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祿

王全祿

湖南祁東人,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基本信息

個人生平

1933年進湖南寧源縣徐景源木器行當學徒。後為桂林何福茂木工廠工人。
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桂林市建築木材加工廠工程師、副廠長,桂林市總工會副主席。三十多年來先後試製成功一百五十台木材加工機械
1975年設計製造出一套纖維板生產線。
1956、1959年兩次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 0 0 9 年獲頒勞模金質獎章。

事跡介紹

1954年,在全廠學習外地先進企業的新經驗活動中,廠領導號召全廠職工在一個月內突破新定額。當時大多數人認為突破這個定額“除非魯班轉世”。可是王全祿卻帶領一班人幹了起來。兩個星期過去了,大家使盡渾身解數工作效率就是提不上去。“一人不賽二人計,三人出個好主意”,王全祿把全組人的建議集中起來,製造了一個刨料盒,一下工效提高了兩倍。嘗到了革新甜頭的王全祿,在廠領導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革新小組,沒多久,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先進工具,幫助一個個兄弟班組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
從此,王全祿成了“革新迷”。1956年5月,他到北京光華木器廠參觀。當看到一台自動刨板機時,他想:“要是我們廠也有這么一台該多好!”於是,他決心自己做一台。參觀期間他放棄休息,把100多個零件一一記下來,回廠後,和幾個工人用木料造出自動刨板機的部件模型,並將其鑄為鐵件。可當他把這些零件運到工具機廠要求加工時,才知道沒有圖紙不行。怎么辦?自己動手畫!於是,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把模型一件件拆開,比量著開始畫圖。他不分晝夜地工作,完成了繪圖工作,又經過無數次修改,刨板機終於造出來了。由此工效大幅度提高。
王全祿總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工作。他見到本廠木材利用率只有60%左右,就建議造一套生產人造纖維板的機器,把邊角廢料利用起來。機器造好了,但組裝時發現千噸油壓機上有兩個銅套的內徑大七絲米。有人主張另做兩個,王全祿不同意,他認為另做不僅浪費資金,還要耽誤組裝。於是決定自己用手工颳去七絲米。銅套長1.8米,內孔只有45厘米,年近六旬的他,鑽進去一點點地颳去了多餘的部分,完成了組裝任務。
王全祿帶領本廠的職工堅持革新,用土辦法設計製造和仿造出150多台木材加工機械,完成250多項技術革新,使所在廠木材加工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他又努力向木材加工全部機械化和自動化進軍,大搞木材綜合利用,並取得優異成績。

他人眼中的王全祿

王全祿夫人 陳銀秀:“沒早沒夜,24小時幹事,就是講吃飯也在想問題,睡覺做夢在夢裡講夢話。”
原桂林市建築安裝公司木材加工廠廠長 曾益發 :“這個人是對黨對人民是全心全意的,不怕苦不怕累,工作是勤勤懇懇,對黨對人民是老老實實負責任,負責到底。”
王全祿:“我搞這么多革新呢,我碰得困難不少,第一個是碰上沒文化,我怎么樣搞了這么多革新呢?就是講困難不怕大,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可以克服,有心不怕千里路,無心寸步難行。”
王全祿:“我今年91歲了,我人老了,但我的思想還沒有老,我現在晚上睡覺還在做夢,做夢還在搞技術革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