棈山風景區

棈山風景區

D、棈山紅葉 5、地文景觀 據傳,這裡曾經發生一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棈峰山北坡下的“龍吟山泉”。

棈山風景區棈山風景區

一、風景區基本情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城子鄉北部三個自然村(十二號、十九號、啞字)範圍內的北大梁原始森林深處,生長著一種瀕危珍稀古樹--白棈(讀音qian“千”聲),故取名“棈山”,風景區因此而得名。
這裡,總面積約有10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82%,原始林面積40ha,次生林面積700ha,人工林面積160ha,集體林面積560ha,沒有國有林地和其它林地,是一處現今不可多得、人跡罕至的原生態森林旅遊自然風景區。
棈山風景區距圍場縣城圍場鎮35公里,距承德市中心區19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0'17″,北緯42°04'35″。東起啞字村十四號,西至十九號村王四炮溝,南至十二號村十三號溝門,北至燕格柏鄉阿抹村九號邊界。
二、重點森林風景資源
風景區內自然植被有樺、楊、椴、榆、柳、杏、柞、槐、棈、核桃、山丁、柿子、椿、蘋果、梨、李子、遼東楸、栓皮櫟、小葉朴、青檀、色木、漆樹、鵝耳櫪、樗、雀梅藤、油松、側柏、雲杉、樟子松、紫荊、杜鵑、花秸子、榛柴、五味子等植物群落,其中野生大黃、黃芩、赤芍、升麻資源面積達300畝,據調查估算約120多萬株(叢)以上。風景區內大梁腹地的大黃、黃芩、赤芍、升麻自清初年間以來就是皇宮貢品,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更是為祖國醫藥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棈山風景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垴是本地貌的獨特單元,垴裙為斷壁懸崖,突顯垴的陡峭壯觀。風景區內有大小山垴10餘座,俗稱“一北三南四座山,八座小垴布其間”。主峰是大梁山,海拔1142米,自東向西綿延20華里長。丹霞地貌形成了許多奇特景觀,有“五虎峰”、“雙天棺”、“王屋石”、“石門峽”、“雨花台”、“鴿子洞”、“雕窩岩”等奇石,一道山樑(北溝西窪和十四號溝山脊)構成的“臥佛腿”和三條溝組成的“巨人掌”等奇景,還有十五畝地“驚馬澗”等險境,更有“老牛盤”盤踞在“棈峰山”首峰之上的一覽眾山小。
棈山100多萬株大黃、黃芩、赤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野生大黃、黃芩、赤芍基地之一。每年3月中旬至4月底,這裡黃花燦爛,蝶舞蜂飛,加上絢麗的柳絮、杏花、杜鵑,將風景區裝飾成花的世界。
以丹霞命名的丹霞地貌、嶂石岩地貌、張家界地貌並稱為“中國三大旅遊砂岩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燕山的中南段,如承德市的磬錘峰、雙塔山,隆化縣的雙峰對月山、圍場縣的窟窿山、豐寧縣的白雲古洞;河南的紅旗渠、雲台山;山西的九龍關和五老峰都屬丹霞地貌。棈山的丹霞地貌形成的奇峰異石等地貌景觀具有較好的旅遊觀賞價值,成為森林風景區重要的風景資源,可以引起遊人豐富的遐思,增添人們不盡的游趣。
在風景區內的物資可以實現車輛運輸,人越谷跨澗可走攀山棧道、木柱石橋。使橋連山,路連橋。如遇冬雪霧凇,逶迤茫茫,好不壯觀,成了風景區又一大區別它處的特色,也為風景區 增添了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增添了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
三、森林風景資源調查
1、森林植被景觀
風景區內森林植被以灌木為主,自然植被有黃花、蕨菜、白蘑、榛子、木耳、大黃等山野珍品和黃芩、金蓮花、黨參等貴重藥材,其中還散布著山杏、杜梨、山丁、楸樹、合歡、丁香、刺槐等喬木或小喬木樹種,多株約200年的黃榆、柳樹、山梨古樹成為風景區的一大亮點;灌木中輔以喬木,有成片的樺、楊、椴、榆、槐、松、柏、桃、柞、色木(又名五角槭)等。
風景區基本上形成:春花(杜鵑、山杏、山梨)、夏蔭(椴樹、樺樹、白楊、柞樹等)、秋色(柞樹、爬山虎和其他樹種等)、冬青(油松、側柏、雲杉)的四季森林植被景觀,且以春季大規模的杜鵑花、山杏花、山梨花、夏季的闊葉林雨中即景和秋季的漫山五彩針葉、花草為主要觀賞特色。
棌葉秋紅棌葉秋紅

2、森林植物景觀
A、杜鵑迎春
風景區南、北、東部山麓為野生的杜鵑主產區,原野生杜鵑數萬株。每年3月中旬到4月底,燦爛的杜鵑花、由陽坡到陰坡,由山谷到山頂,連續綻放一月有餘,“滿山盡帶粉面頰”的無限風光構成了千里燕山余脈---棈山及周邊景區少見的大畫面、大視野。此後黃消綠染,滿山滴翠,美不勝收。
B、杏梨爭艷
風景區以北山為主,自西向東綿延10里長,散布著山杏、山梨數萬株(其中多數是70年代以來人工栽植的100多萬株山杏)。每當春風吹來,在杜鵑爛漫後,山梨、山杏花依次競相開放,為棈山披上了由粉白轉粉紅的艷妝,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C、峰頂草原
峰頂十多個草原植被,花草茂盛。尤其是芥花坡、胡麻地、莜麥黃、蕨菜窪、榛子窪、蘑菇盤、狍子圈、螞蟻坡、雙井溝和濕地區,春天翠綠,夏季溫涼,秋季多花,冬天覆雪。花期長,野花的種類多。大台子龍吟山泉前的大片萋萋芳草,更增添了人們的情趣。
D、棈山紅葉
南山、東山以及西南部廣泛分布著柞樹、刺柳、沙棘,尤以棌葉秋紅、賽雨敖包、雨花台、二道溝、西溝、老牛盤、棈峰山為甚,其總數達萬餘株。秋風送爽時節,霜落枝頭,那杏黃、桔紅、更多的是火紅的柞樹,或片片點綴,層林盡染;或團團簇簇,織滿山坡,形成萬紫千紅的如錦畫卷。
E、松林幽深
在風景區的西部,西南敖包梁下的西溝坡面上,峰頂東坡的大煙筒、野豬林,北坡的大窩鋪,以及雨花台南北坡和滑草娛樂場後坡,生長著面積上千畝的油松林、雲杉林和落葉松林。林中松濤陣陣,清香幽幽,是休閒、靜思的好去處。
F、野果添趣
在風景區的大部區域,分布著數以千計的野生刺玫、山丁、山梨、山杏、山核桃、刺柳、沙棘、榛子、橡子、丁香、忍冬(俗稱“金銀花”)、覆盆子(俗稱“小托盤”)、接骨木(俗稱“馬尿騷”)、紫葉小檗(俗稱“酸姑奶子”),它們春季花開如雪如翠,秋季碩果纍纍滿枝,以特有的身姿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和雙手。果肉酸甜,富含鈣素營養和Vc,是觀光客們的優質採摘、品鑑對象。
3、古樹景觀
在風景區正溝和二道溝有2株黃榆(二郎泉邊岩石上)、1株大山丁(倫氏墓園)、2株大梨樹(敖包梁下十二畝地),基本上高5米,冠幅5米,胸徑70厘米,估計樹齡達300年以上。夏枝繁茂,秋葉橘紅,是遠近聞名的“五大樹老人”,至今紅綾加身、香火不斷。
4、野生動物景觀
風景區內有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野生動物有斑頭雁、野鴨、雉雞、松雞、烏鴉、山老鴰、喜鵲、蒼鷹等。遊客上山遊覽,可經常看到狍子、野豬、松鼠、雉雞、長尾山雀、草兔、狐狸、黃鼠狼、蜥蜴、蛇等。
5、地文景觀
1)山峰
A、五虎峰
進到風景區正溝4華里看“五虎峰”,酷似五虎從天而降,其下半部深陷入地,上半部屹立天地之間,如五頭下山猛虎,氣勢巍峨壯觀,故而得名。峰下的山裙上1/3以上是幾丈懸崖峭壁,下2/3有多條山脊拱捧,其中有二座虎峰下還有小石門,宛若虎仔棲息之地;五虎中間一隻的脊背上,就是臥踞百牛的“老牛盤”,此盤面積約有3000平米,平坦光滑,寸草不生。據說在改革開放前的若干年間,每到夏季正值日頭時,曾有黑、白、黃、花的牛群“午休”於此,而牧童也怡然自得地或騎牛背,或爬至樹丫,或草帽遮面眯眼躺在草叢中,哼著悠揚且不知名的小曲兒,啃著純綠色食品“玉米面發糕”就著醃大蔥,如吃蜜般的咂嘴兒啖其餘香。田園散人淡定、悠閒的生活,一覽無餘。特別是三道溝農家居的五峰莊園更加激起了人們的回歸田園情趣。
據傳,這裡曾經發生一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棈峰山北坡下的“龍吟山泉”。那是一九八四年夏季炎熱的一天中午,牧童“長生”將牛群趕至山泉邊如綠毯般的草地上“小憩”,他順勢坐到山泉邊緣上的大青石上午餐。剛打開飯盒吃了一口,忽覺背後上衣下擺處有拱動的感覺,他連忙轉身觀瞧,驚見一條白色、麵杖粗細、約一米長的大蛇,抬頭一拱一拱的眨眼祈望,長生就開口問道:你是餓了嗎?白蛇點點頭。於是,長生便取飯勺挖下一大塊玉米麵發糕遞向白蛇,它猛的一口吞了下去,由於發糕塊兒挖的有些大,只見白蛇的勃頸處一吖一吖的往下吞咽,直到腹部。接連餵了白蛇三塊發糕,當長生再問:你吃鹹菜嗎?隨手給它挖了一段鹹蔥葉遞向白蛇,而白蛇似乎不喜歡吃蔥,轉頭“哧溜”的一聲,鏇即鑽入了山泉的石頭縫隙中,再也沒有出來。此地,遂被傳名為“龍吟山泉”。
而在一個月後,長生也不經意地結束了高考落榜二年的牧童生涯,被地區一家大型國營鋼鐵企業破格招工進廠,成了一名國家職工,這對於當年一個沒有背景的農村小伙子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村裡的老人說,是長生的善良和友愛,感動了白蛇仙子,為了報答他,助他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嚴格的招工程式,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據說,長生的工作、生活、愛情一路順風,曾經做到處級領導職務。
美麗的故事,雖然沒有旁證,但卻深刻印證了世代生活在這裡人們,是多么的善良、純樸、淡定,進而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值得天下人深交。
B、雙天棺
沿著泉水流過小溪上行,只見一座凸起的山峰,峰下赫然壓著二口天然“石棺”,這就是“雙天棺”,它們長3米、寬1.2米、高1.5米、頭東尾西,大頭小尾,惟妙惟肖。其中一口石棺更絕,清晰地顯現一道“靈符”豎貼在棺材頭部!
相傳,二郎神楊戩舉著趕山鞭、肩挑十萬大山一路向塞外走來,路上有二位小山神想伺機逃跑,被二郎神裝到石棺里押在此峰下。為了防止再次脫逃,就念了一道靈符封在棺材頭上。
然而,這二口石棺畢竟是二郎神親手幻化,靈氣十足。據說,誰能摸到這石頭棺材,就能升官、發財。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讖語:“摸到雙天棺,能活一百三”。所以,建議你到此觀光、遊覽時,記得要虔誠地好好摸上一摸吆!
C、雕窩岩
在啞字村大台子前“龍吟山泉”周邊的綠草甸子北側突起二座山峰就是雕窩砬子和烏鴉嶺了,西面是“野狼谷”、“土豹溝”,南面是與五虎峰北岔毗鄰的“航空架子”,可謂三面皆壁,一台矗立,故取地名為“大台子”。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鷹擊長空”景觀,基本每天都有幾隻蒼鷹在上空盤鏇,時而頂風高翔,時而俯衝極速抓獲一些鳥類、鼢鼠、草兔、野雞,不愧是此地空中戰車,無“鳥”能敵;你還可以飽覽成群的山老鴰、喜鵲,似紀律嚴明的戰鬥機群,排開整齊隊形,三面山峰往復翱翔,甚為壯觀。
在這裡,還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一名紅小兵小學生在放學的路上,發現在路邊山坡上有一隻受傷的“大鳥”,“吼吼~”的悲鳴。紅小兵馬上把它抱回家,找到當地馳名獸醫老爺爺給它診治、敷藥,大人們一看才知道,這是一隻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金雕”。
經過一幫小夥伴們的精心呵護、餵養,一個月後金雕康復了,當孩子們準備放飛它的時候,金雕怎么也不捨得飛走。但是這個“大鳥”食量驚人,在那個連人都食不果腹的年代,根本就沒有餘下的糧食和肉類餵養金雕,所以,村長建議孩子們把金雕抱到離村子5里地的地方放生。但是,當孩子們前腳到家,後腳就跟進了那隻金雕!
最後沒辦法,只好由大人用馬車把金雕拉到20里地以外的棈峰山大窩鋪放飛,金雕這才沒有再飛回來,繼續著本屬於它的天空、山谷翱翔生涯。又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說不定,遊客哪一天還會見到這隻金雕爺爺及其子孫們呢。
D、敖包梁
位於風景區的西南部山頂上,地形與其東面的棈峰山為相似,有古石敖包坐落在此(相傳為清朝所建)。據老人們講,這裡供奉的是蛤蟆神,俗稱“賽雨佛”,曾被康熙皇帝封為“敦仁鎮遠神”,主政雨水,保佑著一方百姓風調雨順。當地人,無論誰來到這裡,都會虔誠地拾起石塊放在敖包上,為其“添磚加瓦”。
40歲以上的人還記得當年的風俗是:“臘八節”那天在敖包附近割柴數堆,等到除夕夜十二點,所有的青壯年社員都要冒著嚴寒、蹚著沒膝的白雪,提著燈球火把,到敖包周邊把柴禾堆全部點燃,據說能保佑當地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是,現在已經在敖包周邊方圓五里地遍栽落葉松,為了防火的需要,人們也就很難看到除夕夜南山北山遙相呼應、火紅壯觀的篝火了。
E、雨花台
進入風景區2公里,過了二道溝的二郎泉500米,在一條向東的溝谷陽坡上,滿坡的圓形石卵鑲嵌在石壁上,大如鵝卵、小似雀蛋,圓潤光滑,顏色有暗紅、灰白、青紫,太陽光下,泛著淡雅的光芒,當地人稱之為“雨花石”,沒來過的人不知道大自然竟有如此神功。
在上個世紀,當地的孩子們沒有什麼玩具,都來到這裡或用手摳、或用石敲,取下石卵當彈球、抓格子,三局兩勝,不亦說乎。有的孩子還把它作為禮物,送給外地的小朋友。
2)溝谷
A、野狼谷
該谷全長三華里路。上游有土豹子溝,下游為野狼谷。這裡樹木枝條遮天蔽日形成天然拱廊,即使三伏高溫時節,走在這裡也涼爽宜人。年齡稍長一些的人很多曾經在此地見到過野狼和土豹子,故此得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狼群夜裡襲擊牛圈裡的小牛犢,幸好被護犢子的大犍牛奮勇追了回來。
還有曾經與金錢豹徒手搏鬥的閆秀明壯士,與豹“激戰”三小時,毫髮無損,但豹子卻被累死了,被譽為“打豹英雄”。
再上游就是“百靈西飛”,當西北風狂刮時節,只見成群結隊的百靈鳥一律朝西,迎風飛舞、鳴唱,嘆為觀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