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足海參

玉足海參

玉足海參(學名:Holothuria leucospilota)為海參科海參屬的動物,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基本信息

分布範圍

玉足海參玉足海參

玉足海參(學名:Holothurialeucospilota)為海參科海參屬的動物,俗名烏參、烏蟲參、黑狗參、盪皮參紅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主要生活於潮間帶中潮或高潮區、裸露於水窪中、或珊瑚礁區以及或石下。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馬紹爾群島

形態特徵

玉足海參,體呈黑色或紫黑色,亦似臘腸狀,體壁柔軟,後端通常較粗大,楯狀觸手20隻,管足集中於腹部,排列不規則,疣足散出於背部體圓筒狀,後部常較粗大,一般體長20-30cm。背面散生少數疣足和管足腹面管足較多,排列不規則,但幼小個體的管足常排列成3縱橫。皮內骨片主要為桌形體和扣狀體。桌形體的底盤為圓形,中央有4個大孔,周圍有8-14個小孔,塔頂有一大圓孔,周圍有8-11個小齒;另有較小的桌形體,底盤近方形,中央有大孔4個,角上有小孔4個。扣狀體骨片多為橢圓形,有穿孔3-4對。

生態環境

生活時背面為暗褐色,老年個體色常較深,幼小個體常帶紫褐色。腹面色較淡。多生活於石堆間水窪中幼體常棲息於潮間帶珊瑚礁或岩石下。

化學成分

玉足海參全體含海參甙(holothurin)A、B,纖毛胺基酸(cilaaminoacid),副肌球蛋白(paramyosin)及海參毒素Ⅰ、Ⅱ、Ⅲ。

乾體壁含兩種岩藻糖酸性多糖HL-S及HL-P,HL-S系聚岩石藻糖硫酸酯(polyfucosesulfate),HL-P系硫酸粘多糖(sulfatedmucopolysaccharide)。 

毒性

其居維氏器和體表含海參毒素

藥理學

玉足海參在捕食玉足海參在捕食

功效:補腎養血;催乳;止血

主治:虛弱勞怯;產後乳少;腸燥便秘;外傷出血

性味:味甘;鹹;性溫

藥材基源:為海參科動物玉足海參的全體。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出處:《中華本草》

採收和儲藏

潛水員下水捕撈多在春、秋季,也可以拖網捕撈,但對資源破壞大,多禁用。捕後除去內臟,洗淨腔內泥沙、血污,在鹽水中煮約1h,撈起放冷。經曝曬或烘焙至八九成乾時,再加彭葉汁中略者,至顏色轉黑時取出曬乾。

分布在中國的海參屬物種

海參屬(Holothuria)為海參綱楯手目海參科的一屬,也是海參綱最大的屬,包括120多種。中國僅南海產30多種,西沙群島居多。中國通稱的海參,狹義的僅指海參屬。海參常見於熱帶、亞熱帶海洋,攝食常有節律性。大型種類或體壁厚的,人均可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