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正王

忠正王

忠正王 聖號為“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賢明至聖忠正王”。神姓李,諱名祿,乃宋徽宗時宰相李邦彥養子。李祿相公聰慧過人,年十七狀元及第 ,宣和六年黃河大水 ,祿請纓治水,安頓百姓,收降賊盜復為良民,開教化,興水利,造福一方 。宣和七年金人來犯,祿阻金人於冀州之北,並薦良臣名將,匡扶漢人江山,護國安民。祿數次救康王構於危難,趙構登基欲封王爵,祿辭而不拜。建炎三年,趙構偏信近臣奸相之言,賜死李邦彥 ,以逼死李祿相公,報養父養育之恩,成忠君之氣節,李相公投黃河死而成神,北伐難成,顯聖保佑軍民南撤。百姓、軍士亦感激李相公厚恩,自發聚集黃河邊祭拜,金人聞李祿相公賢名,加之狂風暴雨突降,不敢興攻打祭拜之百姓、軍士之念。李祿相公成神,受宋庭封贈為忠正王 ,王爺威靈顯應,有求必應,賜福仁善,護民安邦,功勳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多有封贈褒揚。

人物生平

忠正王李祿李王爺 忠正王李祿李王爺

宋徽宗大觀二年正月十八日,後來的宋朝宰相李邦彥歸京述職,路過湖州長興縣童莊村生聖橋見紫光臨世,見一個男嬰於橋上,將其收養,並取名為李祿 。李祿少年穎拔奇異,聰慧過人。

宋徽宗政和四年,李邦彥官封從六品朝奉大夫,吏部員外郎兼管議禮局,知河陽軍州事 。宋時制,凡事六品以上官員即可蔭萌子弟 ,祿遂為:將仕郎,官身領俸祿。

宋徽宗政和六年,時任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鄭居中 薦起居郎李邦彥舍人祿與官家,官家試以童子試於右文殿,眾執宰齊聚,以神童贊之,官家喜,封為太子侍讀,與大朗趙桓共學於資善堂,併入太學就讀。

宋徽宗重和元年,江、淮、荊、浙、閩、廣六路大水,流民四起,無家可歸。祿獻俸售宅以助,上書徽宗開東南義倉,並獻治水之策。徽宗感其德,讓其隨使賑濟東南 ,遷祿為:迪功郎,廉訪使副使。祿請旨邀翰林醫官、太醫院官隨行,活人無數。十二月,徽宗納祿言設裕民局,總理因災受難之民 。

宋徽宗宣和元年,東南治水方知不足,祿志遊學各地,以增學識,其間更拜訪各地的書院如:石鼓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徂徠書院,長則停留數月,短則月余,增補不足。

宋徽宗宣和三年,蘇娘子病故,祿親自扶靈送靈柩回懷州,親築茅廬與墓前,披麻帶白守孝。祿服孝三年,拜祭守墓,盡人子孝道。然文武之道,亦不曾鬆懈。

宋徽宗宣和六年閏三月,祿於集英殿殿試,文采斐然,官家破例點為頭名狀元(宋制,有官在身,不能為頭甲狀元),狀元及第 。官家大喜,排眾大臣議,為祿取字:文正,年一十七歲。封祿為宣教郎、秘書省校書郎。時年十一月,兩河京東西大水,無人願治之,祿請命治水,官家喜,封祿為:承議郎、右司員外郎兼權發遣冀州軍州事,提舉河北路治水事務 。李祿到任,勘查地形地貌,集河北各地三老百姓,沿河學子河工等共議治水,先人經驗與治水書籍相結合,水患得到控制,並修築水利,修渠治壩灌溉農田,河北黃河沿岸百姓無不感激。功成,官家喜,降德音與冀州,上下人等皆有進官,祿升任朝奉大夫。任上李祿開學堂擴明智,安撫流民,收降賊盜,與民休歇,深受百姓愛戴。

宋徽宗宣和七年年末,金人三道來犯,東道金軍由河間府寇定州、祁州、深州、冀州,轉戰大名府。祿帥冀州馬司左驍捷十個指揮、右雲翼六個指揮,步司雄勝一個指揮,于衡水縣阻擊金軍,並突入深州,收復失地安撫百姓,並收攏雲翼、振武、宣毅各軍。官家擢升祿為朝議大夫、河東東路安撫使知冀州府軍州事、寶文閣待制、賜服紫銀魚袋。金軍兵圍大名府,祿率部,並領左贊畫趙不試 ,冀州兵馬鈐轄、河北第七將康炯等將官救援大名府。

宋欽宗靖康元年初,祿守土保民有功,欽宗升祿為:通議大夫,河北東路宣撫使兼判大名府軍州事,保和殿學士,服紫金魚帶。為防備金人,祿遣趙不試入相州助汪伯彥;遣右贊畫鄧肅 入東京請旨準北方百姓南移;提康炯為河北東路安撫使知冀州事、北道都總管;薦劉錡 為河北西路經略使兼知遼州;祿薦巴州通判宗澤 出任磁州知州;薦王稟任河東路都總管守太原府;邀南道都總管張叔夜 入衛汴京等。三月春,祿護康王構入金營議和。四月,康王構求和不力,宰相李邦彥囚構,祿上疏與欽宗,解構牢獄災。五月,欽宗召祿回,任殿前司都指揮使、東京留守,尚書左丞趙野接任大名府知府。七月,金人復來,趙野 不知兵事,金人破防線,兵圍汴京。十月,太原府破,李祿薦徐徽言 任河東經略安撫使兼知晉寧軍事,節制河東兵馬,牽制金軍。十一月冬,祿護康王二次入金營議和,無果。康王受命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募兵援東京,祿護之入河北,行至磁州,磁州軍事判官從雲於飲宴上發難,康王險死,得祿救。棄磁州,至相州,封祿為元帥,祿不受,回大名府率部回援,康王請祿功,欽宗進祿官:光祿大夫,河北兩路宣撫使,任判大名府軍州事,保和殿大學士,服紫金魚袋,劍履上殿。

宋欽宗靖康二年,年前徽欽二宗誤入金營,東京失陷。三月,金人掠二帝暗北還,鄧肅探知,同李若水 、張叔夜等忠臣謀。張叔夜領武臣守衛二宗營帳以防不測,李若水引眾大臣達金軍主帳叱罵粘罕,慷慨赴義,引發騷亂,肅乘機離去,引軍來救。祿軍伏滑州,金人無備,祿敗之,金軍統帥兩路北逃,一路挾徽宗轉東入開隆府博州北撤;另一路挾欽宗往西入衛州隆德府北逃,祿亦分兵追擊,蓋因金軍多戰馬,加之欽宗下詔讓北方諸州府軍監降金,故多無抵抗,祿救得眾大臣百姓南歸,截留無數物資。四月,金軍復攻來,祿堅守大名府,劉錡入涇原路抵禦金夏合攻,都總管康炯護康王南撤。五月,趙構南京應天府登基,改元建炎。構以皇弟待祿,拜親王,祿以君臣有別,養父有誤國之罪,終身不受王侯爵,高宗三請,祿均不受,遂拜祿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同知樞密事,河北京東四路宣撫使,總管四路軍政要務,判大名府軍府事,集政殿大學士兼修國史,信都郡開國伯,服紫玉魚袋,殿前賜坐,劍履上殿,贊拜不名,詔書不名。祿都管北伐事務,安頓地方百姓,掃匪招安,整治吏治,與民秋毫無犯,使民安樂,興學育人,安頓孤寡老幼,開荒造田,練兵治政,修堤建渠,減少水患,南行者給予錢糧,留著分其田地,恩於黎明百姓。

宋高宗建炎二年初,李祿連敗金軍,有望克復故土。高宗近臣王淵 、康履恐金人放二帝回,恐高宗失勢。故進讒言道:祿簡在先帝心,徽宗心腹,又曾與欽宗共讀,同窗之誼,恐其迎回二帝,不利官家。故奸相汪伯彥,王潛善進讒言,污衊言祿擁兵自重,欲行不臣,宋高宗心存疑慮,君臣離心。時年八月,高宗召祿回,遣馬忠經略河北。九月,北方諸州皆失守,相州趙不試殉國。十月,高宗急遣祿歸河北,抵住金軍並擊退之,祿深得民心軍心,趙構憂。

宋高宗建炎三年正月初,趙構賜死了身在廣南西路潯州的李邦彥。時年正月廿四,年僅二十二歲的於北伐軍中聞養父被賜死,自己違背父命在先,又間接使父親被賜死是為不孝,北伐無果有愧漢家百姓,知遇之恩未報,君要臣死便捨身殉難,投黃河水遠去,忠孝氣節長存。祿投水殉難而死,京東河北四路受救濟百信聞信,聲淚俱下,自發來到投水的黃河邊祭祀拜祭。金軍聞信南北兩路大軍欲夾攻北伐軍,是時天降大雨,沖毀道路,泥濘不堪,大風吹斷金軍帥旗,狂風迎面金人大軍難行,北伐軍乘機南撤,祭祀的百信亦乘雨歸家,時至寒冬無一人得病,無一人走失,百姓大感李祿威靈庇佑。軍士南撤,望見雨雲中霞光萬道隱約見到他們的統帥李祿,身著紫色朝服,頭戴七梁冠帽、玉帶纏腰佩著金魚袋,更有寶劍別腰間,手持象笏,目光平和直視北方,興雲布雨颳起狂風阻礙金軍。

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金軍南侵,祿去,淮河以北無人可擋,金軍攻陷天長,揚州的高宗白日宣淫,聞金軍將至,驚嚇過度,致使不育。三月,北伐歸來將軍不滿趙構害死李祿,統制苗傅,劉正彥率本部兵馬逼宮先斬殺王淵,後包圍康履住處,苗傅的手下進城,高喊“苗傅不負國,只為天下除害。”與高宗對峙問其李相公何罪,以致死,讓高宗廢汪伯彥、黃潛善,為李相公正名。高宗欲求復立,召各軍勤王,劉光世等陰謀以北地軍士旗號縱兵劫掠百姓,以污其名望。苗劉不知劉光世等縱兵污其名望之事,自以為兵馬失控,亂兵擾亂百姓,殺戮平民,苗劉自知失德罪大,慷慨赴死 。宋高宗羞愧,又得斷絕子嗣之報,懷恨在心,遂便下令篡改抹除一切關於李祿的文獻檔案記錄地方史志,焚毀所有李祿上的札子疏奏摺,石刻碑文等盡皆毀壞,故在正史文獻紀錄檔案中找不到關於他的紀錄,元脫脫修著宋史亦只能從地方志詩詞中找到隻言片語,故李祿之名不傳,而地方深受其恩,家家立牌。

宋高宗建炎四年,南宋失去了北方的兩京路,時年九月劉豫在金朝廷扶持下,假借李祿旗幟,建立偽齊朝廷,初多有百姓擁戴,然偽朝廷並未如李祿一般為民濟世,對百姓橫徵暴斂大肆殺戮,百姓多有以李祿旗幟起義者,故偽齊朝廷斷絕李祿在北方的香火祭祀,篡改史籍、地方志書記載。

宋高宗紹興年間,江南百姓為躲避朝廷稽查,故隱祀李祿相公於祠山,後宋庭恢復李祿相公事跡,建祠祭拜,然祠山仍留有李祿相公香火 。

南宋孝宗趙昚登基,待太上皇構薨,靖海軍節度使李寶 子中侍郎李公佐上疏,其父克膠州多賴李相公之助。宋孝宗感李祿有功於國、保佑百姓,顯靈救助,復祿原官職,並追贈諡號。然顧於趙家顏面,亦沒有恢復其文獻記載。

歷代皇帝封贈褒揚

宋孝宗繼位,感李祿相公助高宗建炎南渡,遂復李祿官職,追其諡號忠正。

宋寧宗時,大臣趙潗上疏言李祿相公功德於朝,朝廷賜廟號“顯應” ,敕封李祿為尚德助順廣福太尉,並司掌江河湖海,受百姓香火祭拜 。

宋光宗時,祿靈驗威靈,以徽宗時官制加封,並加功臣號,晉封祿:崇仁保順忠亮經邦贊治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傅行少宰中書侍郎,天章閣大學士,兼修國史,京東河北京畿五路宣撫使,東京留守,信都郡開國候,食邑兩萬七千戶,實食邑一萬一千戶,服紫玉魚袋,並敕封山河都管輔德助順廣福威濟侯 。

宋理宗時,先是寶慶元年李祿相公顯聖,救得吳興一城百姓 。後有大臣高斯得為祿助,斯得上書理宗言祿舊事,理宗大讚祿忠正仁孝,按舊時制追封祿為:崇仁保順忠亮經邦贊治亮節推忠守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師行太宰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京畿京東河北淮南七路宣撫使使,東京留守,齊王,實食邑京畿京東河北兩淮七路,服紫玉魚袋。李祿相公顯應無爽,愛民宜厚,累封靈惠、廣佑、福濟。朝散郎陳昂苛見百姓於李祿相公廟中祈雨求晴,祈禱有應,利惠百姓,請加進爵,以彰李相公之功德,慰一方士民之望,理宗遂加王爵。雖李祿相公曾言永不受封王爵,然此乃百姓士人之望 。敕封為:山河社稷都管輔德助順廣福忠正王 ,春秋兩祭,香火永續。

南宋末,楊淑妃攜益王、廣王過壺山境時 ,受當地主神所救擺脫元兵抓捕,探知壺山主神乃是前朝功臣李祿,後益王福州登基為帝(宋端宗) 敕封: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輔德助順廣福忠正王,四海都掌之神。宋端宗許李祿出巡以天子依仗,建天子親軍班直護衛左右,任出巡侍衛。

元時,元帝敬服忠正王李祿威靈顯應,護佑漕運、河海道,加封英烈,靈惠英烈福濟忠正王,並於聖旨寫道:“道遼海而達京畿,冒涉險遠,濤風蛟魚,變駭倉卒。惟神濟危以安,導險以平,萬艘連卒以無事,神有功於朝廷有如此尊者 。”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戰前,劉伯溫得讖四言 。朱元璋水師多是江南人士,多信仰忠正王,朱元璋特祭祀忠正王李祿於鄱陽湖。朱元璋得神助,以弱勝強大勝陳友諒,奠定南方根基 。朱元璋感激祿相助,遂廢元封,承接宋封號,加封祿為:靈感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賢明德順至功忠正王。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倭寇肆掠長樂,時任福建巡撫劉燾追擊倭寇,倭寇疾走,明軍追趕不及,眼見過壺井山便是外海,劉燾心急,忽大風由壺山吹來,頓時風浪具起,賊船受阻,劉燾開弓力斃二酋,明軍得神助,殲滅倭寇於壺井山下 。戰時,劉燾遙見一年輕書生腰別寶劍端坐壺井山東峰獅岩峰上,問鄉人乃知神主是宋時聖人忠正王李祿,劉燾入廟拜謝,感謝忠正王助戰剿滅倭寇,拯救萬千長樂百姓,報功朝廷言其事。嘉靖四十一年,劉燾故部將時任浙福副總兵戚繼光入長樂平寇,見神靈驗,特祭祀之。果得神助,一戰建功,復報神之功與朝廷 。明世宗敕封祿: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賢明至聖忠正王。

清文宗鹹豐八年五月,鹹豐皇帝特旨於兩江總督何桂清領江蘇省各府縣大員於太倉鎮洋公祀忠正王李祿 。

清德宗光緒十年十二月,法艦寇壺井港,外海風急浪高,暴雨雷電,法艦不能登入,艦炮落於港內,無有受損。法艦離去,寇梅花港,左宗棠率部出防 。左宗棠上書朝廷言壺井忠正王顯應,光緒帝賜神主牌,“德參一六”牌匾,並賜藍田玉雕刻的“忠正王印”一枚。

宋皇御賜班直親軍

南宋末,楊淑妃攜益王、廣王過壺山境時,船觸礁,後有元軍追趕,大急之時,見一神明相助,使船脫離礁石,又一道驚雷劈下,將巨型礁石一分為二(即如今的雙帆石,又稱鐵錘鐵檔) ,元軍統帥敬畏神威,遂退。楊淑妃等得救,探知壺山主神乃是前朝功臣李祿相公,後益王趙昰福州登基為帝(宋端宗)敕封: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輔德助順廣福忠正王,四海都掌之神。宋端宗允李祿相公出宮巡境以天子儀仗。故賜殿前司諸班直與殿前司御龍四直充為儀衛,侍衛左右,以為親軍。並敕封五位曾經王爺舉薦大宋英烈為殿前司都指揮使,即徐徽言徐元帥、王稟王總管、張叔夜張樞密、李若水李大學士以及李寶李元帥。

宋朝班直隸屬於殿前司,作為皇帝的近衛親軍,皆為諸軍驍勇之士方能入列,戰時隨皇帝出征。

殿前司班直:

第一節鈞容直。

第二節散直。

第三節殿前侍。

第四節金槍班。

第五節散袛侯。

第六節外殿直。

第七節散都頭。

第八節散指揮。

第九節散員。

第十節內殿直。

第十一節殿前指揮使。

殿前司御龍四直:

第十二節御龍直。

第十三節御龍骨朵子直。

第十四節御龍弓箭直。

第十五節御龍弩直。

忠正王爺架前四位司卿:

第十六節秉筆司卿,保管王爺御筆,御墨與筆架。

第十七節提督司卿,保管王爺簽筒與提點人犯。

第十八節執令司卿,保管王爺令箭符令。

第十九節尚寶司卿,保管王爺金印。

軼事典故

潮漲李王來 潮落李王出

話說李王爺投水入黃河東去,四周的魚群不忍他的身體沉於水底,便自發的銜木而聚,最終聚成一木樁,這木樁隨波而流,也是天定,流入東海,隨波飄流。其年,東南之地天降大旱,田地顆粒無收,湖海魚鮮全無。

東南之濱一漁船撒網捕魚,收網時,網住一木樁,扔入水中,開出數里再撒網,再次網住這根木樁,反覆三次,漁民大奇,便念叨“若為神明,凡三網,獲無頭活馬鮫魚三十擔,以活全村百姓”念罷,開始撒網,三網過後果然是無頭活的馬鮫魚無數,遠超祈求之數。此時數十里之外的一座山出現各種奇異景象,山頂上一塊石頭猶如花苞一樣,花瓣慢慢張開,猶如蓮狀並散發紫色的煙霧,不遠處一塊形狀若鼓的巨石咚咚作響,形狀如金的石頭亦發出叮叮的鳴金聲,響聲傳遍山周圍,山中一井水位隨海浪起伏,浪起井水甘甜,浪去井水苦鹹。村人大感奇怪,不明所以。

漁民們抬著木樁回到村中,便是壺山島即壺井山,初時木樁很輕,仿佛抬空氣一般,後經過山上東西百丈岩處,木樁猶如萬噸之重,漁民們抬不動就在東西百丈岩石之中放下,當他們再去抬時,就再也抬不動。於是喚來村民,說出這神奇的事情,亦聽到村人訴說剛才發生的神奇,皆奉為神明。

村人北上打聽,不過數月,村人轉回,說道太尉李相公領兵北伐,投水顯靈之事,又聽聞李祿治理過地方的百姓與麾下的軍士訴說其仁德忠孝,才恍然大悟原是聖人封神,便在木樁落處修建廟宇。

李祿相公活宋將 又添宋庭百年運

紹興三十年,兩浙路現五色鸛鳥於沿海,貪食湖海之中魚蝦蟹蛤,穀物稻穗。駐平江府李寶將軍得報,運糧船隻遭一五色鸛鳥劫食,又言沿海百姓顆粒全無皆因此鳥。時李寶將軍假節鉞,官任兩浙西路副總管,一路帥臣。李寶將軍得知帶齊兵眾欲驅逐此鳥,保百姓安寧。鸛鳥一路嬉戲,一路就食,慶元府、台州、溫州諸州府民怨四起。李寶將軍率部乘船追趕,奈何鸛鳥飛行奇快,失其蹤,尋之不得。

鸛鳥飛過福州,見長樂縣魚鮮富足,尤其海蟶肥美。飛掠梅花澳,劫掠蟶農,落於陳店山上大口吞吃。這陳店山上有一座仙翁廟,廟中有尊仙神號禁師仙翁。此日,禁師仙翁東海歸來,見那鸛鳥神氣頗有靈性,遂起收歸帳下之心,好替自身護境安民。奈上天有好生之德,仙翁與其無冤無仇,卻也不能無緣無故出手收復,遂隱於一旁,放縱鸛鳥肆虐各境水產,惹的長樂沿海漁民等怨聲載道。

話說李寶將軍一路追趕,上疏官家言沿海百姓之怨氣,望官家赦免其施軍糧於民,離職之罪。沿海州府亦上疏言此事,時宋金和議,故戰事不興,官家允其往。李寶將軍駐福州延祥砦,聞閩江對岸梅花澳有鸛鳥作怪,起舟船伐之。話說鸛鳥住陳店山,每日侵食蟶埕魚鮮,更貪得無厭,所過河鮮一併食光,涸澤而漁。沿海鄉民群起欲捕之,那鸛鳥神異,凡俗難以企及。

此日潮落 ,壺井島四周海水褪去,露出灘田蟶埕,鸛鳥飛及此處覓食,鄉民無助,往獅岩廟求助,望李相公出手鎮壓鸛鳥。剛一拜,見海中一巨箭射向鸛鳥,原是李寶將軍率艦隊尋此惡鳥,見其復危害鄉里,遂發船上箭弩。鸛鳥怒而飛,兩翼以扇,風雷俱起,船隻左右搖擺,不少士卒落水。李寶將軍大怒,呵斥道,念汝修煉不易,速速離去,免受勞役之苦。鸛鳥一意孤行施法,頓時海域風雨大作,電閃雷鳴。李寶將軍取弓,捻箭射向鸛鳥,李寶將軍天星神人降世,助順拂逆,興宋保漢,神箭去如流星,射向鳥頭。此時,隱於一旁的禁師仙翁暗道不好,輕推鸛鳥,神箭擦頭頂而過,施法讓神箭回射李寶。此時,獅岩廟中康都總管怒喝制止,並以民怨為弓,民怒為箭,射向禁師仙翁,念此仙翁亦有功於百姓,神箭貼面而過,禁師仙翁鬚髮盡落。

康都總管回望李寶,見頭已中箭,已然去矣。此時,見一年輕郎君一步一步從海外走來,風雨俱消,烏雲散去。前頭禁軍開聖道,親軍班直勇且威,徽言將軍狀元郎,王稟將軍護國亡,南道總管張叔夜,殿中學士李若水,將軍學士神台落,宣麻拜相書生郎,書生頭戴幞頭巾,身披紫袍一品服,腰別寶劍金魚袋,手持摺扇隱神通。李相公李祿巡狩九州歸來,相公摺扇一扇,鸛鳥摔落在地,雙翼盡折,李相公鎮鸛鳥於陳店山上。禁師仙翁作揖拜別離去,鬚髮皆毀,使其不復再生,以為其放縱惡鳥之懲戒。

坐歸殿中,李相公招李寶魂來,李寶將軍曾在李相公帳下為兵,上前一拜。李相公道汝命未盡,漢家江山仍需汝力,望汝盡其忠,保漢家百姓不受外族殺戮。殿外,眾士卒見主帥頭中之箭,於紫光之中緩緩退出,傷口複合,以神恩浩大,皆跪地叩拜。李寶將軍言眾將,得故李相公助,當力盡保漢家江山,遂領軍歸平江府。

紹興三十一年二月,金主迪古廷議南侵,隨後整軍南巡。六月,迪古乃抵南京(宋東京汴梁),督軍渡淮河,攻廬州,並令工部尚書蘇保衡統領水師海路直驅臨安。八月,魏勝復海州,官家擢李寶為定江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兼知海州軍州事,抵禦金人。九月,金主迪古發詔攻宋,親率軍馬六十萬四路寇宋,海陸並進以求一舉滅宋。十月,魏勝兵敗沂州,被圍海州贛榆,李寶解之圍。金軍復攻海州,李寶力戰敗之。李寶探得金人艦隊於密州膠東灣陳家島,率舟師三千餘人,戰艦一百二十艘襲金軍膠西軍港。行軍之中,戰艦迷航脫隊,加之隆冬時節,西北風急。李寶將軍於船上祭拜李相公以求行軍順利,保佑一戰克之。不多時,迷失戰艦歸隊,船尾舵樓處颳起大風,其聲如鍾鐸,李寶將軍見時機已到,率軍先以火箭、火炮施以火攻,繼而短兵格鬥,殲滅金軍七萬餘人,焚毀戰船六百來艘,滅金人水軍全部,是役李寶逐金國工部尚書、水軍都統制蘇保衡,斬金人王族,水軍副都統制完顏鄭家奴等。使金人再無能力海路直擊臨安府,又延宋朝趙氏漢人百年江山。十二月,李寶因功升任靖海軍節度使,浙西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京東東路招討使,宋高宗親自題字“忠勇李寶”。

後李寶將軍成神,繼續與李王爺帳下效力,安民保境,與徐徽言將軍、王稟將軍、張叔夜總管、李若水大學士共掌李王爺殿前司親軍班直。

架前吉使顯威靈 李王護民神恩大

清鹹豐八年內憂外患越演愈烈,內有太平天國等作亂,外有西方列強寇境肆虐,鹹豐皇帝遂下旨祭拜天下名山大川之神明,各朝各代先賢英烈。故時年五月,兩江總督何桂清率領江蘇省各府縣大小官員於太倉鎮洋公祀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賢明至聖忠正王李祿。

清光緒十年十二月,法艦寇壺井港,外海風急浪高,暴雨雷電,法艦不能登入,艦炮落於港內,無有受損。法艦離去,寇梅花港,左宗棠率部出防 。左宗棠上書朝廷言壺井港祀有忠正王李祿,神明威靈顯應護國佑民,光緒帝特賜“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民賢明至聖忠正王”神主牌,“德參一六”牌匾,並賜藍田玉雕刻的“忠正王印”一枚。

清末國門洞門,沿海百姓多有下海經商謀求生活者,長樂壺井港是南船北上經傳地之一,故海道繁忙,舟船不息。出海在外,天災人禍時有,壺井港獅岩廟李王宮忠正王威靈,人人稱道,故商船來此必入廟祭拜忠正王爺祈保平安。

光緒末,有福清商隊滿載而歸,路經壺井港休整歸鄉。望壺井山,背靠董奉山,前有大海,風水寶地。左近洽嶼島相伴,猶如在海中嬉戲的兩隻鱟。壺山百丈懸岩獅戲水,壺江凌波蜿蜒龍搶珠,前有礁岩若船帆聳立,又似鐵錘立與鐵鐺。

臨港,天已昏暗,海水退潮,海浪湍急,露出嶙峋礁岩,昏暗中船隊觸礁擱淺,多船相撞,不少船員顛簸中跌入海。船上海面皆求救聲,人聲吵雜,皆失方寸。漆黑的大海,絕望的船員,眾人祈求神明相助。黑暗中,壺井港方向亮起兩團火焰,火焰通明,使人猶如盲中見日,頓時安定人心,眾人開始自救。火焰之中好似有兩尊神明:頭戴金冠披赤甲,紅臉圓目神威嚴,手提燈火書吉字,執棍踏雲慈悲使。只見二尊,長棍撬動觸礁船隻,使之復歸海中,指引商船駛向壺山港。即便破損船隻亦能安穩到港,潮水突漲,落水船員盡被卷上海岸,獨船隻受損而無一人受傷,眾人喜不自禁,而那火團最終消失在壺山東峰獅岩峰之上。

商人修補船隻不提,不少人尋東峰而去,見東峰上有一廟,打聽到廟中之神乃是宋朝時聖人李祿,受歷朝歷代加封讚揚,護佑一方百姓,保佑過來船隻,甚是靈應。商人心生崇敬,相邀次日同往廟中酬謝神恩。然,忠正王爺夜中入夢,降聖言與廟祝“明日緊閉宮門,以避人禍,或失祠之災”,

商人酬神,但見廟祝閉了宮門,不知何故,然崇敬之心不減,遂有意請忠正王爺香火回福清祭祀。商人薦四人以錢財賄守夜之人,趁夜祭拜忠正王爺,並托四人引香火,拓王爺面目,歸鄉修廟祭拜。深夜,四人入廟,廟內昏暗難辨,獨一處璀璨通明,見一方玉制印璽寶落於神像掌上。那掌管玉璽之神,正是忠正王爺架前吉使二將,四人識得正是救助眾人之神明,見忠正王爺坐於殿上,目露慈悲,心中惡意盡消,擺上祭品,虔誠敬拜。

然,四人被玉璽寶光迷了心,惡膽突生,借著香菸迷人眼,紙灰飛舞時,趁機偷取。一人望著忠正王爺神像,心生慚愧,惡意具消,遂離去。餘人不忿,不敢望向李王爺,便放下神龕帘布,阻隔神像。尋著寶光抓下,撲了個空,別身抓向另一尊神明手掌,再次撲空,此人心生畏懼,想是神明顯靈,有心退去。旁人等急,相助之,盡皆撲空。三人協定同時出手,一人守左尊神像,一人守右尊神像,一御駕前,左右同時下手,撲空,御駕前之人見玉璽騰空,出手盜之,賊人臨走一併竊取鑾駕前的神主牌。

三人惶恐草草抓把香灰,不敢至王爺像前,遂拓將軍像謊稱王爺面,三人又恐鄉人覺,共謀點燃了山上宗祠,引發混亂,以絕蹤跡。是夜,山上大火,占地千平的壺西林氏宗祠燒毀,鄉人救火,不少海商駕船離開。待眾人發覺失了忠正王玉璽已是數天之後,卻不知被何人所竊取,然善惡有報,那守夜之人愧疚,道有四人夜中祭拜,並起願終生不娶。王爺慈悲,知因玉璽,而失宗祠,遂披言“壺山成市,福祿長延,山海皆林,丁發嗣旺”之語與鄉人。

鄉人多方打聽尋覓玉璽,然了無音訊,十數年仍無果,直至今日。一飲一啄皆有天意,蓋因凡人善事不為,惡業不絕,玉皇降旨瘟部諸神懲戒百姓,福州地區五位靈公亦得命,故時有瘟疫發生,至今福州地區留有俗語“被五帝抓走”,蓋因如此福州地區祭祀五靈公之百姓亦多,亦有各地當境大王神明應命行事。

玉皇派符使至壺井忠正王爺處,有數名額傳至壺井,忠正王爺見名額之人無有大惡大罪,遂道“身受萬民香火,當化萬民劫,此數位弟子無罪無惡,吾當庇護之。”遂攔下瘟部眾神,不許境中拿人,命猛虎大將、孝靈大聖率內外兩班八將巡視境中,但有瘟部瘟神投毒,驅逐之,消除所有瘟毒。瘟部眾神完不成玉帝旨意,又敬正王爺護民之堅。故請瘟部五位靈公相助,相助無果退去,五位靈公盛讚忠正王爺無愧“賢明至聖”。

一日,一隊商船路經壺山境,剛一入境,有三人眼皮直跳,心生不安,似瘋癲狀。眾人以為中邪,遂上神起乩,那神人一上,開口言:速離,晚矣,那三人已去。原是忠正王爺已知盜印縱火之徒皆在船中,遂言與瘟部眾神“吾之弟子當活,然劫數難免,自有他鄉惡人替死”遂拿犯惡三人為壺井弟子替命。商船眾人不解,然那乩童已清醒,亦不知何故,入港於獅岩廟中詢問忠正王爺。忠正王爺道“罪孽難逃,惡自難消,替命以還因果”。船員感激忠正王爺慈悲,免無辜者而罰罪者,深感“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於心不可欺”。壺井鄉人乃悟,何故他鄉皆瘟疫橫行,獨本鄉族人安然無恙,皆忠正王爺慈悲庇護本境弟子,鄉人崇敬之心日重,是以正月時獨請忠正王爺巡境安民,庇佑本境風調雨順,保弟子安康興旺,其他廟宇皆設壇以待王爺駕,忠正王李王爺威靈顯應有求必應之名遠傳他鄉。

李王顯聖護民全 恩澤普降掃災劫

宋朝後期,李祿相公的事跡傳揚四方,民有所禱,神皆應之。故在吳興城內亦建有嘉祠,祠內種滿蘭花,以喻李祿相公品質高潔,賢德公正。祠外四周種著果樹,皆是信徒還願時栽種,待果樹結果時,供路人解餓消渴,以揚神恩,民盡信之。

嘉定十八年趙昀登基為帝,加封其兄趙竑為少保,進封為濟王。後任命趙竑為醴泉觀使,賜宅第於湖州吳興。時湖州含山有潘氏一族,乃湖州望族,其主潘壬任吳興縣尉。潘壬、潘丙兄弟心存異志,有心投金國謀以高官,然無進獻之資。寶慶元年正月,潘壬、潘丙兄弟聞知趙竑移居吳興,暗中報信與金軍李全來兵相助,自領家丁圍困濟王府挾持濟王趙竑北渡。

李全得報,整軍渡河,正欲渡河,見天中一道身影,取下腰中金魚袋,袋中魚符落入江中。霎那間,金光中湧出無數魚群,其數不可知,卻堵塞江面,船隻難行。李全見那人身影似曾相識,原是李祿相公顯聖,助宋免一劫。神明顯靈,李全不敢妄興刀兵,退軍。吳興城中,潘壬、潘丙兄弟已圍困濟王府,在府內水坊中,潘壬等抓到濟王趙竑。挾其至江邊,望魚群堵塞江面,金軍失約,潘壬俱謀泄,乃擁趙竑到縣中,黃袍加在他身上,逼迫其登基稱帝 。

丞相史彌遠聞知濟王趙竑謀反,將令殿司將彭任前來討伐,並屠其城,以震懾宵小異心之人。出征當夜,理宗趙昀恍惚間夢見一書生著裝前朝官服抵其榻旁,隱約聽其言道:臣乃故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李祿,聞官家出師屠吳興一城,以懾宵小。然夫使濟王以僭竊者,二潘也。潘氏之罪宜加其等身。屠其城則一城之人草薙而禽鄆,無辜之殺,豈忍之。理宗頓醒,命內侍傳喚丞相史彌遠,內侍行未遠,路遇史彌遠。史彌遠見得理宗曰:臣夢前朝相公李祿,勸臣毋妄動刀兵,行屠殺之舉。理宗趙昀奇,命彭任善待百姓,並親入吳興。

不日,彭任平亂功成,理宗趙昀與丞相史彌遠入吳興城,親自往李祿祠祭祀。理宗見祠內李祿相公神像肅穆慈悲,讓其心生崇敬。理宗趙昀近前曰:前日,得李相公言,感神靈應,使朕免桀紂之名,臣民如子,當免其罪。理宗言畢,但見祠中蘭花盛開芳香陣陣,祠外果樹結出累累碩果,城外太湖魚群踴躍。上至理宗,下到百姓皆感李祿相公靈應,百姓跪倒一地。吳興百姓得全,皆戒子孫以奉王。蓋感於中者厚,而發於外者至也。

理宗下旨言,李祿相公惠天下民,佐水衡,衛海漕,時雨暘,息災厲,保婦童,教文武。宜乎,著之禮部加封王爵,封山河社稷掌集輔德助順廣福忠正王 。

海虞之民,聞忠正王之能顯於四海,無如尊神。多有建廟奉祀,立像事之。王不吝恩澤,無論災禍疾病,瘟疫晴雨,有禱皆應,故禱者肩摩踵接。民得忠正王之恩,其可忘乎哉。禮曰: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以勞定國者則祀之。忠正王免吳興之屠,捍大患也。療虞山之疾,御大災也。衛海漕以給公,上以勞定國也。

忠正王爺勸善文文

爾時,忠正王李祿相公成神,遍游東嶽七十六司,地府十殿陰曹,十方大地獄,諸小地獄。見無量眾,罪網牽纏,五體壞爛,遍體流血,悉無人行,悲號徹天,王爺慈悲,散無量功德,救贖眾生,滌淨罪孽,超脫地獄,導惡向善,接引人世,積善修德,以期飛升東方長樂世界,不墮輪迴,永享歡樂。王爺降德音於世,授超脫之法,使茫茫眾得離於迷途,如盲見日月。芸芸眾皆稽首叩拜,陰曹司吏具作揖行禮,皆呼李祿相公慈悲。

忠正王爺曰:天地秩法,四時有度,天理昭昭,三光共耀,雨雪雷電,規屬有司,水火雲風,差使無虞。天者,育化眾靈,地者,牧養萬民,其功曰大,其德至矣。是故,勿惡言語天,虧禮廢節;勿指天為誓,以證鄙懷;勿呵風罵雨,怨天尤人;勿面北涕啐,對灶吟哭;勿嘴唾流星,手指虹霓;勿輒對三光,久視日月。聖賢施教化,總理天地,調和陰陽,民祈而應,鬼訟則審,晴雨時若,風雪無害,靖平邪魅,屏息疫癘,護懲諸類萬屬如一,賞罰善惡功過無私,至公至正,是謂神明也。敬天事神,唯禮唯誠,儀禮莊正,祀典肅穆,故勿灶火燃香,口滅燈燭;勿焚香禱神,以鑒猥事;勿直喚聖諱,褻瀆威儀;勿迷信妖邪,怠懈正神。身正道直,則天神護佑,妖魅遠離,福運自來。穢念劣行,則神人共伐,祈祀莫顯,禱拜無應。

忠正王爺曰:地承厚德,載山負水,孕養蒼生,教化無類,毛鱗羽甲昆草木者,盡其臣屬。人者,眾臣之首,秉天地神明之恩賜,主宰人世,抉擇生殺。然神明慈悲,福澤無私,草木花果,水生胎育,卵孵化生,皆與人同。故不得無故剪裁,非禮烹宰,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生而存者,乃續命受恩之道,萬類奉其生而活我,此恩何以報之?是故生者非獨也,亦續諸靈,惜身愛體,正魂固心,勿使傷殘,勿使邪蝕,此不亦謂善哉?人所御者,蒼生恩惠,棉麻一載,蠶蟲一世,草谷一秋,禽畜一季,當思衣食來之不易。林木十載,土石萬年,銅鐵千鍛,金銀百鍊,應念物力得之多艱。珍衣惜食,重器愛物,莫以穀食盈餘而棄之,莫以器物無損而遺之。懷恩以待,無論類屬,則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雖不見善,功德聚矣,近報在己,遠報子孫。

忠正王爺曰:為人立身,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親老,尊師道,守秩法,省自身,悌兄弟,信友朋,忠人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為人立德,憫人凶,樂人善,濟人急,救人危,容人過,成人美,喜人得,哀人失。為人立行,不彰短,不顯長,辱不怨,寵若驚,不求報,不追悔。待善以善,福祿隨之;待善以惡,劫罪纏之;待惡以善,福德厚之;待惡以惡,人亦贊之;此四行者,待人之本。吉言樂人,善言助人,惡言傷人,毒言咒人,此四言者,口舌之源。善心福人,噁心害人,此二心者,人性之始。人自省則眾皆睦,思不為則四海寧,故有諸不可為,願人失,毀人功,危人安,損人益,竊人能,蔽人善,形人醜,訐人私,耗人財,離人親,侵人愛,助人非,壞人名,唆人訟。真善者,立身、立德、立行,心善、言善、行善,諸惡不為,邪念不生,故天地衛之,神明應之,萬靈敬之,福壽安康,人事順遂,有為皆成。

忠正王爺曰:孝者,百善之首,立命之本。烏鴉反哺,禽鳥知孝,羔羊跪乳,獸畜明敬,何論人乎?胎魂未固,恩受十月;降身臨盆,詰難父母;嬰孩稚童,伺湯候乳;冠服婚嫁,資財供室。育之養之,教之護之,人之幸甚,嚴父慈母。故愛其親而厚於他人,敬其親而先於他人,是謂孝之德禮。孝者事親,居致其敬,養致其樂,病致其憂,喪致其哀,祭致其嚴。事親者,安魂固體,惜命自重,則無憂於父母,孝之始也;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則無危於父母,孝之行也;世有公行,揚名於後,則顯耀父母,孝之終也。宗若根乾,人如枝葉,離乾之枝,何以成材,忘祖之輩,豈可久乎?故不忘祖宗,不辱先人,春秋祭之,諸節祭之,壽忌祭之,儀禮備之,祀典嚴之,此亦謂孝也。孝行之至,神人共敬,物事鹹寧,眾靈護佑,災疾不侵。

忠正王爺曰: 福禍輪替,善惡之報,非惟神明賞罰,抑亦人所自召,心善、言善、行善,人事洽和,不祈而佑,轉禍為福。心惡、言惡、行惡,事艱且阻,禱拜無應,憂患坎坷。夫為人者,事天地以敬,事神明以誠,事萬類以慈,則無褻瀆,是謂天和;事親老以孝,事眾人以善,事自身以嚴,則無惡虣,是謂人和。無論天和人和,罪孽不生,劫劫謂功德也。故,非惟行善而聚功德,非惟祈神而降福祿。功德也,小者,罪削刑減,福延子孫;大者,超脫輪迴,得享長樂;至者,萬民敬拜,配祀天地。然,孰人無過失,過而改之,失而補之,亦可稱其善也。是以,天地間無惡極者,人皆可自救之。吾濟兆民,從無棄之,無論人世,乃至陰曹,留文爾等,切勿自棄。神恩似海,神威如獄,何得庇佑,眾善奉行。

壺井李王宮及列聖

壺井獅岩廟李王宮列聖 壺井獅岩廟李王宮列聖

獅岩廟又稱李王宮,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只因當年村人抬李王爺所化神木落於東西百丈岩之中,後廟中突顯母獅岩,方有獅岩馱神主,神木再難移動,蓋建廟於此處,取名獅岩廟,將近千年的時光,李王宮多有擴建重建。

獅岩廟坐北朝南偏西九度,廟前有石階一百二十二階,加門階共一百二十三階,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表無窮盡之數,意為神高在九天,靈峰難攀。廟門兩開,東西向相對,廟內分三層,依山勢而設,北高南低,皆為土木混合結構,夾雜有現代磚石。入廟門及可見亭台奇石,法鼓雲板,以及一尊尊莊嚴列聖神像,神態各異,讓人心懷崇敬,邪魅之心頓消。

北上高台,所供奉神明坐北面南,由中間往兩邊分,分別是祠山聖帝列聖 (里人記作徐山聖帝,蓋因福州話祠與徐音相似,特查縣誌里人林瓊蕤有做別記,故特改為祠山大帝)、社稷列聖、山河列聖、盤古帝王及張吉哥陳乙哥列聖、文昌帝君列聖。旺盛的香火,燻黑了神像,更顯莊嚴,亦帶著一份沉重歷史感,令人肅穆,仿佛可見神明威靈。

中層神明東西相對,忠正王李王爺坐東面西偏北十七度,神龕金碧輝煌,雕花刻龍,栩栩如生,神龕之上掛有兩塊神牌,皆書忠正王,其中一塊乃是清鹹豐五年造,距今一百六十餘年。神龕之內有李王爺軟身亦有金身,李王爺白面無須,書生打扮,溫文爾雅,儀表堂堂,面帶慈悲之笑,不顯威嚴卻讓人心生敬意。頭戴七梁狀元冠,赤袍金龍火德服,右手摺扇傳文運,左手青枝賜嗣來,帶銙無暇白玉成,玉魚袋兒懸腰間,敢問此尊何許人,宋時聖人萬民傳,但借養家李為姓,取字文正名曰祿,安民興境文治顯,護國驅寇武功高,宋皇稱讚封王爵,李王愛民從無私,王爺至聖顯威靈,耳聽救難眼觀惡,神恩似海善求允,神威如獄惡必懲。傳忠正王李王爺神龕之下三丈八處乃是壺井山龍脈之處,而千年前王爺所化神木遍立於龍脈之上,鎮壓以防止龍脈衰退,使得壺井氣運長久,居住此處之人多子多孫。架前兩尊神明,圓目怒視,皆一手舉棍,一手平攤,王爺金印就放於二將平攤的手上,時左時右,此二尊乃是吉使二將。二將之前端坐有五尊形態各異的神明,五位神明乃是殿前司都指揮使,分別徐徽言徐將軍、王稟王將軍、張叔夜張總管、李若水李大學士以及李寶李將軍,五位神明為王爺執掌殿前司各班直親軍。殿前司五位將軍之前亦有十六為樣貌各異,手拿兵刃的將軍,為內八將殷、朱、佘、陸、申、賀、蘇、馬將軍,和外八將計、商、蠻、夫、嬴、勝、合、軨將軍。李王爺鑾駕兩旁左邊為猛虎大將,右邊為孝靈大聖無支祁,分掌內外八將。

李王爺對面坐著乃是揚威侯暨天曹猛將之神劉錡 劉猛將軍和靖武侯輔疆弼國之神康炯康都總管。劉將軍眼皮微垂,長髯飄飄,手中令旗指揮千軍萬馬,左右配祀有故順昌府知府陳規、通判汪若海。康總管怒目圓睜,見不平仗義相助,左右配祀折彥質、姚古二位統制。中層外側分立兩員大將,乃是龍爺虎爺金枷銀鎖枷鎖將軍,二位將軍眉骨高聳長眉垂頰,手中神兵降魔除鬼何人擋。

第三層從東到西分列,獅岩山神獅岩神臥於李王爺身側,神態威嚴。三界都察使四老爺聽三界百姓疾苦,都察事件不平事。保長公、保長婆、保長子三尊家宅鄰里保護調解之神。亭台上左邊乃是和合二仙,以和合解世間不合,以合不全。亭台右邊乃是左贊畫趙器趙不試將軍和右贊畫鄧肅鄧志宏將軍。趙將軍為保一城百姓就義殉國,英烈忠良,左右配祀二位東京留守統制薛廣與張瓊。鄧將軍忠義肝膽治世為民,左右配祀張洵胡峰二位義士將軍。而後乃是童子神,護童教童保佑兒童。

獅岩廟中神明庇護當地千年,使得壺井鄉忠義林氏一族由十數人之家發展為上萬人口之族,應感激神恩浩蕩,敬神如神在。

祭祀忠正王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忠正王的信仰其中不乏歷朝歷代帝王將相祭祀。如南宋李寶祭祀忠正王於海上、明朱元璋祭祀與鄱陽湖、清文宗命兩江總督何桂清於太倉鎮洋等。然百姓之祭祀更為頻繁,忠正王亦威靈顯應不吝恩典。

乾隆丁丑祭忠正王大典

壺井於忠正王李王爺650歲千秋聖誕之際,舉行過闔鄉林氏全族之大祭,由時人林瓊蕤任承祭,一來恭賀忠正王李王爺千秋聖誕,二來感謝忠正王李王爺數百年來的庇護,三來祈求忠正王李王爺保佑鄉人遷居新地平安。族中亦有乾隆二十二年祭祀忠正王李王爺祭典的記錄。

清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八,忠正王六百五十千秋聖誕,吾族闔鄉舉行祭典,感謝忠正王李王爺神恩,祈報安寧。族人林瓊蕤任 承祭,族中德高長者為陪祭,學子、儒生充當禮生、頌者、樂者,族人各資其力,共襄盛舉。

子時,承祭及眾陪祭至殿中,點亮殿中眾鐙,為殿中諸神明上香。雞鳴時分,設壇並置神案於忠正王架前,正中西向,案前羊三(忌用豕),設帛一、鉶一、簋二、簠二、籩四、豆四、爵十、尊一,案後設鹽糖姜豆山珍海味、六齋六味、長壽麵、壽包、太平,另備篚,俎,香盤,爐,鐙等禮器,並用清制祭祀天地百神樂章為樂 。

至潮水漲,諺“潮漲忠正王回”,燃炮相迎。通引禮生引承祭林瓊蕤淨面盥洗,眾陪祭通淨面盥洗。贊引禮生贊“執事者各司其事”。贊引禮生贊“就位”。通引禮生引承祭林瓊蕤至忠正王爺架前拜位,立。眾通引禮生引諸陪祭分立左右,各就拜祭位。典儀禮生贊“迎神,樂奏《元和》之章”。贊引禮生贊“升壇,就上香位”,通引禮生引承祭林瓊蕤至壇前,贊引禮生贊“詣忠正王爺香案前”,司香禮生奉香,贊“上香”。承祭林瓊蕤三上香,贊“復位”,通引禮生引承祭復位,贊“跪,叩,興”,承祭行三跪九叩禮,陪祭皆隨行禮。贊引禮生贊“眾頌《忠正王爺勸善文》”。頌畢,典儀贊“奠帛,樂奏《景和》之章”,承祭跪奠帛。樂止,典儀禮生贊“進俎,樂奏《肅和》之章”。樂起,承祭跪進俎於忠正王爺架前,樂止。

典儀贊“行初獻,樂奏《壽和》之章”。樂起,贊引禮生贊“跪”承祭奠正中,司帛奉篚進,承祭跪奠篚,司爵奉爵進,承祭跪奠爵。獻畢,承祭行三叩頭禮,退。樂止,承祭詣安祝文至忠正王爺香案前,行一跪三叩頭禮,奉祝文立,贊引禮生贊“跪”,眾祭員皆跪,贊“讀祝”。承祭讀祝畢,奉祝文詣忠正王李王爺架前,行三跪九叩禮,退,眾皆行三跪九叩禮。

典儀贊“行亞獻,樂奏《安和》之章”。樂起,贊引禮生贊“跪”承祭奠於左,司帛奉篚進,承祭跪奠篚,司爵奉爵進,承祭跪奠爵。獻畢,承祭行三叩頭禮,退。樂止,司祝禮生詣安亞獻祝文至忠正王爺香案前,行一跪三叩頭禮,司祝奉祝文立,贊引禮生贊“跪”,眾祭員皆跪,贊“讀祝”。司祝讀祝畢,奉亞獻祝文詣忠正王李王爺架前,行三跪九叩禮,退,眾皆行三跪九叩禮。

典儀贊“行終獻,樂奏《永和》之章”。樂起,贊引禮生贊“跪”承祭奠於右,司帛奉篚進,承祭跪奠篚,司爵奉爵進,承祭跪奠爵。獻畢,承祭行三叩頭禮,退。樂止,司祝禮生詣安終獻祝文至忠正王爺香案前,行一跪三叩頭禮,司祝奉祝文立,贊引禮生贊“跪”,眾祭員皆跪,贊“讀祝”。司祝讀祝畢,奉終獻祝文詣忠正王李王爺架前,行三跪九叩禮,退,眾皆行三跪九叩禮。

典儀贊“徹饌,樂奏《協和》之章”。徹畢,樂止。贊“送神,樂奏《泰和》之章”。眾皆行三跪九叩禮,司祝奉祝,司帛奉帛,恭送瘞位,承祭轉立拜位西旁,東面俟祝帛過,復位。贊引禮生“詣望瘞位”,典儀贊“望瘞,樂奏《清和》之章”。焚訖,樂止。揖,贊告“禮成”,引退,眾皆退。

初獻祭忠正王祝文

維乾隆二十二年,歲次丁丑,正月癸卯,十八日庚戌,十八都壺山境弟子林瓊蕤暨壺井林氏長次東西四房闔族,謹以清酌庶饈之奠,敬奉於顯佑靈應威仁濟慈護國庇賢明至聖忠正王李祿相公之神,伏拜尊神,德博恩浩,敷宥四時,澤被於民,惟神賢明,能率其職,雨不暴物,晴不失時,民以旱告,應不逾夕,陰淫為霖,神能散之,召呼風雲,孰敢不從,蝗澇疫癘,神恩屏息,開塞陰陽神鬼,斡旋湖河江海,尊神不倦,訴之而必聞,禱之而必應,其應如響,惟神至聖,矧今在天,與天同德,降其恩賜,俾克有成,尊為聖賢,尚莫顧惜,欽誦故史,仰瞻神德,黃河三清,天降聖人,報親為孝,徇國為忠,忠孝之至,其節浩浩,治政牧民正清平,卻寇復邦忠大義,臨危受命,克敵於北,神心忠正,庇民護邦,救社稷於危難,薦能臣衛邦國,神佑吾族尤厚,由蕪而盛,皆賴神恩,吾祖充美公,未降多難,得神保佑,生而活之,吾祖成德公,少離嶼南,客居洞湖,力薄多艱,災荒猖獗,得遇神恩,徙居壺山,世代傳衍,然族貧無資,倍受欺辱,乃至有本公,寄居神前,勤學智慧,晦暝生光,功名成就,復位士林,公祀吾神,不忘故事,神恩不吝,福澤倍賜,宗旺族盛,枝葉碩茂,昭穆倫序,字派綿延,而今,族巨地狹,另闢他居,發祥長衍,謹望安平,神顧尤甚,焉興他求,惟神光昭祀典,幽贊化功,垂福無爽,何以報之,榜銘皆新,立德興善,恩名遠揚,春祭秋祀,惟尊我神,詔神之德,於億萬年,祗敬事神,敢忘其恩。尚饗。

亞獻祭忠正王祝文

惟神贊襄天澤,福佑蒼黎。佐靈化以流行,生成永賴;乘氣機而鼓盪,溫肅攸宜。磅礴高深,長保全貞之吉;憑依鞏固,實資捍禦之功。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護。恭修歲祀,正值良辰,敬潔豆籩,祗陳牲幣。尚饗。

終獻祭忠正王祝文

惟神賢明,為民依庇。宜秩典祀,欽奉靈祠。況闔鄉之肇興,賴神靈之降宥。一邦蒙惠,已膺風雨之時;百里有嚴,將享豐年之報。安靜無事,豐樂有年。惟神相之,使免罪戾。屬茲豐歲,爰舉舊規。式陳蠲潔之儀,冀報有年之慶。尚饗

迎忠正王《元和》:乾元資始兮,仰戴元功。坤厚宰物兮,率履攸同。亭毒萬匯兮,昭明有融。陰肅陽舒兮,協氣流通。晝夜遞禪兮,二曜在中。群靈畢萃兮,陟降景從。大德普存兮,化著清寧。臣思報本兮,蠲潔粢盛。延佇雲駕兮,屏息臣躬。馨香祗薦兮,爰殫微誠。瞻望歆格兮,瑞色曈曨。至止壇壝兮,式慰欽崇。

奠玉帛《景和》:俯仰覆載兮,殿萬邦。展儀備物兮,舉舊章。良璧在陳兮,介豆觴。束帛戔戔兮,忱可將。對越冥漠兮,念徬徨。臣虔齊明兮,效趨蹌。降鑒無方兮,悅而康。願錫嘉祉兮,慶未央。

進俎《肅和》:和風暢兮,神格思。洽百靈兮,誠無移。潔豆豋兮,答洪慈。膋芬達兮,雜菹施。臣仰祈兮,福履綏。房產芝兮,矞雲垂。祝史列兮,敬陳詞。形聲穆兮,鑒在茲。

初獻忠正王《壽和》:威光畢煜,肅肅靈旗。壺觴肇啟,用介神禧。普洽和樂,罄無不宜。鏗鍧迭奏,克葉塤篪。駿奔翼翼,進反有儀。臣薦清酤,眷佑弗違。

亞獻忠正王《安和》:齋心夙夜,祈答碧虛。洋洋在上,載酌清醑。苾芬式享,秩秩于于。乾戚在舞,張弛靡逾。彌歆元旨,臣藎方舒。永言迓惠,戩穀錫餘。

終獻忠正王《永和》:餚核既旅,八音克諧。罇罍未馨,慈惠靡涯。肅將三祝,黃流在台。菁茅既潔,祼獻徘徊。願言醉止,庶展臣懷。於皇錫祉,景福方來。

徹饌《協和》:百福既洽兮,羞明神。蘋藻可將兮,臣悃申。雲軿欲駕兮,彌逡巡。几筵敬徹兮,不敢陳。

送神《泰和》:敬酬高厚兮,肅秩靈壇。居歆幸孚兮,進止克嫺。羣神偕從兮,馭鶴驂鸞。清風穆穆兮,旌旆生寒。遙開閶闔兮,雲路漫漫。六龍前駕兮,劍佩珊珊。百辟相事兮,卿士戒班。臣心益虔兮,立盤桓。式禮莫愆兮,餘忱未殫。惠及黎庶兮,四宇騰歡。萬物鹹若兮,遐邇乂安。綿綿衍慶兮,永奠如磐。

望瘞《清和》:祥光杳靄兮,滿雲端。霓旌揚兮,言還。虔蕭焫兮,祈上達;百執旅進兮,環列紫垣。臣仰止兮,彌切;束躬翹首兮,望元關。天休滋至兮,欽承罔斁;知神永覆兮,濊澤寬。

迎忠正王祭典

現如今每年正月十八日(改初四)為忠正王李王爺出巡日,正月廿四日(改初十)為忠正王李王爺回宮日,壺井全鄉共設二十八宴,並舉行迎神活動祭祀忠正王李王爺。屆時忠正王爺率領其部將出巡,保境安民,潔淨全鄉。屆時亦舉行各種儀式如:新郎官尚寶儀式、兩班八將驅邪儀式、奠酒送花添丁儀式等。

忠正王李王爺出巡隊伍浩蕩由頭至位數百米,順序如下:敬神如神在、獅岩廟旗鑼、獅岩廟高照、禁止喧譁迴避肅靜四牌、保長公保長婆保長仔、忠正王李王童子旗幟、二位童子神、都察院旗鑼、都察院快壯皂三班、都察院侍衛、都察院使四老、龍爺虎爺枷鎖二位將軍、和合二仙、張吉哥陳乙哥、兩司旗鑼、兩司高照、侍衛親軍兩司十二軍(馬軍司六軍:蕃落、廣銳、驍捷、驍銳、雲翼、萬捷,步軍司六軍:雄勝、振武、宣毅、勇捷、效忠、清邊弩手)、簽令印三使、康都總管鑾駕、八字軍旗鑼、八字軍高照、八字軍六軍十二將(游奕、前、後、左、右、中,每軍各兩將)、簽令印三使、劉猛將軍鑾駕、忠正王架前外班八將(計、商、蠻、夫、蠃、勝、合、軨)、鄧肅將軍趙不試將軍、殿前司殿前司諸直十一直三十班(鈞容直二班、散直二班、殿前侍四班、金槍班二班、散袛侯二班、外殿直二班、散都頭二班、散指揮四班、散員四班、內殿直四班、殿前指揮二班)、忠正王架前內班八將(殷、朱、佘、陸、申、賀、蘇、馬)、犯人、殿前司御龍四直十二班(御龍直二班、御龍骨朵子直二班、御龍弓箭直四班、御龍弩直四班)、忠正王架前四位司卿(秉筆、提督、執令、尚寶)、忠正王架前吉使二將、忠正王爺鑾駕、猛虎大將。

每年正月十八(初四)日忠正王李王爺生日這天為忠正王出巡日,屆時壺山境內各廟必將設案壇相迎,各房支脈設案焚香相迎,正月廿四(初十)忠正王李王爺成神之日為忠正王回宮日,壺井鄉民族人設二十八宴,並請法師作法請壺山境各廟神明、滿天神明於宴,在忠正王爺的見證下保佑鄉民全年平安順利,安康如意。回宮活動會由早上持續到半夜,期間煙花炮竹不停,寄託著族人對忠正王李王爺庇護千年的感激之情。

民俗活動

福建省長樂壺井地區每年李王爺出巡迴宮,首尾兩宴皆有“長者奉酒水,李王賜麟兒”民俗活動,而且當李王爺出巡和回宮中,小兒必帶紅帽巾,祈求李王爺保護,健康成長。同樣在安徽徽州歙縣,每年八月一日拜李王求子的習俗,“接李王,許香願,子母安全”的說法,婦人難產時,屆時須燃香,請李王爺神像入產房,用李王爺的腳在產婦肚子上踩三腳,這樣麒麟兒順利降生。《歙縣竹枝詞》寫道:“八月一日拜李王,酬還心愿老婆香,誰人不喜生男女,保產何須好藥方。”為了感謝李王爺庇護母子平安,當地人會有一種特別的酒釀燒油煎雞子餅來供奉李王爺,在清乾隆時期《徽城竹枝詞》中就有記載寫道“坐蓐臨盆莫浪驚,護持產母記分明,麻油雞子沙糖酒,粥煮砂鍋乾莧羹。”

江蘇常熟每年春秋兩季,便會舉辦龍舟賽會來祭祀李王爺,感激李王爺驅趕瘟疫和蟲害,保佑平安,第一次划龍舟於三月廿四叫“劃青苗”,第二次划龍舟在八月初三叫“秋報”。在常熟、長興等地,端午節划龍舟亦有紀念忠正王李祿,在龍舟之上豎起旗幡,上書“忠正王” 。

福建長樂壺井每年正月十八日李王爺生日這天,舉行李王爺開印出巡保境的民俗活動,此活持續六天,正月廿四回宮,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祭祀忠正王爺,而六天之中天天社戲不斷,夜裡也有內外兩班八將巡境捉鬼的民俗活動。同樣在常熟地區亦是正月十八這天開印,請李王坐王船巡境保平安 。江蘇張家港、浙江長興等地亦在正月十八這天舉行廟會活動以感激李王爺保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碑石詩詞等文獻記載

宋高宗趙構抹滅李祿存在過的痕跡,書籍、文章、奏書、聖旨、碑石一應銷毀,然仍存有少量的石碑詩文等文獻記載。

南宋高宗朝左司諫鄧肅亦留有詩詞記載如《謝李舍人題額》《次韻李舍人》《寒梅上李舍人》《送李狀元還朝》《訴衷情·送李狀元·三之一》《寄李狀元》《寄司錄朝奉兼簡伯壽》《次韻李狀元送酒》《送李丞相四路宣撫》《送李君上洞天》《蝶戀花·代送李狀元》 等詩文。

現存忠正王碑石等記載 現存忠正王碑石等記載

宋理宗大臣高斯聞忠正王李祿於寶慶元年顯聖,救得吳興一城百姓 ,後斯得又為忠正王李祿所救,故於生聖橋上題有兩幅對聯流傳至今 。南聯“政切從王遐沛澤,圯隆生聖永寧波。”北聯“棹轉北流從陸灞,驢經東里問童莊 。”高斯得亦得知忠正王救青陽王氏起死回生事跡,與己同,故在其著作《恥堂存稿》卷五中親做《題長興李王靈應集序》記其靈應 。

元至正六年九月立《李王獄級田碑》 ,元至正七年發現南宋《李王紀績碑》 ,元至正十二年發現《李王靈箴殘石》 ,康熙年間《李王廟碑》,前三塊碑中具有文獻記載,然民國後石碑或遺失或毀於戰火,第四塊殘碑尚且存留在童莊殿村李王廟旁。各地舊有的方誌中僅有零星記載關於忠正王李祿的文獻,越往宋朝推皆剩隻言片語,然民間的信仰卻不曾斷絕。

在近代學者張炎憲主編的《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六輯收錄有日本學者濱島敦俊所撰寫的《江南海神李王考》 。以及同是日本學者濱島敦俊與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共同考察所編寫的《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 ,具有介紹忠正王李祿在宋以後的民間信仰。

信仰的傳承

忠正王李祿生於兩宋之際,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成神,初為宋高宗所禁忌,故神名不顯,然南北方百姓多受神明恩惠,家家立牌祭祀,後宋朝失去北方,偽齊建立,故李王爺信仰受偽齊朝廷排擠,在北方失傳。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忠正王李祿保佑李寶將軍於膠州灣殲滅金國水軍主力,沿宋庭百年氣運。參戰士卒多為江南人士,感李王爺威靈顯應,家家爭先祭拜。至元時,李王爺信仰在江南等地盛行。

明時,朱元璋改革祭祀,規正天下廟宇,朱元璋感激李王爺助其鄱陽湖擊敗陳友諒,加封不斷。終明一朝,李王爺信仰興盛不衰。

清軍入關,蓋因李王爺曾率軍抗金,清王朝多有清查損壞忠正王廟,百姓只能暗暗祭祀。後清朝皇帝以覺羅者為徽欽二宗後裔,不在封禁李王爺廟,至鹹豐朝,並派兩江總督何桂清於太倉鎮洋公祀忠正王李祿 ,故李王爺信仰再次興起。後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因教派不同,江南等地李王爺信仰再受波折,百姓亦只能暗中祭祀,雖廟宇被毀,然李王爺文化精神不滅。

清末民國,李王爺信仰再次興起,至今江南等地亦留有清末古蹟,民國文物。後來破四舊,留有大量的李王爺廟文物徹底摧毀,然李王爺信仰依舊存留至今,李王爺威靈顯應,故其文化信仰流轉千年依然長存。

福建省長樂壺井地區原為邊陲小島,故李王爺信仰流傳至今傳承千年。當地百姓得李王爺千年庇護,風調雨順,神恩似海,使得當地林氏家族繁衍千年,子孫繁榮昌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