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獬豸獸

玉獬豸獸

1979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沙坡漢墓,漢(前206一220)文物,玉器,高3.5厘米,長2.5厘米,寬1厘米。

基本信息

名稱: 玉獬豸獸

類型: 玉器

時代: 漢(前206一220)

尺寸:高3.5厘米,長2.5厘米,寬1厘米

出土時間及地址:1979年西安市南郊沙坡漢墓出土

收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文物賞析

玉獬豸獸 玉獬豸獸

玉獬豸獸前腿跪,後腿屈蹲坐,頭右轉側視,巨目大口,雙耳後抿,頭頂有獨角,短尾,坐臥於方形座上。玉質青白,堅硬細膩,有土浸斑。該獸因獨角又稱獨角獸,也稱解鹿、餓曉、屈款等,是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古有“獬決訟”之說,因此,獬豸的形象成為歷史法官的代稱,《漢宮儀》說:“秦滅楚,以其冠賜,近臣御史服之,即令獬豸冠也,古有獬鹿獸,觸不直者,故執憲以其形用為冠,令觸人也”。漢時法官冠皆名努冠。這件玉獬豸是藝人以其意而雕的神獸,讓人從善正直,不屈服於惡,敢於鬥爭,戰勝惡勢力。

玉獬豸獸形體雖小,但雕刻的時代風格明顯。在雕大體輪廓的基礎上,又用“陰刻細線”勾勒眼、鼻、口及細部,為靜態形狀。頭側轉,臣字目大睜,警惕周圍的動靜,準備隨時出擊,靜中有動,使人感到“平靜”中有“風波”、有“兇險”。顯露出神獸“野”性未羈,充滿活力,躊躇滿志的神氣。其構思活潑,不拘泥於形式,重在表現動感,多種雕刻技法緊密結合,相輔相成,遊刃有餘,形態生動逼真,造型新穎,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從漢代玉雕工藝看,圓雕玉器增多,擺脫了原來奴隸社會宗法制、禮儀觀念的禁錮,追求寫實,力求變化,重視質地的選擇,使用高檔的新疆和闐白玉,為表現主題“服務”,達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