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清朝名臣)

”王傑立即對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 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 王傑辭職離京之日,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王傑八歲喪父,家境貧寒。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被陳器重,最後以陝西會考第一(解元)會試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進呈乾隆皇帝殿試。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撥為第一,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據傳說王傑中狀元後,山東學士很不服氣,認為選撥不公,便出對聯考王傑,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王傑立即對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山東舉子由此態度一變,對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傑的文才確有過人之處。王傑中狀元後,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崐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
王傑性格耿直,他在上書房任總師傅時,在教皇子顒琰讀書時,嚴加教訓,並罰跪罰站。有一次乾隆碰見皇子被罰跪,即令站起,並說:“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傑見狀答道:“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此事雖不見史傳,但卻表現了人們對王傑耿直剛正的美譽之稱。
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特別是在與奸貪之臣和珅的鬥爭中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經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嘉慶帝即位後,宣布了和珅二十大罪狀,王傑參與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查明了和珅貪污納賄的種種罪狀。清政府年稅收銀七千餘萬兩,而和珅家產折銀竟達八億餘兩,相當於朝廷十餘年稅收的總合。案畢嘉慶帝責令和砷自殺,並抄沒其家產。當時傳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影響和震動之大,在反對和珅的鬥爭中王傑起了重要作用。
嘉慶皇帝前後,川陝豫楚土地兼併和剝削十分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陝、川、暴發了白蓮教起義,清軍派兵圍剿,久久不能平息,王傑時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關注白蓮教起義,立即上書嘉慶帝,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優待“歸順”的起義民眾,並認為起義的根源在於地方史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張用募兵的方法把鄉勇和起義人員改編為正式軍隊。
王傑歷乾隆和嘉慶兩朝。青年時期,正值理學衰落,樸學興起,他生在關中,十分崇拜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實學風格,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王傑中狀元的第二年,時值張子祠再次修善告竣,故鄉去函請他撰寫楹聯,王傑欣然命筆兩聯:第一聯:道學振關中,十六字淵源搖接,教譯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第二聯:三代可期井田夙願經時略,二銘如揭俎豆能往闡道功。”以表明他願意繼承張崐的治世之道,他所著《惺園易說》便是他的代表作。“關學續編”、“關學宗傳”沒有載錄王傑,今列篇章,予以介紹。
嘉慶五年(1800)七十六歲高令的王傑以年老體衰乞請解職,嘉慶帝下詔挽留,並特許他拄杖入朝。三年後,他辭職還鄉,臨行前還專門上書請求解決政治上的腐敗問題,並提出通過吏治整頓堵塞國家財政上的漏洞。王傑辭職離京之日,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詩中有“道直一身立廟朝,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
嘉慶九年(1804),王傑八十歲生日,巡撫方維甸帶著皇帝專制的賀詩,題匾和所賜珍寶登門拜賀,他赴京答謝,不久即病逝於北京。其主要著作有《惺園易說》、《葆醇閣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