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史姓

王史姓,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共王后裔太史官姬宰,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基本介紹

王史姓 王史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共王后裔太史官姬宰,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周先王太史號王史氏。”在史籍《英賢傳》中也記載:“周共王生圉,圉曾孫滿生簡,簡生業,業生宰,世傳史職,因氏。”周共王姬黳扈是西周王朝的第六代王(公元前922~前900年),其傳至太史姬宰的世系是姬黳扈→晉懷公姬圉……姬滿→姬簡→姬業→姬宰(注意,此姬宰不是魯幽公姬宰)。姬宰即專職周王室的史官,稱太史,其後代自他始,世代為周王朝的史官,司職內外歷史記載。

在姬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司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王史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但仍有傳襲者,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姬宰。

遷徙分布

王史氏複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僅在今河南省的許昌市長葛縣、鄢陵縣、禹州市,以及山西、陝西省有零星分布,以太原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

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王史元庫:(生卒年待考),著名東漢朝侍中。侍中是官名。秦朝時期的侍中為丞相之“史”(屬員),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名。到漢朝時期,侍中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加此官者可出入宮廷,擔任皇帝侍從。侍中的任務很雜,須分掌乘輿服物(包括抱“虎子”即溺器在內)。但此官因身居君側,常備顧問應對,地位漸趨貴重。

漢武帝劉徹時期,因侍中馬何羅謀行刺,開始令侍中出居宮外。王莽執政時其復入,東漢章帝時復出外。秦、漢兩朝,侍中人員額數無定。魏、晉時期定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額內,但職責與秦、漢侍中不同,雖仍在近側,而不任雜務,與散騎常侍同備顧問應對,拾遺補缺,遂成為清要之官。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以侍中掌機要,梁、陳兩國相沿,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北魏時期尤重其官。隋朝時期,侍中改稱“納言”。到唐朝時期復為侍中,為門下省長官,位正二品,與尚書僕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唐高宗李治曾改其為左相。武則天時其又改為“納言”。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曾改黃門監,到唐天寶年間又改為左相。唐肅宗至德年間復原名。侍中甚少除授,從唐太祖李淵至唐玄宗,真拜侍中者僅五人,無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後遂無此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