就在自己的心中。畫畫的興奮,都是自發自動的,不由自主而發的。那種所謂的“靈感”,不是憑空而來的。想起不久前,我有機會應邀赴歐洲訪問。經法國、義大利到德國、荷蘭,一路上,我被初夏盛開在現代都市、花園和鄉村、原野上的鮮花所吸引。雖然,我在西子湖畔因帶學生寫生花卉,曾無數次地進出五彩繽紛、鮮花盛開的花圃。然而,在莫奈故居—吉維尼的百花園裡,我還是第一次真正強烈而集中地感受到花的絢麗。輝艷和耀眼。它使我處身在目不暇接的花的世界裡,而深感興奮不己。

幾十年來,我在教學之餘,一直不斷地運用水墨、素描和色彩等多種語言,追尋以花為主題的藝術探索。自然界的花及其環境與人們所呈現的和諧融洽之美,時時影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感到藝術的表現不是單純的觸景生情、對物再現,而是移情及物,智性超越。藝術創作的過程既是心靈與自然的淨化,更是心靈與自然感悟的開啟和深化。

記得在觀賞元山水花鳥畫時,我就曾深深地被那花鳥、樹石、草木、山水中蘊含的空靈和意境所打動。畫中所飽含著的畫家的內心激情和無限深意,是一種“通天盡人之懷”。我想,只有世界萬物都沉浸在藝術家生命的感悟與藝術的創造中時,其作品才能呈現出談泊寧靜又意境深遠的境界。

我鍾情自然、熱戀生活。我喜歡自在的心境—在靜觀與遐思的空間中暢遊,在畫架前自由的揮灑。我意通過借物寫心,使造型與色彩在寫實與寫意的互動表達中,將物象與心象在生命的感悟中溝通匯合,在詩情般的花境中,體味心靈深境的真、善、美,傳達心靈化的藝術創造。

幸運的是,我喜好在山水間散步,傾聽鳥語,花間尋意,心記筆寫,知行苦樂。我時常冥想,何時能體味到賈島《送僧》云:“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方能在藝術的本質面前,入景超境,讓智慧的生命,尋得心靈永恆的棲所。

眾家評說

任道斌

任道斌 (中國美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國畫系、史論系博導、教授,東京國際水墨畫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純潔浪漫天真情 厚積薄發自然趣—讀王善珏教授花鳥畫

中國畫向有能、妙、神、逸四品的審美標準,“能品”指能描繪客觀對象的形狀,“妙品”可畫出對象的妙趣,“神品”能表現對象的精神,“逸品”則是畫家借客觀對象的形神寫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宋元以來自文人介入繪畫後,逸品因超脫客觀,寓情於物,內涵豐富,畫風爽利,而被視作四品之冠。王善珏教授的花鳥畫顯然是畫中的逸品,屬於品味最高的層次。

她的花鳥畫借其熟悉的江南風物道出了自己的追求與寄託。那鳥語花香、鶯飛草長的季節,曲徑通幽、林木扶疏的庭園,還有芬芳四溢、玉潔冰清的寒梅,無不生機盎然,清新滋潤,寧靜祥和,引人入勝,吐露出畫家熱愛自由生活、嚮往質樸之美的激情,卻又是如此地從容輕鬆、自然天真,清純婉約,如詩如歌。

讀她的畫,既能讓你感到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書卷文雅之氣,江南女性的靈秀細膩之情,又能讓你領略中國美術學院畫家筆下的水墨氤氳之變,謙謙學人醉心藝術的悠然自得之趣,更能讓你體悟歷經世事滄桑後智者的平和淡泊;享受到寧靜致遠的生生不息,心曠神怡的綿綿雋永。這些含情脈脈的花鳥世界,把我們帶入無爭的浪漫天地,令人神清氣爽,輕鬆愉快,脫俗入雅,與美為伴,精神得到升華。

王教授的國畫之所以有高雅的藝術魅力,在於她對“筆墨當隨時代”的領悟,以及多年的筆墨修功。在借物抒情的基礎上,她更不忘以美為旨,從專業的角度去展現自己的文化內涵。一是注重畫面的文雅大氣,構圖豐富。如《深院聽禪意》橫幅,風吹藤動,鳥栖繁枝,軒窗隱約,湖石縱橫,疏密得體,動靜相宜,畫意詩情,呼之欲出,極具整體感。二是融會中西,色調輕柔明快、淡雅渾穆,光影流布充溢,富有立體感。如《歡欣的飛鳥》立軸、《重逢晴日風和麗》團扇等,或清和淡逸,或沉厚明麗,皆有相應相映、互得益彰的靈秀效果。三是以情造型,生動感人,工意相濟,變化多端。無論是觀魚之禽,停蕉之鳥,展翅的蜻蜓,舞臂的螳螂,乃至吐香的梅花,欲放的青荷,皆在雙鉤、沒骨的筆墨自然變化中釋放剛柔並濟、色墨相融帶來的透明輕盈,楚楚動人,畫面的青春朝氣與跌宕詩韻,令人耳目一新。

王教授的成功固然與其酷愛美術的天賦有關,更得益於數十年的努力。她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美院,在攻讀國畫的基礎上學習西畫、藝術設計等,故而既得古人之趣,又獲中外之藝,乃能博涉廣采,厚積薄發,應手隨意,倏若造化;暢神抒情,氣質高雅。

她的畫作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明快放逸,返樸歸真,感恩大地,清麗優美,反映了真,融合了善,給我們帶來了安詳寧和的好品性。

王教授心靈手巧,與人為善,是我敬重的同事,頃見其花鳥佳作,實處具有功力,虛處富有神韻,水墨酣暢,靈趣盎然。才情橫溢,心寫意造,自成一格,此之謂也。

藝術對話

舒曼

▲舒曼 (杭州都市快報記者):

寄情華語 意境迥異 (摘錄)

山如何,水如何,花草如何,遠看如何,近看如何,四時之景不同,朝暮之變不同,而這一切的精彩都於王善鈺教授的中國畫中,清晰地浮現出來。有一種“採菊東籬下”的心境,溢於言表,寄情花鳥,不在話下。

正如她在繪畫心得的一篇文章中,所說:

一杯清茶,散發著墨香的几案邊,王善珏向我展示部分畫作,與她交談是件愉快的事。一個甲子的回憶停留在她1961年初進浙江美術學院時的情景,意氣紛發,當時她在本科基礎教學的學習中,就掌握了花鳥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各種技法。她說:如果沒有當時的積澱,就不會激發她現在的創作熱情。而在其後的藝術設計和教學中,由於她一直在中西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寬闊背景中,堅持綜合與兼容的研究與實踐,所以在內心經常會迸發出變革與創新的意念。自然界的光與影的變幻,使物像色彩充滿光怪陸離的變化,使她著迷,她常常沉醉在五彩夢想的變幻中。

2006年的旅歐經歷,讓她對莫奈故居——吉維尼的百花園印象深刻。她回憶說;“我還是第一次真正強烈而集中地感受到花的絢麗,輝艷和耀眼。”歸國後她創作了一批油畫,開始明顯蘊含著注重色彩感的表現,含蓄而又熱烈。

此後,她嘗試在中國畫中溶入更富色彩的語言表現,畫面的色彩對比更加鮮明,帶著時代的印跡。在這些絹與宣紙的作品中,一改傳統手法相對單一的色彩和古典的留白,氣意新穎。

這次展出的作品中,不論是兼工帶寫的花卉,還是輕柔似水的思鄉小景,以及風格迥異的太湖石水墨系列,都是她近期潛心創作的實驗。特別引人注目的那組靈石作品,有著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的快意筆調和老辣風格外,其他畫作均體現出女性特有的委婉和含蓄的風貌,清遠淡泊。她的作品即深得中國文人畫審美情趣的影響,又不難發現有意溶合中西傳統與現代繪畫的動機,這正是王善鈺教授在發自內心的藝術創作中,始終執著追求的理想所在。

作品

請欣賞:

鳥鳴湖更幽 鳥鳴湖更幽
風定岩靜意 風定岩靜意
池畔春草暉 池畔春草暉
鳥語畫冊 鳥語畫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