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馘碑

獻馘碑位於宜蘭市中山公園內東南側,是日治時期當地政府埋葬無主孤魂的納骨塔,目的是為了紀念開闢宜蘭地區初期遭原住民所殺害的漢人。2004年3月12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背景

“馘”指的是首級。原本宜蘭山上的原住民泰雅族,曾有“獵頭”的習俗,尤其自吳沙入墾宜蘭地區後,更常與漢人發生衝突,當時治台的清朝官員雖然多次派兵圍剿但失敗。
及至日治時代,日本勢力進入山地,泰雅族人雖然奮力抵抗,但仍屈服強兵利器之下,被方遷離深山的祖居地轉至靠近平地的地方,形成新部落。族群頭目獻出武器和獵獲的頭骨,從此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並誓言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
當時宜蘭仕紳為了紀念不再受泰雅族人獵頭的威脅,於是籌錢立碑,塔下深埋泰雅族所獻出的武器和所馘獵的頭骨。因此過去常有人來此碑前,焚香祝禱,祈求先靈庇佑。

建築特色

碑體下方刻著設立此碑的緣由,上方則刻有“獻馘碑”三個大篆字型的標題。底座被墊高的,強化其線條與收腰的處理,構成有層次的幾何效果。另外,厚厚的底座向上接連著圓柱,柱頭覆以圓蓋,在順勢向上收窄到頂端的圓球,挺直聳立

碑文

蘭邑僻在台灣東部,背山面海,沿山一帶以上,俗有呼為生番者,性極慓悍獰猛。說文曰:獸足謂之番。意者生長深山,日與獸伍,未経王化陶鎔,生番命名是之取尓。其居,上巣下窟;其食,膻肉酪漿;其種,族異名分;其俗,身文躰裸,其酬酢往來,既禮義廉恥之不知;其出沒隱見,魑魅魍魎之難測。殘忍成習,戕殺為勇。或持刀劔、或帶銃炮,或三五成群、或什佰聚黨;或白晝遽下山麓、或黑夜突入人家,或潛伏曲徑襲人以不及窺、或逕落平原傷人以不及料。嗟嗟!災禍之烈,何止殺身;冤慘之深,孰如喪首。
清政府嘗憫焉,亟思為民除害;又以覆載攸同,不忍加戮。乃於設隘堤防以外,屢為招安。無如其梗化不服,何興師問罪;又無如其負隅相抗,何改隸以來戎馬倥傯,官斯土者類因平匪事忙,未遑及此。而生番之嗜殺如故,上下百有餘年,街莊人民、山隘士卒遭害難以數計。
及中田廳長蒞任,首講理番之策,以建治安之基,乃築警、設隘線。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自清水溪始,迄同四十一年六月抵大南止,星霜六易,布置已周。犄角以制之,威武以壓之,又興化育以啟其愚,通貿易以利其便,撫綏備至,感召最神,遂有以使之去逆效順。一自南澚平、眾社服,乃扶老攜幼,稽首于軍前,曰:“今而後,世世子孫皆感生成之德,毋復行兇肆害。”為悉致所馘顱骨,且獻其兵器以謝罪焉。於是殘魂慰,群情洽,民番共睦,人鬼相安。我蘭自開闢至今,何曾有此盛事?爰是,紳耆倡捐,合邑回響。因為築冢建碑,以安亡靈;且俾尓熙來攘往者,得以知聖世之澤及枯骨雲。 明治四十二年三月,宜蘭廳下紳士商庶總代李紹宗、江錦章、陳掄元、波江野吉太郎、藍新同具。林拱辰撰,島田正乾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