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湖放生節

每年的放生節,無論是佛家弟子、居士,還是平民百姓,攜帶放生物品,不遠數十里、上百里來參加盛會。參加放生節的人數少者幾百人,多者數千。放生的動物多為水族動物,也有少數爬行動物和羽翅動物。少者幾百斤,多者上千斤,此節沿襲歷史悠久,至“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間斷。到1996年,縣政府開發玉龍湖,普照寺得以修繕,放生節得以恢復,自2002年開始,立石鎮人民政府把“玉龍湖放生節”列入保護項目,把放生節作為以普照寺為主體、民眾自願參與的一個有濃郁的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傳統節日。
玉龍湖放生節是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為一體的漢民族傳統節日,推崇“因果報應,慈悲放生”的佛學理念,宣揚“放生還債、放生消災、助住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學觀點。1958年,立石鎮在王家河建水庫,其水色湛蘭如玉,水面宛如一條多腳巨龍而得名“玉龍湖”。放生節開壇設場,程式儀軌典雅莊重,誦經念咒,淨心素靈。以達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的目的。整個放生節過程目的明確,主題鮮明,內容精深,讓參與放生者得以感化,受到啟迪。放生節的法師誦經念咒所用鑼鼓、二心、鐺鑼、鐃缽、竹笛、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放生所用的動物多為水族動物魚、泥鰍、黃鱔、烏龜等,也有部分蛇、鳥類動物。1996年立石鎮政府開發玉龍湖,對普照寺進行了修繕,玉龍湖放生節得以恢復。此後鎮政府逐年增加投資,加大節日的活動開展和保護力度。10年來投入近260萬元對玉龍湖放生節涉及的普照寺、湖內放生設施進行維修、添置,對這一傳統節日進行包裝打造,使玉龍湖放生成為以普照寺為主體、民眾自願參與的一個有濃郁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場面熱烈、規模宏大的漢民族傳統節日。至2002年來,每年放生節參加人數達2萬人以上,活動時間發展至3天,放生信土均有川南、渝西、黔北人氏。輔助放生節的活動有文藝演出、商貿交易、水上娛樂等,成為了川南地區一個盛大的民俗節日,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生態節。玉龍湖放生節是集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一體的漢民族傳統節日。它是以買物救贖,釋放生靈的行為。圓滿不折不扣的大慈大悲功德。放生者以祈求去病長壽、棄惡從善、助往極樂世界的願望,使社會暴戾消弭、吉祥和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上升為天地物各樂天真,各盡天年,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玉龍湖放生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理念和內容不斷擴展,程式和儀軌不斷完善。它推崇和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放生還孽債”的佛學理念。放生節開壇設場,程式儀軌典雅莊重,誦經念咒,淨心素靈。其放生節儀軌共五項。第一放生者先加持一杯聖水,口誦大悲咒,然後把淨水灑在放生動物上。第二放生者口誦三皈依三遍,接念心經,唱放生歌三遍,三稱“南無甘露玉菩薩”。第三放生者誦懺文和十二姻緣三遍。第四放生者念誦許願咒。第五放生者放生。以達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的目的。整個放生過程目的明確,主題鮮明,內容精深,讓參與放生者得以感化,受到啟迪。
玉龍湖放生節具有極其濃厚的地方特色,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亮點。在川南成為了一個內容精深、形式創新、邊緣連動、項目互補的漢民族傳統文化節日。它以博大的佛學文化理念和根深的民俗文化形成具備了悠久歷史性,促進了立石鎮古文化品牌的打造;它以豐富多彩、民眾喜聞樂見、自覺參與的娛樂性,促進了玉龍湖文化活動和立石鎮文化事業的發展;它以人民民眾自覺的認識,信奉的佛教文化在民間的傳播形成了廣泛的輻射性,促進了玉龍湖旅遊事業的發展;它以節日為中軸,連動交通、飲食、商業、娛樂業等的多向輻射性,促進了立石鎮第三產業的發展。總之,玉龍湖放生節由一種單純的佛教活動發展成為了有文化形式、文化空間的傳統節日。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放生節要從單純的教化理念中脫穎出來對其經文咒語進行整理收集,為今後的傳承發展奠定基礎。玉龍湖放生節的文字記載資料,由於受明末戰亂,加之文革動亂的影響,資料的蒐集、整理爭急待加強。需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對放生節進行挖掘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