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仁[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代理政治部主任]

王克仁[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代理政治部主任]

王克仁(1914―1939),原名世友。黑龍江穆陵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到寧安縣,領導寧安縣青少年抗日救國會。1939年5月中旬,在一次對敵激戰中,率部衝鋒時中彈犧牲,時年25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克仁,原名世友。黑龍江穆陵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到寧安縣,領導寧安縣青少年抗日救國會。

1935年至1936年,先後擔任共青團吉東特委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二師五團政委、第九軍二師政治部主任。

1938年春,率所部主動出擊日偽“討伐”隊,牽制敵人,策應西征軍出征。同年冬,升任九軍政治部主任。

1939年初,率所部擊潰敵一守備隊,獲得大批給養和冬裝。同年春,調任第五軍政治部代理主任,協同軍長柴世榮率部衝破敵軍包圍,向南挺進。5月中旬,在一次對敵激戰中,率部衝鋒時中彈犧牲。時年25歲。

人物事跡

王克仁,原名王世友,1914年出生在黑龍江省穆稜縣下城子河西保全村一個中農家庭。

王克仁從小聰慧好學,本族的叔叔不忍心讓他一輩子當農民,就在他10歲時,為他請了一位姓梁的老師,聯合本村姜、林兩姓家族一起辦了一個私學館。由於經費緊張,私學館僅辦了一年。沒辦法,叔叔又把他送到下城子國小讀書。初小畢業後,叔叔求朋友幫助,把王克仁安排在穆稜縣八面通第二完全國小校當勤雜工人。

1933年6月,中共穆稜縣委書記李范五以國小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在穆稜八面通第二完全國小校設立了縣委機關,領導開展黨的地下工作。

這時,年輕的王克仁耳聞目睹日本軍侵佔東北,燒殺搶奪等種種罪行,氣憤不已。他不甘心當亡國奴,總尋思著怎麼為抗日救國盡點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以,平時他除乾點雜活和照顧青年教師生活之外,積極靠近黨組織,並很快成為黨領導的反日會的重要成員之一。他主動承擔抗日工作,參加黨領導的各項抗日鬥爭,自覺接受革命思想和黨的考驗。不久,經李范五介紹,18歲的王克仁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初,王克仁被黨派往共青團寧安縣委工作,負責領導寧安縣青少年抗日救國會和兒童團的抗日鬥爭。當時的條件是極其艱苦的,寧安縣城郊區的老田頭的瓜窩棚,既是他的宿舍,也是他的辦公室和指揮部。他以一名新黨員的青春活力和政治熱情,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戰鬥著,以其出色的成績,展示了他優秀的組織領導才能。

1935年3月,中共吉東特委在穆稜縣下城子河西屯建立,王克仁就任共青團吉東特委委員。第二年年初,王克仁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現寧安縣黨組織遭到破壞,縣委的黃正清被捕。在隨時可能被捕的危急關頭,他臨危不驚,機智巧妙地擺脫跟蹤的敵人,及時向寧安縣委的領導同志作了匯報,並立即通知所能聯繫上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讓他們迅速轉移,保證了縣委領導和同志們的安全,粉碎了敵人“一網打盡”中共地下黨的陰謀。

時隔不久,王克仁離開地方,到抗日聯軍第五軍二師五團擔任政治委員。由於他作戰英勇,身先士卒,愛護戰士,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1937年3月,被調任抗日聯軍第九軍二師政治部主任。

1937年3月19日,在抗日聯軍臨時指揮部總指揮周保中的指揮下,第三、六、八、九軍及四軍先遣隊步騎兵計760餘人,聯合攻打松花江岸重鎮依蘭。王克仁率部參加了此次戰鬥。此戰,共消滅日軍300餘人,傷偽軍數十人,俘偽軍25人,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擴大了我軍的聲威,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王克仁率第九軍二團等部120餘人向寶清縣境內遠征。部隊途經香順、愚公、李京圍子等地,活動於涼水泉子、犁樹溝雙柳河子、花砬子等鄉區之間,受到了當地抗日民眾的熱情歡迎。在王克仁等的努力下,隊伍的骨幹力量逐漸增多,戰鬥力明顯加強。

1938年春,日寇在抗聯活動的山區邊沿製造無人區,企圖切斷抗聯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一天,偽寶清縣長率偽軍去雙柳河一帶燒房並屯。王克仁得知這一情報後,率部200餘人,埋伏在敵人必經之路黑牛王屯。下午3時,當偽軍走進埋伏圈後,王克仁以槍為令,並高喊︰“打!”頓時,槍聲四起。毫無防備的偽軍被打得暈頭轉向,叫苦連天。抗聯戰士們越戰越猛,幾乎彈無虛發,天黑前,戰鬥就結束了。除少數敵人逃脫之外,多數敵人被當場擊斃,橫躺豎臥地倒在路上。

同年6月22日,王克仁率九軍騎兵隊,襲擊寶清西郊馬棚,獲軍馬26匹。26日,王克仁部又匯同五軍騎兵一部,在寶清西花砬子,成功地襲擊敵人運輸大隊,擊斃和俘虜敵軍28人,繳輕機槍2挺,其他槍枝32支,彈藥2000餘發,軍馬4000匹。這兩次戰鬥,為抗日部隊解決了大批給養和軍馬,也為策應我軍西征起到了牽制於敵的作用。

在敵人重兵壓境的情況下,1938年秋,第九軍各部分散活動。王克仁率隊在黃鼠狼子溝一帶被敵軍尾追,當部隊行至河邊時,雙方發生激烈戰鬥。王克仁當機立斷,率警衛排阻擊敵人,命令大部戰士上船渡河。他領戰士們沉著回擊,接連打退敵人三次瘋狂進攻。在敵機槍封鎖河面的緊急情況下,王克仁指揮戰士急速上船渡河,安全突出包圍圈,使敵人的圍殲計畫成為泡影。

1938年8月21日,第九軍王克仁部隨第二路軍總直屬隊一起行動。在周保中、王克仁等的領導下,這支120餘人的部隊,向西轉移,開始了艱苦的長途跋涉。同年冬,王克仁升任第九軍政治部主任。

在敵人經濟封鎖、軍事“圍剿”,敵特瓦解頻繁的情況下,第九軍雖然幾經整頓,仍有軍參謀長洪喜波、一師師長郭成等先後叛變投敵,不久軍長李華堂負傷(後叛變投敵)。為減少革命損失,王克仁建議對九軍餘部實行解除武裝、給資遣散的措施,得到上級黨組織的批準。不久,王克仁調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工作。1939年3月,日偽當局調集6000餘人的軍隊,向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和五軍軍部活動的牡丹江下游進行瘋狂“討伐”。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1939年3月30日至4月1日,中共吉東省委在牡丹江西四道河子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決定任命王克仁為第五軍政治部代理主任,與軍長柴世榮一起,率部向穆稜、東寧、汪清地區轉移,相機進入寧安等地,協同第二軍部隊向蛟河、舒蘭、榆樹一帶伸展,恢復四、五軍聯絡,建立後方基地,堅持長期鬥爭。

1939年4月15日夜,柴世榮、王克仁率第五軍主力衝出敵人重圍,向南挺進。

首先,第五軍兵分兩路,由王克仁率先頭部隊,巧妙穿插,沿烏斯河左岸,隱蔽行軍三晝夜。18日晨,通過龍爪溝,從林口的向陽車站,越過圖佳線,向穆稜方向疾進。被敵發覺後,王克仁率部佯進奔襲密山縣平陽鎮。敵上當,急派重兵部署在梨樹鎮平陽鎮附近,妄圖一舉殲滅第五軍。當王克仁率先頭部隊行至梨樹鎮西北紅石砬子時,突然沿山南行,從穆稜西部穿越鐵路線,使敵部署落空。接著,我軍以快速動作,於22日夜從容越過中東鐵路,沿山向南前進。為擺脫敵人追兵,柴世榮、王克仁等商計設伏泉眼河。第二天,日偽軍數百人果然追蹤而至,王克仁指揮戰士集中火力,狠狠打擊日偽軍,經5小時激戰,敵軍受挫,死傷無數,我軍順利轉移。

但是,就在這次戰鬥中,王克仁及其他20名同志壯烈殉國。王克仁犧牲時,年僅25歲。

人物紀念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