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躍

王化躍

《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經歷。我經歷過文革,目睹開放,親歷了農民、工人、企業經營者等不同職業,然而更多的記憶卻是記者的所見所聞所思。

原則是:政治第一位,良知不能丟。

簡歷

王化躍主要經歷
1996-2001 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 記者 環保組組長
王化躍和台灣連戰同獲吳錦良國畫-大吉大利

2001-2004 中央電視台《西部新聞》 主編 記者組組長
2004年兼任新長安影視傳媒集團公司 策劃總監.
2005-2007 中央數字書畫頻道 節目總監 總製片人
2007-2009 中央數字城市建設頻道節目 頻道總監
2009-2010 中央新影《中國當代畫家>》
《一縣一品游中國》主編 總編導。

代表作品

中央電視台: 黃河中下游啟動淤地壩工程 攔沙增壩退耕還林
央視王化躍與梁海燕談跳出辦報思維辦電視
人民網: 央視記者暗訪北京南京廣州經濟適用房
曾目睹了文革,也曾跟隨上山下鄉的洪流,曾經戎裝在身馳騁大地,更多、更多的是深夜燈下苦讀被耽擱的學業。
十七年的記者生涯,牢記的是不忘自己的良知、不辱自己的職責。曾面對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也曾記錄下一張張醜陋的面容。
被我表揚者說我多疑、被我批評者言我公道。

觀者影像工作室

觀者影像,數字高畫質電視攝製,作品:龍年二十五寶璽、龍生九子。欄目主編 。
最早自費購買高清數字攝像機,提前進入視頻數字高清時代。
《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經歷。我經歷過文革,目睹開放,親歷了農民、工人、企業經營者等不同職業,然而更多的記憶卻是記者的所見所聞所思。
原則是:政治第一位,良知不能丟。

工作經歷

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記者
中央電視台《西部新聞》記者組組長
中央數字台《書畫頻道》記者
博雅書畫網 總編輯
觀者影像工作室總編輯地溝油流過管理漏洞2001年11月02日 15:42 CCTV經濟半小時

最早關注食品安全問題

掛麵中吃出甲醛
“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我們在行動”王化躍說。
中央電視台資深記者王化躍早在2001年就關注食品安全問題。
王化躍和工商人員在對市場檢查時,發現一種掛麵:色澤非常好看,手感也非常好。
經過衛生檢疫部門檢測,原來其中有有害物質甲醛,甲醛就是我們俗說的福馬林。這種面中含有12.1%的、國家規定食品中禁止添加的甲醛,甲醛是一種醫用防腐劑,主要用於人體器官或屍體的防腐。正常人食用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據業主講,他只看這種面有光澤,煮起來很有勁。報導後,有關部門緊急通知全省進行拉網式清理這種有毒營養面。

報導地溝油現狀第一人

地溝油流過管理漏洞
2001年11月02日 15:42 CCTV經濟半小時
有朋友喜歡吃油條,每天早上起來都會去小區附近的早點攤子裡買上幾根。問他,他說,油條是好吃,但是用什麼油炸出來的他不放心。2001年有好多攤子用的都是從泔水中提煉出來的地溝油,甚至一些餐館裡也用地溝油做菜,那么,地溝油是怎么提煉出來的呢?它對人體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記者進行了一番明查暗訪,同行的還有新華社的記者。···
為了證明他的油品質好,他帶領我們觀看了全部提煉過程。
第一個程式就是收集泔水,早上五點多鐘,他們一般使用三輪車或摩托,將飯店裡的泔水收集到大桶里,然後拉回到加工點,倒進兩個地下大鐵池子裡,用蒸氣加熱,這樣剩菜中的動植物油脂就浮到了酸腐難聞的泔水上面;第二道程式是將這些黑乎乎泔水油撇出,摻入鋸末,包在麻袋中上榨油機去榨,流出來的就是又酸又臭的泔水油,也就是地溝油了。
在後院,老闆打開了一個油桶蓋,地溝油冷卻後變成淺黃色。從後院存放的油桶看,大部分是空桶,證明他們是剛剛把貨賣出,老闆講了買地溝油要出具手續。
···在全國,也只有少數幾個大城市對地溝油進行專管,有專家呼籲,這種狀況必須儘快得到改變,讓人們能吃上放心的油。(記者王化躍)

報導豆腐渣工程第一人

《橋》2001年12月04日11:52 CCTV經濟半小時
浙江省三門縣湘山村祖祖輩輩都希望修一座橋,把村子和外面的世界連線起來。1999年村民們賣掉了120畝地,換來的160萬元錢就在村口建了一座通往縣城的大橋,村民們自豪地稱它為“致富橋”。但半年之後,村民們的自豪就化成了無盡的煩惱,已經驗收合格的大橋竟然出現了橋基下沉,橋墩斷裂等嚴重問題而不得不禁止通行。村民們想不通:為什麼驗收合格的大橋這么快就成為了一座斷橋呢?···
直到2012年,全國各地仍然不斷傳來我們不願意聽到、看到的訊息,今天我們要點擊的關鍵字就是“責任事故”。
2012年8月24日清晨,通車不到1年的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引橋發生斷裂,4輛大貨車墜落,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造價18.82億元的陽明灘大橋自開工建設始,一直不斷得到當地媒體誇讚。“明星工程”是如何被壓塌的?

引起國家關注農民問題

《經濟半小時》:種一畝地為何賠了80元?2000年11月09日15:51 中央電視台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魚米鄉。可以說,湖北洪湖留在人們心目中都是魚米之鄉的美好印象。但是,如今這個魚米之鄉的景象卻在逐漸消失,因為成片成片的土地被它養育的人們所拋棄。據當地媒體報導,今年春天,僅在洪湖市峰口鎮唐嘴村,1900畝耕地中就有700畝沒人承包,當地政府不得不以每畝30元的價格包給外地人,而這只是村民承包費的十分之一。眼下正是南方收穫的季節,那裡的土地怎么樣了呢?請看來自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記者王化躍的報導。···我們的記者在農村採訪的每一個日日夜夜,都能感受到農民對負擔的麻木。是農民們不愛土地了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退一步說,即使是農民不愛土地了,那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離開了土地,遠走他鄉?僅僅說給農民減負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切實在政策上進行調整,讓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上,並獲得應有的收益,這可能是當前農村改革最為緊迫的一個問題。
此有關農民問題的報導引起許嘉璐副委員長的重視並匯報至國家領導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