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橋民間藝術巡遊

玉橋民間藝術巡遊

玉橋人到各個地方去進行藝術表演。

每年

玉橋民間藝術巡遊玉橋民間藝術巡遊
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廣東鶴山沙坪街道辦事處玉橋片區的村民成群結隊外出巡遊,有女飾隊、武術隊八音鑼鼓隊、金龍醒獅隊,其間鑼鼓聲、音樂聲、鞭炮聲此起彼伏,場面壯觀。這就是鶴山沙坪街道辦事處玉橋片區傳承了700年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節,也稱之為玉橋民間藝術巡遊,即玉橋飄色。

700年的歷史變遷,玉橋民間藝術巡遊在玉橋片區的一代又一代村民中傳承至今。這種傳承,不僅僅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這一民間藝術最具特色的內容保存下來,並發揚光大。

玉橋民間藝術巡遊的由來

玉橋飄色最早的由來,是源於公元1300年,玉橋開村之時,村民為了紀念漢朝開國功臣、太尉陳平造福鄉梓的慶祝活動。

據玉橋族譜記載,漢高祖登基後封開國功臣陳平為曲逆侯,後輔惠帝為左丞相(但何時稱太尉則沒有記錄)。至於慶太尉的由來,眾說不一,一說是易族本姓韓,是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後代。高祖一統天下後,多疑的劉邦以韓信有謀反罪而殺之,並誅滅三族。這時太尉陳平派義僕冒險潛入韓府,將韓信之孤兒救出,逃往易水避難,為掩官兵耳目改為易姓,後其子孫為表陳平相救之恩而立像供奉之。一說是入鶴始祖順之易公原配劉氏夫人,是肇慶府招逾使劉桓之女,聰敏過人,少與父避難挈家而走,因西河遇賊來不及躲藏,只有跳入河中,幸有漁夫撐船相救。登岸後不見相救之人,就以為是神仙所救,於是跪謝求姓。忽然聽見有人在雲中告之:“我乃漢丞相曲逆侯陳平也,憐汝無辜死,他日汝當為開族之母,故化漁夫撐舟相救,汝從西路去可無恙也”。劉氏聽命,漁夫不見,於是刻像奉之。

劉氏行至現今的鶴山玉橋片區,定居下來,尊陳侯為恩人,將其刻像供奉在廟中。從此,每逢農曆四月二十二日,玉橋村人都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來感恩紀念陳平。由此,玉橋的傳統民間藝術節,由公元1300年、年逾80的劉氏夫人攜子易元伯遷居玉橋開村之年算起,,至

玉橋民間藝術巡遊玉橋民間藝術巡遊
今有700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的玉橋民間藝術巡遊

參與了玉橋民間藝術巡遊數十年的易兆棠老人介紹,聽前輩和族老們講,歷史上的玉橋民間藝術巡遊,每一次都要經歷22天,從四月初一至二十二日。每年三月尾後幾天,太尉廟理事會就發貼到各房的值士或族老,召集到太尉廟開會,商議慶神事宜。到會的值士、族老先到神像前拈鬮,決定當年誰先慶祝。每個村都要慶兩三天,不管輪到那個村開頭,那個村在四月初一就要組織村民敲鑼打鼓,舉旗舞獅,燃燒鞭炮到太尉廟恭迎陳平神像,把陳平塑像抬回村,這叫做“菩薩下廟”。過兩三日後,到另一個村,另一個村的村民也要像先前那個村一樣去接神回村慶祝。一村輪一村,輪完為止。最後的那個村,慶完神,就要負責把神像抬回太尉廟,這叫做“菩薩返廟”。同時,初一至二十日,各村要做好慶祝的準備工作,如各村在自己範圍的地方進行搭神棚、做大戲的準備工作。那時,各村的村貌便煥然一新。到活動的最後兩天,全鄉村民就大集中去太尉廟拜神,有的村就“燒炮頭”,晚上做大戲。那時已鄉親雲集,外嫁女也拖兒帶女回來慶祝了,場面盛況空前。

講到搭棚和打扮的地方特色,各村都不同,但全玉橋片區,一向都是數倉邊坊和龍潭裡最有特色。特別是倉邊坊,因為倉邊的戲棚搭得最大,神棚最高,地方環境打扮最突出,神棚搭得高達數十米,且異常美麗:神棚正中安放陳平的神像,神前放著神香寶燭及果餅祭品,棚內四周掛著上前盞七色洋燈垂的彩燈。神棚四邊掛上一幅幅形象十分生動的歷史彩色繪圖給人們欣賞。神棚東側則擺著各式盆景和花木,配上嶙峋怪石、假山,把大自然的景致濃縮在一起,美麗至極。

節日期間,倉邊河上還停泊著多艘貨船,是供各炮會成員節日歡飲及開展活動用的,當時炮會一般由九人組成,是長長久久的意思。貨船上豎起一根10多米高的桅桿,桿頂掛上一面繡有““堂”的三角錦旗,以及紅、藍、綠、紫、橙色的小彩燈,分別從桅頂牽垂到船頭。船上彩燈閃爍,與河岸上的千百盞神燈互相輝映,給倉邊的節日大地披上了艷麗的盛裝。

新中國成立後玉橋民間藝術巡遊的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後,玉橋民間藝術巡遊因包含了迷信成份,從1951年開始就全部停止舉行了。改革開放後,人民的物質水平、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1982年,玉橋片區的人們開始對玉橋民間藝術巡遊進行一系列的革新,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如把抬菩薩這項迷信活動去掉,帶刀槍劍戟的內容也不要。同時,把“慶神”改為“玉橋鄉民間傳統藝術節”。經過一系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革新,這項民間藝術特色的精華內容在傳承中被發揚光大。從這一年開始,玉橋民間藝術巡遊這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活動又開始恢復了。

玉橋民間藝術巡遊經過演變,現在各村慶祝活動已逐漸淡化,活動舉行的時間也主要是集中在一天,就是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日。這天一大早,玉橋片區各村鑼鼓暄天,鞭炮齊鳴,萬人空巷。村民們先到太尉廟上香、酬神,接著由倉邊、玉橋、鶯朗、喬新里、大有坊等9條自然村組成的巡遊表演隊伍,在羅傘、旗海開路下,浩浩蕩蕩匯集到玉橋國小操場舉行慶典。此時9頭醒獅、8條金龍來了,依次是鑼鼓八音、宮女挑花、戎裝武士、八仙過海、古裝“飄色”等,五彩紛呈的隊伍絡繹不絕,連綿幾里路,數千人龍見首不見尾,使人目不暇給。活動當日,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款待親朋,並在村前球場搭起舞台,請粵劇團一連幾晚演大戲,村民扶老攜幼及鄰近四鄉民眾、外來務工者等前往觀看,將節日推向高潮。

近年來,該活動還邀請了同宗的高要、新興、開平等地的飄色、八音、曲藝樂隊前來助慶,成千上萬民眾包括來自廣州、佛山、香港、新加坡的鄉親,以及各地嘉賓夾道觀看,場面壯觀。

玉橋民間藝術巡遊的傳承

提起玉橋民間藝術巡遊,很多人都要說,這項活動得以延續傳承下來,必須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故去的“六叔”。“六叔”名叫易潤門,倉邊村人,因排行第六,人稱“六叔”。1958年,易潤門任鶴山縣工商聯主委、廣東省工商聯執委,並先後任鶴山縣l至3屆政協委員、第六屆縣人民代表。在玉橋民間藝術巡遊活動停滯30年之後,為了繼續傳承這一歷史文化,易潤門積極倡議恢復這項民間節日。在籌組期間,身為組委的易潤門多方奔走,還兼對外聯絡、財務主管等職,處理具體事務。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特下,最終恢復了這項傳統活動。

在鶴山沙坪街道辦事處玉橋片的倉邊里,記者看到了玉橋民間藝術巡遊時需要的服飾和各種道具。有巨大的羅傘,有8米長的雙面大旗,有長達60多米的舞龍,有各種兵勇的服飾等等。這些服飾和道具的製作需要大量的經費,很多造價都比較高,比如一把羅傘就需要3000元。由於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每次組織活動前,活動小組只能是到村里挨家挨戶去募集經費。“我們沒有規定每家每戶一定要出多少錢,完全是自願的,出5元、50元、500元都可以。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把這項民間藝術活動傳承下去。”易兆棠告訴記者。除了在村里籌集經費之外,還積極與海外宗親和港澳同胞聯繫,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讓這一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在傳承中發揚光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